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冬
(興化市圖書館,江蘇興化225700)
公共圖書館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是在新形勢條件下求生存、謀發展的一條創新之路,是公共圖書館建立特色文獻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公共圖書館在當地文獻信息服務體系中處于獨特地位的重要舉措之一。筆者結合我館情況,與廣大圖書館界同仁共同探討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開展以及如何服務地方經濟文化,旨在拋磚引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為配合首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這一重大文化活動,我館征集地籍人士著作舉辦“興化籍名家學者著作成果展”。藝術節期間,“書展”吸引了眾多參會者,不少嘉賓、領導都對此表示贊許。“書展”收到地籍人士惠贈書籍238冊,展出了87位興化學者部分著作成果。這是我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開端,為做好此項工作,我們經過摸索,采取了以下方法。
我館先后制定了“地方文獻征集工作條例”、“地方文獻工作管理辦法”。規定凡與本館建立長期遞送和征集關系的單位或個人都要列入“興化市地方文獻作者名錄”,詳細地列出單位名稱及個人的出生年月、聯系方式、研究方向、著述成果等信息,并隨時記錄繳送情況,避免漏采或重采。2000年,在館編《興化地籍人士通訊錄》的基礎上,編印了《天南海北興化人》一書,書中介紹了興化地籍人士364位,是原通訊錄人數的3倍,有效擴大了信息源。
館內分工一名副館長負責特色文獻征集工作,委派文化素質高、事業心及責任心強,又能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同志專門負責,并落實到年度工作目標中。同時,調撥專項經費,變被動征集為主動收集,要求工作人員做到“三勤”:腿勤、口勤、腦子勤。
地籍作者具有個體分散的特點,但他們往往會集合在一些機構和團體中,比如文聯、作協、科協、美協、攝影家協會等,我館請這些學術團體和業務辦公室代發征集倡議書和征集函,以引起作者的注意。同時聘請相關部門人員、地方文史愛好者、社會名流等為“名譽館員”,求助他們提供政府、部門及個人地方文獻資料的出版和珍藏信息,幫助收集特色文獻資源。
我館多方位、多渠道找各級領導匯報工作,征得他們的重視和支持,取得了政府、宣傳部門、文化部門、新聞出版部門等重點單位的共識。2002年,市政府辦公室專門發文《關于做好地方文獻資料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對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予以支持,各部門公開出版物須向圖書館遞送。之后,市委宣傳部聯合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門出臺《興化市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實施意見》和《興化市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考核意見》,進一步細化地方文獻的工作準則。副市長馬雅斐視察、檢查我館工作時,亦特意將友人贈送的《中國民俗文化博覽(1-4卷)》轉贈我館。
包含興化在內的泰州地區,區域內經濟文化相對接近,各公共圖書館都有收集地方文獻的責任,彼此互通信息,訪求贈送,共同充實館藏。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的大力開展,難免會收到很多重復的文獻,多至有10多冊復本,本館規定每種地方文獻最多整理5冊,其余的留作交換用。一些高質量的地方出版物,如《高谷年譜》、《泰州歷代名人》、《泰州統計年鑒》等文獻均為我館對外交流互換所得。
文獻的采集和利用是圖書館工作的兩大部分。隨著地方文獻館藏量的不斷提升,必然會著眼于地方文獻的利用。為此,我們做了三個平臺的建設。
(1)設置地方文獻館藏中心:為便于統一管理和利用,我館設置了地方文獻中心,面積達400平米。地方文獻按中圖法分類上架,供讀者查閱。截止2012年底,我館登記在冊的地方文獻已經有12000多種,18000多冊。從內容看,有地方志、年鑒、興化簡報、興化人物、淮劇劇本、民間故事、興化中醫史料等,從形式看,有古籍、鉛印、影印等。側重點為古籍家譜、興化人物、地籍人士著作。為鼓勵捐贈和向大批量捐贈者致敬,我們開辟了專架并冠名陳列,例如“朱大禮先生專架”、“黨明放先生專架”、“畢飛宇先生專架”等,專架陳列的既有捐贈者本人著作,亦有其所藏珍貴文史資料。2002年,國學大師李審言的后裔將先生通過購買、征集、交換等方法收藏的各類圖書包括方志、家譜等古籍萬余冊捐贈給興化市圖書館,我館為此設置了“李審言資料陳列室”,邑人稱之為“李審言圖書館”。
