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冰, 陳萬光, 押輝遠, 張耀武, 程彥偉
(洛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河南洛陽471022)
生產實習是學生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提高其動手能力、適應能力、獲得從業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然而,隨著高校的發展和企業體制的改革,高校在生產實習環節面臨著新的困難和問題,影響了實習效果。為提高實習質量,筆者就地方高校生物技術專業實習狀況進行了調研,從2009年起,在參考洛陽師范學院該專業生產實習進行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經驗。
(1)學生缺乏實習積極性。有些學生片面認為實習就是到生產單位去參加勞動,學不到真本事,故對實習興趣不大。表現在實習時只是旁觀而不愿意動手,遇到困難遠而避之,學生動手能力無法得到提高[1]。同時,有些學生在實習時敷衍了事,有的甚至輕視、逃避生產實習,使得生產實習走過場、形式化,嚴重地影響了生產實習的效果[2]。
(2)實習經費投入不足。隨著地方高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辦學經費緊張,實習經費也被相對壓縮,致使學生不能到條件更好的、更遠的大型企業去實習,也不能聘請更優秀的指導教師,只能就近、利用現有教師帶隊到小型企業去,實習指導教師僅僅起到聯絡和管理工作,學生只能在實習基地從事簡單的實踐,實習計劃內容得不到完全實施,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的高校在實習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壓縮實習時間,從而無法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習質量也難以保證[3]。
(3)高質量實習基地建設難。生物技術專業生產實習一般時間較長,少則6周,多則21周。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是企業和公司,隨著這些企業體制改革,經濟效益的杠桿作用日益增強,校企關系趨于利益簡單化[4]。實習學生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正常經營,因此,企業單位一般不愿意無償地接納實習生,或者即使接納了實習生,也是不讓學生接觸企業技術核心領域,導致實習基地建設,尤其是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建設困難重重。
(4)實習指導教師隊伍不穩定。地方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尤其缺乏雙師型教師,指導教師缺少在企業的實踐經歷,同時還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他們沒有精力投入到學生的生產實習中。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經常更換,對生物技術生產實習產生一定的影響[5]。
使學生充分認識生產實習重要性是人才培養的必須環節,是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紐帶,只有充分重視,才能為今后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實踐打下基礎。要從入學教育、實習動員等,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生物技術發展現狀、實習期間的工作和生活特點,避免實習中遇難而退。
學校要加大生均實習經費的投入,學校、學院要合理分配實習經費,并保證其相對充足[6],要增加實習指導教師的培訓和交流經費,還要拿出專項資金支持實習基地建設工作。
實習基地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實習質量,選擇合適的實習地點是搞好生產實習的前提[7]。加強校企合作要謹慎選擇企業,選擇行業龍頭企業作為合作單位[8],最好選擇一個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企業,這樣規模的企業可供學生完全融人生產環境中。企業太小,可容納學生人數就少,無能力承接成建制的整個專業學生;企業太大又會使學生分散精力,影響實習效果[9]。通過校企聯合,和企業交朋友,經常性地聘請企業家進課堂講學、召開企業實習基地建設研討會等方式,匯聚企業負責人,尋找企業的需求,利用學校的技術、人才及設備等優勢,給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培訓企業員工等。根據人才培養分流方向,建立供不同方向學生實習的實習基地,滿足生產實習的需要。
首先要修訂完善實習大綱。實習大綱作為實習的指導性文件,應按根據培養目標和企業實際不斷修訂完善,大綱應包括實習性質、目的和任務、基本內容、要求、實施、考核及成績評定等。第二,要制定實習計劃。實習計劃必須與實習單位情況相聯系,實習計劃包括實習內容與要求、實習進度、時間與人員安排、參加項目、專題研討、考核方式等。讓學生依據企業生產,寫出工藝流程、主要設備結構等[10]。這樣,才能促進實習的良性運轉。第三,指導教師應把相關課程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與實習結合起來,將新知識補充進實習教學中,要定期聘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舉辦專題講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建設“雙師型”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是提高實習質量的關鍵因素[11]。首先選用業務能力強、政治修養好,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實習組長,以老帶新,培養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帶隊實習。第二,學校每年要有計劃組織實習指導老師進行業務培訓,熟悉實習基地的生產狀態,熟練解決實習中的理論實際問題,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前沿技術、研究動向及學科交叉知識。第三,積極與生產企業聯系,外聘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基礎較好、表達和溝通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實習指導教師,發揮他們的技術專業特長,進一步提高實習成效[12]。
實習考核是教學效果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反饋信息,有效促進教與學的效果[13]。實習考核內容包括實際操作能力、平時成績和實習報告等。實際操作能力主要是對學生在生產實習過程中綜合能力的評價,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體現,占40%;平時成績包括實際出勤、實習記錄等的總評情況,占30%;實習報告除了按照生產實習要求寫出相關的生產過程以外,還應寫出自己的生產實習體會,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占30%。最后根據成績評出優秀實習生并予以表彰。生產實習結束后,召開實習總結大會,表彰優秀實習生,總結成功經驗,查找不足。通過考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對生產實習的重視,強化動手能力,增強實習效果[14]。
