何萬國, 程 華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 永川402160)
大學生實踐能力是相對于認知能力而言的,是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包括一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三種類型能力[1]。應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1999年以后新組建的院校,多以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為目標,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其培養目標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然而,應用型院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模式單一、資源不足、開放性不夠、運行保障不力等,實踐能力培養不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已成為影響學生就業、社會適應和創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是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國家先后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無不強調實踐育人,無不重視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綜觀中外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結合我校實踐探索,可以總結出適用于應用型院校的六種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析并創新每種模式實現的運行機制,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性,而且對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是一種以企業為主導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各地高校在解決“溝通渠道不暢、文化差異較大、合作能力不強、政策支持不足”[2]等校企合作瓶頸問題做了大量的探索,除了常見的定制式(訂單式)外,還有主要3種形式:
企業視頂崗工作的學生為“員工”(準員工),為他們提供現場生產環境、技術、師資和管理,并付給一定報酬,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頂崗實習”、“頂崗工作”、“掛職鍛煉”等是其主要形式。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源于德國職業學校的“雙元制”,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企業主導型”實踐教學模式[3]是其典范。校地(企)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包括政府資助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是基本形式。要根本改變“學校熱、企業冷、校企缺乏聯動”的現狀,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要真正擔負起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任務,建立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協會多方聯動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最為關鍵。政府主要通過立法、減稅、研發項目資助、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調動企業為行業培養后備技術力量的積極性。我國第一部由地方政府頒布的關于校企合作的專門法案——《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明確規定了職業院校、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職責。合作企業有義務接納職業院校對口專業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并按實習實踐活動的有關規定要求提供實習場地、設施設備,安排帶教師傅,做好崗前培訓、安全教育,提供勞動保護;對企業按合作協議,支付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報酬、人身安全保險費用、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活動有關的住宿、耗材、技術指導和管理人員補貼等有關費用,按稅法有關規定,在相關稅種稅前扣除[4]。2008年深圳寶安區政府出臺了《寶安區關于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實施辦法》等專門扶持校企合作的文件,對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實行補貼政策,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5]。企業視培養實習生為已任,將培養實習生納入自己的人才戰略和人力資源規劃,為一定數量的實習生提供工作崗位、技術、師資、指導、考核和生活等條件,建立起集崗位培訓、現場指導、生活管理為一體的指導體系和學生勞動有報酬、生活費自付的市場運作機制;高校則要與企業一道研究并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共同確定實踐教學內容,共同組織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共同制定學生管理、安全保障規章制度等。不僅如此,高校還要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的關系,了解其需求和技術困難,幫助其解決技術難題,促進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換代,為企業在職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培訓,才能贏得企業的支持。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技能標準制定、信息溝通、監督和具體實施等方面發揮作用。最終形成“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引導度高,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度高,學校對社區及企業貢獻率高”[6]的良性互動機制。
高校與企業共同建設學院、工程中心、研發中心,組建校企合作聯盟,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又一重要形式。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先后與上海汽車集團公司、上海交運集團公司共建汽車工程學院,與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運輸學院,與上海地鐵運營公司共建城市軌道交通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運輸學院是學校產學研合作富有成效的成功案例[7]。校企共建模式因具有工作環境的真實性和雙方共建的育人體系,能給學生提供實戰訓練的條件,有效縮短了畢業生與企業的距離。