(2)成立興化市文學館:在“書展”活動后,我們建立了“地籍人士著作成果”專題陳列室。陳列室展牌圖文并茂,藏品逐年增加,成為返鄉人士來館必看之處。2006年,興化籍學者、原廣州市新聞出版局局長解聘如先生來館參觀后,十分高興,并現場惠贈新作《人與人生》。2012年后該室移址于興化市文保單位陳五房士第內,成立興化市文學館,集中展出了鄉賢施耐庵、韓貞、李春芳、陸西星、鄭板橋以及當代作家畢飛宇、王干、費振鐘等四十余位古今興化籍作家的資料。
(3)開辟“興化報廊”:我們在市中心鬧市區,開辟“興化報廊”,櫥窗長50多米,有近80平米展出空間。平時供市民閱報,定期按年份、按專題、按著者在報廊展出我館征集到的地方文獻。例如:2003年的“自古先賢有遺風,興化學人著述多”地籍人士作品展,2005年的“朱大禮先生捐贈展”,2009年的“解聘如、顧一平作品展”等。“興化報廊”現已成為我市文化宣傳陣地一大亮點。
為挖掘和保護歷史人文資源,提供特色服務,2004年,我館成立了“楚陽文化服務部”。該服務部成員為社會文史研究愛好者,其任務是幫助我館搜集、研究、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并將研究成果通過“昭陽講壇”予以宣講。服務部成員通過實地考察、走訪,結合館藏資料,先后撰寫了“昭陽十二景”、“儒學街史話”、“興化寺廟摭拾”等100多篇文章,發表在《揚子晚報》、《泰州日報》、《興化報》、《文化興化》、《楚風》和興化政府網站等媒體上,有的傳至臺胞僑胞那里,他們也來電來函索取。這些文章,既充實了特色館藏資源,也豐富了“昭陽講壇”宣講內容。服務部成員還利用館藏文史資料,深入城鄉街道村落,發現文物20多處,省、地、市電視臺都進行過相關報導。“昭陽講壇”已成為我館特色服務的一個品牌,常年深入社區、鄉鎮、學校、軍營,至今已舉辦138場;也曾作客江蘇省電視臺教育頻道、泰州電視臺“鳳城河講壇”宣講,館藏地方文獻資源成為“昭陽講壇”宣講的一道“主菜”。
我館古籍部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面向民間收集家譜。經過廣泛社會調查,通過多條渠道,共征集到“吳氏家譜”、“徐氏家譜”、“立鶴堂解氏家譜”等20多種譜牒,有明崇禎宰相吳甡家譜,有明初巨富沈高(萬三)家譜等珍貴史料。泰州電視臺“珍藏泰州”欄目拍攝我館率先開展家譜收藏、研究與服務工作的專題片,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吸引了海內外姓氏譜牒研究愛好者及相關聯誼會、研究會前來咨詢和交流。
為了更好地開展家譜這一特色文獻的采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我館于2006年成立了“興化市姓氏文化聯誼會”,為我市開展姓氏文化活動和姓氏文化特色資源服務搭建了一個平臺,成為姓氏文化研究愛好者與外地學者交流的橋梁,成為我市與海外僑胞聯系的紐帶。聯誼會刊物《興化百家姓》,連載了興化鄭氏(板橋)、施氏(耐庵)、宗氏(臣)、李氏(春芳)、韓氏(樂吾)等20個姓氏介紹,包括有姓氏的源流、家族變遷史,名人故事,涉及姓氏學、譜牒學、民俗學等。
發揮地方文獻資源特色優勢,爭取最大化的服務效益,是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最終目的。對此,我館著力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我館地方文獻中心和興化文學館常年對外免費開放,2012年全年累計接待讀者3萬多人次,約占我館總服務人次的1/3。
我館始終把“興化報廊”作為宣傳、展覽特色文獻資源的窗口。每年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期間,都有專題展覽。例如:2010年舉辦的《興化姓氏文化展》,重點介紹了興化511個姓氏中近百個姓氏的堂名、家聯、先輩的生存狀態及樸素的榮辱觀;為宣傳世界文化遺產日舉辦的2011年《老行當》圖片展,該展覽有圖片160多幅,介紹了興化歷史上具有代表性民俗文化風情的彈棉花、鐵匠鋪、磚瓦雕等工藝;2012年《朱思愚詩詞作品展》展示了興化當代學者著作成果。此類展覽每年舉辦4期以上。
興化姓氏文化聯誼會成立后,共接待海內外來訪、咨詢人士152批550多人次,其中有政府官員、民間團體、家族長者、專家學者、平民百姓等各界人士。2008年11月,臺灣政要郝伯村、郝龍斌父子委托宗親代表郝龍法、郝增坤來興,為編修《曬腹堂蘇北郝氏宗譜》搜集資料;臺胞劉德莊先生從彰化返鄉,誠請我館協助尋找劉氏宗親和續修《劉氏宗譜》;湖南德星陳氏文化交流中心陳華等一行來我館,尋覓族人及家譜。
