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龍, 劉安山, 仲啟媛
(第二炮兵工程大學a.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b.發射工程系,陜西西安 710025)
軍校的實驗室是進行教學和科研的主要基地,是軍校構建和培養適應部隊建設、創新型人才體系的重要領域。通過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不僅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檢驗學生理論學習的效果,有助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實驗室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創大學品牌、創優勢、創特色的關鍵所在,也是反映高校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和辦學實力的重要標志。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有助于改善教學環境、科研環境以及不斷提升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和學術地位[1]。
(1)地位低,任務重。實驗人員的日常工作事物繁雜、瑣事多、重復性強。通常要面向全校甚至整個學科的各門實驗課程,且學生層次不同,動手能力差別很大,實驗儀器設備的損壞率高;整個實驗能否順利、安全地做完、以及實驗室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驗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作[2]。而實驗人員通常處在一個不被重視的地位,職稱待遇較低,常屬于人事改革的“邊緣化”人物。
(2)流動快,實力弱。由于實驗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待遇較低,影響了實驗室隊伍的穩定性,專心從事實驗室管理和實驗教學的人員減少,人員流動性較大,使實驗室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現有人員有的是從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這些教師很少參與實驗室的管理和日常維護和建設,因而給實驗教學、實驗室的管理、維護以及建設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學歷高、理論造詣較深的高職教師不愿意專門從事實驗教學,從而造成實驗技術人員的學歷、職稱結構不太合理,實驗隊伍的素質低[3]。
(3)分散化,溝通少。由于管理體制原因,高校實驗室分別屬于不同的院系,由不同教研室直接實施管理,實驗室被分割過細,各實驗室技術人員之間溝通較少,很少有共同研討實驗教學的機會,也影響了業務水平的提高,制約了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和管理進程[4]。
我校的重點學科實驗室在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方面雖然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沒有形成基于網絡化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因此,建立實驗室網絡化管理信息系統,將成為改進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目前我校的校園網已覆蓋整個校區,通過校園網可以實現信息互通,全校的機關和教師都可以通過校園網的公文傳輸系統發送和接收各種教學和管理信息,為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條件[5]。
目前,我校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相互獨立,而學科的發展,往往會出現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并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這種相互獨立、分散型的實驗室管理模式,不利于全面、系統地整合學科資源、人才資源和實驗室資源,不能很好地適應科技產業信息化的需求[6]。
由于不同的實驗室分屬于不同的系部,存在條塊分割及對自身利益的保護等多種原因,致使實驗室對校內教學缺乏交流,對校外開放力度不夠,基本上僅局限于本學科或本實驗室的教學科研人員從事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或者是在該實驗室就讀的博士生、碩士生完成畢業課題使用,實驗室以外的學生和科研人員幾乎不能共享其實驗資源,因此嚴重地阻礙了與外界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也阻礙了本學科的發展,不能滿足當前科研產業信息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需要,無法充分發揮實驗室的資源優勢,影響了實驗室整體效益的提高[7]。
軍隊院校實驗室的廢棄物如果處置不當會帶來安全問題。比如報廢的電腦硬盤和內存中有的存有大量涉密信息,如果不妥善處理,會造成軍事機密的泄露,危害國家安全;有的廢棄物中含有劇毒的致突變、致畸形、致癌污染物和酸、堿化合物以及大量危害環境的有機溶劑,如果這些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地下管網或混入生活垃圾,最后流入河流或者滲入地下,將會污染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8]。
加強實驗室儀器設備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推進實驗室建設上新臺階的必要舉措。通過各種現代化技術對實驗室進行管理,對實驗資源進行匯總、分析和處理,并通過網絡為各類人員提供其所需要的相關信息,既能滿足目前實驗室管理的需要,又能適應實驗室不斷發展的需要。
實驗室儀器設備的信息化管理是實驗室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基礎和保障。實驗儀器設備是實驗室的基礎和保障,要發揮實驗室的整體效能,必須改進儀器設備的管理方式,建立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化管理已越來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青睞,將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所有儀器設備的種類、數量、名稱、各儀器的使用說明、使用范圍、使用步驟、注意事項、目前能夠正常使用的儀器名稱及分管人員、同一種儀器每次所能容納使用的最多人數等信息直接公布到網上,可方便有關人員查閱和進行妥善安排,尤其是對大型貴重儀器的功能指標、提供的時間、使用標準等信息公布后,可使使用人員獲得詳細的信息,實現資源共享[9]。此外,還可建立實驗網上預約,使用者可在網上直接預約實驗信息,以便管理者能預覽所有預約實驗信息,進行統籌安排。信息的發布要及時快捷,要及時上傳新引進的儀器設備的詳細信息,以便用戶能及時地得到最新的準確信息[10]。
各實驗室可以在校園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站,將本學科專業及相關研究領域中的熱點研究問題隨時發布,為全校的教學科研人員以及學生提供強有力的學術信息服務和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手段,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資料來源。
在實驗室網絡化信息管理系統中,由于研究課題、研究成果和學術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集中展現,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可以在較大范圍內進行學術問題的討論,可大大減少由于信息閉塞而導致的科學研究和實驗室建設的盲目性和重復性,節約國家科研經費[11]。對于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可通過網絡進行合作研究,不僅提高了科研效率,而且活躍了研究氣氛。
