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明
(上海交通大學 醫學院,上海 20002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堅持全面發展,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保證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時間,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 h。體育作為教育整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也得到了足夠的重視,高校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氛圍的營造尤其如此。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適合他們的體育運動,促成體育精神養成的長效機制,成為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
以針對海峽彼岸的相關調研結果來看,對于擁有150多所高校的臺灣而言,盡管每所院校校園占地面積本身就很小,相應配套的的體育設施也并不是很多。但是,通過訪談對臺灣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部分臺灣高校研究發現,這些學校不僅是臺灣一流大學,其學術風氣高過一般院校外,而且校園體育文化開展的也是豐富多彩,有極強的思想性。校園體育文化表達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思想,一切從學生健康出發,開展多項體育活動。以臺灣大學為例,就擁有近50多個體育類社團,以各式各樣的宣傳,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學生通過多渠道的媒體資源和相互交流,形成整個校園蓬勃向上的朝氣,樹立個人的崇拜偶像和自身氣質。使得其主動積極投身體育鍛煉[1]。
相對而言,大陸的高校較多關注的是競技性體育運動的規模和運動成績,往往忽視了真正能夠展現高校文化、高校精神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并沒有完全能夠做到動員起大部分的普通學生。尤其是高校密集,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中東部地區。以杭州高校為例的調研發現,在較少或者根本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群體中34.73%的學生認為沒有時間;30.30%的學生認為沒有場地;10.37%的學生認為沒有同伴;24.59%的學生認為沒有指導老師,以至于多數學生并未從體育運動中獲得實際切身的健康的、愉悅的體驗[2]。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大、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體育鍛煉硬件的供給不足是造成上述的主要原因。
早在2006年的10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共同成立全國陽光體育運動領導小組,制訂實施細則,領導和組織全國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2006年12月23日,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全國億萬學生中掀起體育鍛煉的熱潮,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從2007年開始,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
國家和各級政府已經認識到了體育鍛煉對于學生,對于民族未來更好更強發展的重要性,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去努力嘗試和實踐的,就是如何更好地為大學生創造參加體育運動,培養體育精神的場所和機會,更好地引導他們積極投入日常的體育鍛煉。在對于學生的個體訪談過程中,逐步也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渴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尤其是被定義為“90后”的年輕一代大學生主力群體,他們更加渴望在公眾或者團體中可以展現自我,而體育運動正好是迎合他們這樣一種需求。而正是由于上述諸如時間、場地、同伴、指導教師等因素的存在,同時又缺乏相關的有效機制來完善和協調好這些問題,才在客觀上阻礙他們這一精神層面上的發展[5-7]。
教育本身的重點也是要落實到每一位大學生的培養上,需要有合適的途徑來彰顯大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風采和熱情。對于這一點,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是亟待我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所要去面對、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如何培養一種積極向上、年輕富有朝氣的大學體育精神,如何帶領和感染每一個學子積極投入體育鍛煉,以健康的體魄去勇于走向社會,承擔使命和責任。
體育精神展現的是體育的整體面貌,是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的反映,是體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體育知識、體育道德、體育審美水平的標志,是體育的支柱和靈魂。體育精神對體育實踐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并規定著體育文化模式的選擇。體育精神作為一種具有能動作用的意識,是體育行為的動力源泉,是一種心理資源。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在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產生和演變的。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軍事等密切相關,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研究對象,通過身體鍛煉增強人的體質,通過體育的社會實踐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在體育運動中不斷產生和積淀,規范人類行為和思想的體育文化,是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靈魂,對提升人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體育精神也是體育運動中所蘊含著的對人的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作風和意識,是由體育運動所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它超出了體育運動本身,內化為人類心中的一體育精神種信念和追求。體育也是一種國際語言,人們甚至不需要翻譯、不需要解釋,就可以自由交流,它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體育運動承載了友誼與團結、和平與公平、關愛與尊重等等精神內涵,以追求和平與友誼為特征的精神,為我們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競爭的精神,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鍛煉體能、展示健與美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
近幾年以來,對于教育功能和成效的討論一直都在延續,尤其是作為教育金字塔頂端的高等教育而言更是如此,針對教育存在弊端的批評聲也是此起彼伏,也有部分專家和學者提出了新教育改革的思想,作為新教育改革的發起人,學者朱永新在訪談中提到,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個通過培養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業,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最有個性的教育,應該是為每一個人度身定做的,最好的教育應該讓每個人的潛能、個性得到最大程度張揚和發揮[4]。只有這樣,才能算是達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由此可見,高校的本源功能依然還是社會人才的培養,追求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具備優秀道德情操、完整健全人格,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一員。重塑“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也是當務之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同樣也是貼近大學生精神需求為導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引導、滿足大學生物質利益需求的同時,更注重大學生精神需求的引導和滿足,把滿足人、發展人、成就人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3-15]。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的過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為大學生價值理念的過程,更是科學理論為群眾所掌握的過程,只有這樣,精神的需求才能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功能才能得以顯現。
