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木蘭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木蘭 151900)
在冬季,除大型水庫、江河、較深的湖泊很少發生越冬死魚外,一些中小型水域和池塘常常發生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據統計歷年來魚類越冬死亡率高達20%以上。因此,魚類安全越冬,是水產養殖業一個重要問題。實踐證明要使魚類安全越冬,必須掌握以下技術措施。
1、越冬池的選擇。越冬池是魚類越冬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其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魚類越冬效果。因此,越冬池要選在背風、向陽的地方,面積3000—8000m2為宜,冰下水深最少不低于1.5—2m。池底要平坦,淤泥越少越好,最多不超過20cm。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水源可選擇不受污染的河水、水庫或井水。
2、越冬池的消毒與底質的改良。消毒可采用生石灰,帶水每667m2用100—150kg,干塘每667m2用75—100kg,7-10d后放魚。還可用漂白粉使池水達到20mg/L濃度清塘,5d后放魚。井水是較理想的越冬用水,因為井水水質清新,有機質和病原少,可減少魚糞感染發病的機會。若使用原池水越冬,應先排出老水的1/2-2/3,然后進行消毒,隔天補注井水,在封冰前用0.12-0.15ppm強效滅蟲精或0.7-1ppm的敵百蟲全池潑灑,以殺滅過多的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對底泥過厚,又不能徹底清塘的池塘可用底質改良劑來吸附氨氮等有害物質,以改善底質和池水條件,每667m2用量20kg。
越冬魚種的規格一般應在12cm以上。在七、八、九三個月,尤其秋季,是魚類生長發育旺盛時期,應適當多投喂質量較高的飼料,培育規格大而且肥滿度高的魚種。越冬前一個月左右,要進行強化飼養,可喂越冬專用飼料,增強魚類的體質,提高其抗應激能力。魚類體質與所攝食的飼料關系最大,如果飼料配方營養不合理,維生素含量不夠或促生長劑添加量超標,一般對魚類生長的影響不大,但嚴重影響魚類的體質,容易造成魚體“虛胖”。這種魚免疫力下降,越冬比較困難。尤其是越冬后期水質條件不好時極易受病原體的侵染。要防止越冬魚類體質下降,主要應在飼料的選配上下功夫,不應片面追求過高的蛋白質含量和過快的生長速度,而應注重氨基酸的平衡,合理添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證魚類的健康生長。
1、并塘時間。越冬并塘時間既不宜太早,也不宜太晚。太早水溫過高,魚類游動活躍,拉網并池魚體易受傷,同時魚類還未停食,過早地放入越冬池,吃食魚類吃不到食物,體質消耗太大,不利于越冬;放養太晚,因水溫低,拉網、搬運易凍傷。因此,越冬魚放養的時間要因地而異,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當水溫降到10℃左右時選擇溫暖無風天氣并塘,入池操作要細心,輕、快,并帶水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掉鱗。
2、并池密度。越冬魚的放養密度應根據越冬池的條件和類型、水中溶氧量、魚體大小、魚的種類、管理措施等具體情況而定。冰下水深2m以上,具有補水條件的越冬池每667m2可放魚800—1500kg;冰下水深1.5m有補水條件的越冬池每667m2放魚500—1200kg;無補水條件,但保水力強的越冬池,每667m2放魚500kg左右。魚類放入越冬池后仍繼續投喂少量飼料,當水溫降到5-8℃時可停止喂料,這樣能有效地保證魚類的肥滿度,縮短消耗體能的時間。
3、魚體消毒。魚體入池前常用3%—5%的鹽水浸洗5—10min進行消毒,魚體消毒最好在越冬池邊進行,這樣可直接放入越冬池,有利魚體恢復。
在冬季越冬管理是養魚的中心工作。整個魚類越冬期間,必須以水為基礎,以氧為前提,加強專人管理。
1、水質管理。要經常對越冬池的水質進行檢測,隨時掌握水量及溶氧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要有專人測定池中溶氧,前期每周測一次,從12月份起應每3d測一次,在溶氧不穩的情況下,應每天測一次,保證池水溶氧不低于4mg/L。當溶氧下降明顯時,應及時補水或循環水增氧,也可用速效增氧劑急救。發現水位下降,應及時補注新水。對滲水的池塘要經常補水,保持一定水位。水源方便的,一般20-30d注水一次。
2、飼喂。在越冬初期或末期可因地制宜進行投喂。凡越冬前魚體脂肪貯備不足,或在越冬時消耗能量過大的魚類,可在冰下少量攝食,以維持生命。因此,在晴天水溫達6℃時,可投喂適量的精飼料,并定期清理殘餌,必要時可用生石灰水消毒食場。
3、浮游動物的控制和補充營養鹽類。劍水蚤和輪蟲是越冬池常出現的浮游動物,大量滋生后,會消耗水中溶氧,還會大量攝食浮游植物,使光合作用減弱,所以可用0.5—1ppm的敵百蟲殺滅。對于浮游植物少、水質清瘦的越冬池,可將過磷酸鈣或種苗精裝入布袋,掛入冰下水中,每667m2用過磷酸鈣3—4kg,種苗精0.15—0.25kg。等肥料化完后,繼續掛袋施肥至水色肥爽嫩為止。
4、pH值的調整。越冬池要求pH值在7.2—8.2之間,過高或過低對魚類都有危害。pH值低時,每667m2用生石灰5—8kg掛袋,每袋1kg掛若干個,直至pH值達標;或用面堿0.12—0.2kg/677m2,掛袋若干個,直至pH值達標止。
5、防止烏冰注意冰上掃雪和打冰眼。為防止風雪天烏冰的形成,可開增氧機或用潛水泵沖水,避免形成烏冰,或全池撥灑食鹽12kg/667m2。若已結烏冰,須把冰破碎清理后讓其重新結明冰。要及時掃除冰上積雪,掃雪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80%,以增強冰的透光性。進入正月(打春),陽氣上升,水溫逐漸提高,此時應在冰上打若干個冰眼放氣增氧,預防氣泡病的發生。
1、盡量縮短越冬時間提早開食。漫長的寒冬使冰下水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春后越冬池封冰逐漸開化,由于溫度的回升,魚類活動增加,水質也易變壞,所以應盡快分池,把越冬魚放在環境好、密度適宜的養殖池中進行正常飼養,防止春天死魚現象發生。魚類越冬的成活率與越冬時間的長短有直接關系,應盡可能縮短越冬期。凡不能及時出越冬池的魚類要注意提前投喂,以保證魚類的成活率。
2、防止春季暴發性魚病。越冬后期由于水環境逐步惡化,極易引發暴發出血病、豎鱗病、水霉病和斜管蟲病等,應密切關注,及時采取藥物處理。可使用食鹽、小蘇打、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進行防治,并每隔15-20d施用一次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及時投喂和調節水質。一冬的消耗,使魚體變弱,應及時投喂,恢復魚的健康。當水溫提升到10℃時,可逐漸投喂營養豐富的飼料,每天1-2次,隨水溫的升高增加投喂次數。飼料中有針對性的添加抗菌防病藥物。此時,可選晴天用潛水泵排出底層水,降低水位至1—1.5m,并適當補加新水,加快水溫回升,促進魚類攝食。同時,提高水溫還可防水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