雖然學科的發展顯高度細化,但各學科之間又是互相滲透、高度綜合、彼此合作,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跨學科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各重點學科實驗室及其相關學科之間要加強有機聯系與協作。與相關的實驗室、科研院所聯合形成群體優勢,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組成虛擬的聯合體,在虛擬的聯合體中,可以進行科研信息、學術資料、儀器設備、優秀人才等資源共享,還可就某一學科組織較大范圍的學術委員會,共同制定相應學科發展戰略,擬定課題指南,召開學術研討會,合力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和攻關項目,并參與國際競爭。在加強聯合的同時,強調要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學科特點,這才是學科發展的基礎[12]。
傳統的實驗室按照學科劃分,在空間上是相互分割的,技術和交流也是相對封閉的,這種分割嚴重地影響了學科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由于各學科之間是互相滲透的、高度綜合、彼此合作的,所以,要將實驗室合理開放,歡迎造詣深厚、有特長的科研人員到實驗室做科學研究。邀請或接收其他知名院校的知名專家教授到實驗室開展科研合作,選送有潛力的科研教學人員到相關實驗室進行培訓和學術交流。合理開放實驗室促進科研進程,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13]。
實驗室信息化建設需要高素質的實驗師資隊伍。
(1)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實驗人員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兢兢業業做好每一項工作。實驗室工作繁雜、辛苦、瑣事多、重復性強、經常需要加班加點,而實驗人員通常又處在一個不被重視的地位,所以,實驗人員要有甘為人梯,吃苦耐勞的精神[7]。
(2)精于管理、勇于創新。實驗人員不僅要承擔實驗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實驗室的建設,還要參與實驗室日常的安全管理和維護。實驗室的管理是多層面的,面對不同的對象,要制定科學的方法,實施不同的管理[14]。實驗人員還應該具備開拓創新和與時俱進的精神,跟蹤學科發展前沿和實驗新方法、新技術,并及時應用到實驗教學中,為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發揮重要作用。
(3)一絲不茍、實事求是。實驗本身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要求實驗人員具有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實驗還是一種科學活動,在采集數據和分析數據時,要實事求是,不能主觀臆斷[15]。
(4)人員結構穩定合理。除了要有高級職稱人員,有學術、技術和科研帶頭人外,最根本的是要建設一支整體素質強、內部團結好、科研水平高、安心穩定、求真務實、能跟蹤科學技術最新發展、富有創新精神的實驗師資隊伍。此外,還要有大量的中級職稱人員來從事大量的實驗教學工作,還要有相應數量的初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做協助工作。科研學術帶頭人不僅需要英文水平高,而且學術思想要活躍,能及時了解、跟蹤國內外相關學科發展的現狀、前沿和趨勢,熟悉國內外信息產業的技術發展,具有較強的學術能力和科研攻關能力[16]。此外,對實驗人員也要提出合理、科學的崗位任職要求,有相應的獎懲機制,激勵和調動實驗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將網絡信息化管理技術引入高校實驗室管理領域,不僅大大豐富了實驗工作的內容和形式,而且促進了實驗模式、方法及觀念的變革。高校實驗室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具有網絡化、聯合化、現代化、全方位開放等顯著特點,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設計的興趣,同時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最終實現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發揮積極的作用[17]。為此,要不斷深入研究,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實驗室的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更加科學、高效和規范,使實驗室管理水平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提高實驗室的綜合能力,為高校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探尋了一條可行之路[9]。
(References):
[1] 龔彥華.高校大型設備開放共享的問題及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414-416.
[2] 劉浴輝,陳少才,羅文君.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311-313.
[3] 王貴才,楊九民.高校實驗室開放模式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317-320.
[4] 朱威同,楊厚俊,賈民生.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1):120-122.
[5] 鄭雪紅,鄭愛榕.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促進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334-336.
[6] 陳衛汝.試論實驗技術隊伍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11):114-115.
[7] 夏曦中,黃詩箋.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技術隊伍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258-260.
[8] 王志奎,楊文玉,張八合.化學實驗室危險、劇毒、易制毒化學品的管理異同[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5):189-191.
[9] 陳紅葉.開放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185-187.
[10] 徐金榮,楊玲,徐嘉祥,等.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管理工作方法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172-174,212.
[11] 徐世同,曾繁麗.加強高校實驗隊伍建設,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9):152-154.
[12] 王金苗,苗 琦.任職教育實驗室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5):171-172.
[13] 劉彥強,王益民,孟燕妮,等.高校實驗室危機管理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5):186-188.
[14] 韓兆福.崗位任職教育實驗教學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2):115-118.
[15] 梁 軍,宋占新,郄世鴻.地方院校校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8):169-171.
[16] 余建波,楊西強,王 瑗,等.高校實驗教學信息化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150-153.
[17] 谷長棟,房 迪,王育萍.淺談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