(1)產、學、研相結合的實習模式。高校和企業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機構,高校具備較強的科研裝備、科研力量,企業具有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廣闊的營銷網絡和融資渠道。學校若想得到企業的長久支持,要顧及“企業以經濟效益為主”的觀念,盡量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例如通過實習給企業帶來切實可用的新技術、為企業搭建技術橋梁等。目前,產、學、研三結合型實習比較適合社會發展需要,學校應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上鼓勵專業教師深人企業調研,將科研推向市場,提高研究的應用性。高校和企業可以各自發揮優勢,取長補短。
(2)頂崗實習與就業結合模式。實習基地除了具有滿足生產實習的基本功能外,還可以培育學生的就業思想和觀念,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就業信心,從而為畢業時的擇業和今后的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15]。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就業要求,進行分流實習。按照其就業意向,聯系企業,接收其頂崗實習,頂崗期間帶薪(實習期工資),實習期滿后,對表現優秀且愿意留在實習企業工作的學生,可以和企業簽訂就業協議,這樣,既順利完成了生產實習任務,又有效地提高了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
(3)效益雙贏實習模式。委派業務能力較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在實習企業掛職鍛煉,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地方發展[16]。這些教師除了參與企業管理、解決企業技術關鍵問題,還可以了解企業哪些生產環節適合學生進行生產實習,不斷修訂實習大綱,使生產實習更加符合企業生產的需求,學生在實習時,他們又可以擔任實習指導教師,解決企業缺乏指導教師的問題,這對培養地方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最終達到校企雙贏的效果。
通過2007級、2008級及2009級生物技術專業生產實習的實施,學生認識到,要想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除了獲得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外,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從業能力。學生在整個實習期間的積極性明顯增加,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通過生產實習,加強了校企科研項目合作,教師的科研層次和水平也得以提升。
[1] 王正旺.高校生產實習工作的創新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1(8):74-75.
[2] 吳 蘭,陳明華,薛喜文.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生產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1):125,126,132.
[3] 朱顯峰,張 洪.加強生物工程專業生產實習質量的實踐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2(5):13,17.
[4] 張耀武,韓建明,陳萬光.高校農學類專業生產實習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7):13354,13355,13364.
[5] 程彥偉,陳萬光,押輝遠,等.校企結合建設生物技術專業實習基地實踐與探索[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8(8):69-71.
[6] 肖 霄,李健飛,朱云云.對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生產實習調查與反思[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11(3):119-122.
[7] 趙東旭,羅愛芹.提高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生專業實習質量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4):48-52.
[8] 劉鳳珠,李繼光.實習基地建設與運行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2002(2):43-44.
[9] 孫泰禮,張 悅,葛景巖,等.提高本科生生產實習質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32):107.
[10] 肖 霄,段書德,張星辰,等.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生產實習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7(3):55-57.
[11] 胡興昌.生物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性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版),2003,32(11):38-41.
[12] 黃榕輝,林文雄,何水林,等.國家特色專業:生物科學專業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139-141.
[13] 陳觀水.生物技術省級特色專業畢業實習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206-207.
[14] 李延紅,葛志煜,馬道榮.生物類專業生產實習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1):125-127.
[15] 賈納豫,普月力,李春萍.實習基地建設與大學生就業能力關系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0(27):74,115.
[16] 劉 力.大學與地方共建專業實習基地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21(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