筆者于2010年7月到美國對大學生暑期赴美社會實踐項目進行了考察,了解了“中外服·美邦國際”開展的暑期赴美3個月帶薪實習項目和赴美12個月專業實習培訓項目的運作模式:中美雙方組成的合作機構提供美國企業的崗位需求數,協助辦理簽證,組織往返,并將實習生安排到企業;企業列出明確的實習崗位,按本企業員工要求進行管理,并付給實習生報酬,有的企業提供專門的公寓,但要收取房租;學生實習期間的薪水足以擔負在美日常生活費用。建立政府支持、中介服務、市場運作的運行機制是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一種新探索。
校內工業中心訓練模式是一種在校內建立類似于實際工作環境的實驗中心、工程中心和虛擬仿真中心開展實驗實訓的實踐教育模式。校內工業中心不同于普通的實驗室和單一技能訓練的實訓室,是一種能夠開展綜合性工程實踐訓練的接近實際的企業環境。如香港理工大學創辦了工業中心,旨在為學生的工業訓練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工業環境(也稱為模擬工廠),這種工業環境無論在設備配置、布置,管理方式的運作,選擇典型產品的生產,還是在執行的工業技術標準和安全法規等方面都基本接近實際的工廠環境[8]。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借鑒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的運作模式,創辦了自己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工業訓練中心,是融職業技能訓練、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資格認證、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以及科技開發、生產、新技術推廣應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下設35個實訓室,125個實訓分室,總建筑面積13.3萬平方米,儀器設備近5萬臺(套),總價值超過6億元[9]。江蘇大學工業訓練中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現代的、完備的、親自經歷的、親自參與的產品設計、制造、控制、管理一體化的模擬工業生產環境,完成工業系統認知實習、基礎工程訓練、現代工程系統訓練、綜合與創新訓練四個階段四個層次的訓練內容。重慶文理學院材料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在校內建成了LED熒光粉、PVD超硬涂層、硬質合金刀具、高性能納米涂料等4條中試示范生產線,探索政產學研資聯合辦學模式。借鑒工業訓練中心模式,一些高校在校內建立文化創意類公司。四川美術學院建立的重慶視美動畫藝術有限責任公司[10],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專業、更結合實踐、條件更好的學習、訓練和創作環境,學生在參與商業性項目之前,進行大量模擬生產的技術性訓練,支撐了“課程項目化、實驗實戰化、作品產品化——動畫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構建。
校內工業中心訓練模式有效運作的關鍵是:按照實際生產流程設計且便于學生觀摩、操作的生產線和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平臺;熟悉儀器設備性能、熟練操作設備且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師;精心設計的系列訓練課程,包括真實的工程訓練項目;形成操作規程、質量標準、安全生產等企業文化;校企合作企業提供最新設備和技術支持,等等。校內工業中心訓練模式是在學校可控條件下能給學生提供接近實戰的訓練條件,進行系統的實踐能力培養的經濟有效的模式。
職業資格證書推動模式是將職業資格鑒定和培訓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整體設計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把職業技能和從業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整體人才培養過程,學生在獲得學位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稱為雙證書制(或多證書制)。職業資格證書推動模式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其成功的經驗有:建立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制度,適應勞動力市場流動需要;以企業為重心,促進教育培訓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以工作現場考評為依據,突出國家職業資格考評制度的可操作性;以證書質量為生命,加強證書質量的管理[11]。引入我國后,率先在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推廣,接著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大力推廣。
運用職業資格證書推動模式的關鍵主要有:將多證書制作為學校的一種人才培養制度;職業資格課程、培訓和鑒定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將職業技能標準的各項要求納入到專業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之中,使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相適應,保證達到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12];職業資格鑒定要重在檢驗職業技能和實際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職業資格鑒定規范、嚴格,確保證書的權威性和認可度。職業資格證書推動模式突出了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學習,對于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術的教育現狀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生科研與競賽模式是一種學生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科學探究、創業訓練與實踐、學科競賽與訓練、文體競賽與訓練等活動,以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模式。國內外大學無不重視通過學生科研與競賽培養的實踐創新能力。在我國,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設立國家、省市、校三級創新實驗計劃、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其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許多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實施了學生科研計劃、學科競賽與訓練計劃、文體競賽與訓練計劃、創業訓練與實踐計劃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在國外,麻省理工學院(MIT)將實踐教育思想滲透到了學生的全部培養過程中,建立了完整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本科生科研計劃、獨立活動期活動、本科生討論課、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跨學科研究與學習計劃、實習與實驗等[13]。
實施學生科研與競賽模式的關鍵有:根據學校學科專業優勢遴選科研、競賽、創業項目;組織好具有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指導(訓練)力量;創造學生自主開展科研、創業、競賽、訓練等活動的實驗、實訓等實踐條件;具有激勵師生的管理體制機制。學生科研與競賽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