本地舉辦的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和中國興化千島菜花旅游節都是國家級節慶活動,分別已舉辦十屆和四屆。每次節日期間,我館利用館藏資源,主動進位,積極配合。其中有:為系列文化活動重頭戲《歡樂中國行—魅力興化》、《水韻興化》大型水上演出等提供相關文史資料。為出版《鄭板橋書畫精品選》和深圳市修建拍攝鄭板橋影片景點提供圖片資料。為配合文明城市創建,我館承擔編寫《興化市民教育讀本》部分任務,配畫72幅,配詩72首,撰文2萬字。這些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最后取得的社會效益,都得力于我們對館藏地方文獻的提煉和加工。
館藏地方文獻的積累和相關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我市人文學術研究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新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學者陳鐘石老師愛好文史研究,是我館“老讀者”,長期利用我館館藏地方文獻,從事興化文史研究,成果累累,有《東方黑格爾——劉熙載》、《王艮傳、高谷傳》等十多部史料性著作。文史研究愛好者郭寶康等利用館藏資料,發掘歷史遺存。例如:東城外磨子巷古建筑張滌珊故居的發現,為重新評價和研究清代興化醫派及近代中國中醫藥史提供了實物依據;臨城鎮大王村明嘉靖年間古寺廟建筑群的發現,為研究我市古代農村佛教歷史提供了寶貴依據。本邑先賢——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史料是我館地方文獻工作的“重頭戲”,藏有鄭板橋相關書籍1300多種。板橋研究學者南京藝術學院周積寅教授、揚州大學黃淑成教授、國學專家黨明放先生都曾先后到過我館查閱地方文獻。其中周積寅教授的《鄭板橋》榮獲1997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黃淑成教授專著《鄭板橋小傳》獲首屆任中敏學術基金獎。黨明放先生近年亦屢有新著面世,如《鄭板橋年譜》、《鄭板橋對聯賞析》、《鄭板橋圖傳》等。
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地方文獻的征集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時也開拓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嶄新領域。建立一個免費開放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可以更好的利用地方文獻服務讀者。2012年7月,蘇中蘇北首家縣級數字圖書館——興化市數字圖書館正式開通。我館已將5部《縣志》、入編國家和省級“珍貴古籍名錄”的6種文獻、部分地方文獻和本館編輯的《興化市圖書館古籍善本敘錄》、《興化地方人士著作目錄》、《興化地方人士古籍著作目錄》,以及館際交流所得的《張錦江文集》、《梅蘭芳年譜》、《泰州歷代名人》等,制成電子版,提供網上服務。同時,我館在建的特色資源數據庫有“興化海內外名人”、“鄭板橋研究”、“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地方文獻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它既是一個地區歷史的產物,又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真實記錄,同時也是文獻資源建設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本地區進行生產、科研、教學等方面的豐富“情報源”,地方文獻在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無論是從發揮其自身情報價值方面,還是從公共圖書館增強服務效益,推動本地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參考作用。
〔1〕 聶晶.對市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2):95-97
〔2〕 甘新.淺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工作[J].圖書館界,2010(4):70-72
〔3〕 谷洪濤.館藏資源整合與存儲的多維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0(2):83-84,87
〔4〕 陳璐.基于OPAC的圖書館館藏資源整合[J].情報探索,2010(1):91-93
〔5〕 駱偉.關于地方文獻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8(12):214-217
〔6〕 李鴻翔.整合紡織信息資源,共建區域特色館藏:關于構建紹興縣圖書館“國際紡織信息中心的設想”[J].圖書情報工作,2007(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