高校體育精神教育是大學生個性得到弘揚和靈性獲得陶冶的重要載體。一般說來,一個人的個性結構由能力系統、性格系統、個性的傾向性和自我平衡調節系統等基本要素組成,這個結構的科學合理性與否對人一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時代是一個人身心成熟和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可塑性特別強,而體育精神教育活動不僅能促進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且與德育、智育結合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具體的體育環境中,參與者在改善體力和獲得技能的同時,通過自己優缺點、靈性的展現,再經過同伴們的贊許、提醒,促使自己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調整和超越,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精神教育日漸有機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健身、休閑、娛樂之中,促進其個性的形成、發展和完善,并內化為精神的永久支柱之一,使之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8-9]。
高校開展體育精神教育具有凝心聚力之功效。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是學校師生員工經過長期積淀、提煉而共同創造和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強大無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其最大特征[10-12]。在校園體育精神的環境熏陶下,共同的事業目標、價值理念、道德情操和行為規范使高校人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理解感,進而升華和強化為濃厚的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
具有悠久體育精神傳承的清華大學,已經在參與高校學生群眾性馬拉松組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據相關報道顯示,清華大學有6 000多名師生參加2003年北京馬拉松,282人完成全程,1 755人跑完半程。2006年,有489名清華人能夠跑完全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清華師生向馬拉松發起了挑戰。清華大學的課外體育活動,每年歷時10個月,包括涵蓋全部競賽項目的“馬約翰”杯、馬拉松活動、校園長跑和社團活動等,體系健全,豐富多彩[3]。
2009年和2010年連續2年在自己所帶的班級中宣傳和組織學生參加東麗杯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事,通過班會等形式和學生分享自己在各類馬拉松比賽中的經歷和感悟,展示每次比賽的成績證書和紀念獎牌,鼓勵學生去勇于挑戰自我,積極參加馬拉松運動,并且取了較好的成效,在94人的班級中,有近40%的學生體驗了馬拉松比賽的快樂,并且在所有報名參加半程馬拉松的學生中,基本都是以2 h左右的時間順利完賽。在此過程中,還不斷有學院內其他學科、專業的近30名學生受到感染而主動地投入馬拉松比賽的活動中。同時,在結束比賽之后的日子里,學生們開始自發地組織起來,參與到平時每周3次的慢跑活動中。今年開始,在具備一批馬拉松賽事的愛好者的基礎上,以上海交通大學跑蟲社團為紐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跑蟲分社,熱愛運動、喜愛跑步的學生渴望有一個組織將志同道合的跑友匯聚在一起。雖然這樣的嘗試在清華大學的一系列數據面前,還顯得相當不夠,但是所取得的階段性的成果依然可喜,因為這和馬拉松所提倡堅持的精神是一樣的,只要這樣的實踐能夠持續性地做下去,配備長效型的機制,相信不遠的將來也一定會取得更加完善的效果。
不同于傳統的競技性體育賽事,馬拉松比賽首先是一個群眾性參與的運動,對于學生的受益面會相對更為普及。在對參與馬拉松比賽的學生個別訪談中,可以很輕易就發現,通過參與馬拉松賽事之后的后續效應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對于自己生活和學習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擺脫了暫時彷徨和迷茫,對于自身學科、專業的熱愛,不僅僅體現在興趣愛好的層面,而是更愿意腳踏實地去探索和研究,這種對于科學的執著,就如同馬拉松賽道上的堅持一樣,需要足夠的堅強毅力,才能不被眼前的暫時困惑所阻擋。這樣的一種成效,正是我們的高等教育所期待的,也是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所追求的目標。
目前,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在各大城市開展地如火如荼,以傳統的北京、上海、廈門、大連四大馬拉松賽事為中心,鄭州、杭州、東營、重慶等地相繼都在近幾年舉辦了城市馬拉松賽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就已經有了上海、杭州、揚州、蘇州、常熟等每年一度的比賽,對于高校的普通學生而言,有了很多的機會去參與到這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一方面挑戰自我的體能極限,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活動去更多地接觸和了解社會,逐步培養學生個體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勇于去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
在“陽光體育”精神的指引下,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高校體育活動的發展已經是相當的活躍,帶動了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積極投入到日常的體育鍛煉中,營造了相當濃郁的高校體育氛圍。但是對于如何更有實效地到培養大學生體育精神、健康積極人生信念的層面上,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希望目前所做一些嘗試,能夠積累一些經驗和總結,相信伴隨著積極參與馬拉松運動的熱潮在更多的高校內不斷地涌動,更多的師生都勇于去挑戰自我。
(References):
[1] 左 成,孫永生.對臺灣部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的探析[J].體育科學研究,2011(1):1-5.
[2] 汪 凌.城市文化視野下高校體育精神文化建設研究:以杭州市高校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6):105-107.
[3] 豐 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清華大學傳承體育精神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8-01-02(10).
[4] 朱永新,馬國川.中國教育,從原點再出發[J].讀書,2011(7):17-24.
[5] 康 年.以人為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當代青年研究,2011(9):57-61.
[6] 王建明,陳紅喜.論高等學校的體育精神教育[J].江蘇高教,2005(2):97-99.
[7] 任超群.中華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7-8.
[8] 張麗艷,王世友.大學生的體育精神與人文素質培養[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10):558-560.
[9] 袁明蓮,王志杰.大學校園體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義的體育精神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9):360-362.
[10] 鄭衛民.淺談中華體育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素質培養[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58-59.
[11] 陳友民.試論大學校園中的體育精神[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00-102.
[12] 楊曉捷.體育精神:校園文化的旗幟[J].江蘇高教,2004(6):111-113.
[13] 屈德新.體育精神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3):66-67.
[14] 賈清蘭.現代體育精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43-45.
[15] 趙元吉,吳兆紅,王凌云.現代學校體育:體育精神的培養與健康教育的弘揚并行不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