學生自治社團活動模式是一種基于學生自治社團獨立開展的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自治社團是基于興趣愛好、理想追求而按一定程序和規則組建的自主參與、自主活動、自我管理的學生群體。學生社團活動具有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等特點。有研究表明,美國大學學生社團動輒數百,種類繁多,學生參與度高,社團活動覆蓋面廣。如哈佛大學學生社團近500個,其中校方認可的本科生社團有251個,可分為八大類學術與職業、藝術與表演、種族和社會活動、媒體和出版物、政府和政治、民眾服務、娛樂、宗教[14]。據湖南科技大學調查,該校正式注冊的學生社團有106個,主要有六大類:理論學習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文學藝術類、愛心公益類和體育競技類[15]。
實施學生自治社團活動模式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樹立學生自治社團活動與課堂教學活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大實踐觀,確立學生自治社團活動在整個學校教育活動中的相應作用和地位;完善社團管理制度,確保社團的自主性、延續性;組建跨院系、跨年級的社團,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指導,增加社團活動的頻次性和吸引力;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一定的經費、場地和條件支持。學生社團活動具有文化、凝聚、交流、娛樂、實踐、創新、發展等多在這方面功能,學生自治社團活動模式對鍛煉學生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假期社會實踐模式是指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農村、工廠、社區等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的模式。社會實踐活動是利用校外資源進行的、有別于校內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實踐育人的一種重要形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勿容質疑,但其操作性和實效性值得探究。與組織嚴密的課堂教學相比,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內容、形式、時空條件、指導力量等都有其特殊性,因而實踐活動的開展要針對以下矛盾采取相應策略:針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規模大與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活動經費有限的矛盾,除了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活動經費外,更重要的是將學校集中組織實踐和學生個體返鄉分散實踐兩種形式結合起來,以學生所在父母村社、企事業單位的生產勞動、社會調查等分散活動為主,以學校集中組織實踐輔;針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分散性、多樣性與難于監控的矛盾,要根據專業課程計劃、思政課實踐實踐環節安排整體設計各年級的實踐活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考核辦法和學分計算辦法,建立目標任務導向和結果考核控制運行機制;針對社會實踐活動單獨組織的困難,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與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結合起來,要與項目研究、畢業論文結合起來;針對實踐單位的收益和大學生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問,要將學生短期做工的勞動安全保障、正當權益維護等納入《勞動法》保護框架。假期社會實踐模式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民眾、增加實際工作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六種模式可能在應用型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運用和研究。應用型院校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建立起特色鮮明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和模式,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 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2] 李正衛,王迪釗,李孝繆.校企合作現狀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1):150-154.
[3] 劉海燕.幾種典型實踐教學模式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4):82.
[4] 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報[Z].2011,23:9-10.
[5] 顧金峰,程培堽.校企合作失靈原因和矯正措施[J].現代教育管理,2013(3):58-63.
[6] 吳萬敏.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提高民航高職教育質量[J].高教探索,2003(1):118-120.
[7] 汪 泓.構筑產學研戰略聯盟 形成鮮明辦學特色——騰飛中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J].教育,2006(16):62.
[8] 樓佩煌.高新技術工業訓練的地位、作用與成功示范——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成功實踐對我們的啟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9(3):69-72.
[9] 李勝明,黃炳華.高職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工業訓練中心為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11):327-330.
[10] 創意產業代表——重慶視美動畫藝術有限責任公司[EB/OL].騰訊·大渝網,2008-12-08.
[11] 郭偉萍,劉春生.英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6(1):60-61.
[12] 鄒 忠.北京地區職業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現狀的調研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10):89-90.
[13] 陳 超,趙 可.國外大學實踐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外國教育研究,2005(11):34-38.
[14] 張家勇.美國大學的學生社團活動[J].比較教育研究,2004(4):83.
[15] 舒 艷,羅明秀,何佳振.湖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創新性活動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