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水娟,孔汶汶,何 勇,沈明衛
(浙江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310058)
21 世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其滲入到各個領域,農業信息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和重要支撐,而數字農業和農業物聯網技術領域人才的培養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目前,高校基層學術組織結構主要以學科分類為基礎劃分為不同的院系,學術人員和學生按照學科分類被分配到相應的院系并細化到具體專業,這樣的學科壁壘客觀上限制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阻礙了交叉性學科的發展。數字農業是一門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為技術體系,有機融合地理學、農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和土壤學的交叉性學科[1]。因此在數字農業領域構建一支多學科背景融合,具有和諧團隊文化的教學研究型團隊對推動學科建設,整合高校人力資源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也是數字農業研究課題復雜性的必然要求。
從個體研究模式向群體研究模式的轉變是20 世紀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特征[2]。目前,我國高校建設的思路逐步轉移到內涵建設,從以量為先轉為以質為本的發展階段,而高水平的團隊是學校“構建大平臺,組織大團隊,爭取大項目,產出大成果”戰略推進的重要保證。高水平的團隊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還需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對構建適合中國高校發展的一流團隊具有重要意義[3-6]。現結合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的建設與實踐,探討了以情感、學術、管理、成果作為核心要素的團隊構建模式和運行機制,結合高校的多學科交叉優勢,為數字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技術進步提供新的思路。
喬恩·R·卡曾巴赫的專著《團隊的智慧》將團隊定義為:由少數有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的目的、業績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群體[7]。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采用團隊的形式是通過協作精神來提高績效。高校的團隊以教學與科研為核心內容,其發展直接推動既有可見的教學科研成果;也可培養濃厚的科研興趣、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情感作為教學和學術團隊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①成員對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的熱愛;②團隊成員對團隊本身的理念和文化的認可。團隊成員對研究方向及團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個學術團隊的軟實力,是一種強大的精神驅動力,是立足之本。
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是一支以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生物系統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為依托而建立的教學研究型團隊,團隊成員來自農業、食品、生物、機械、工程、信息、計算機和管理等多個學科專業,而團隊從事的研究屬多學科交叉與創新領域,需要綜合農學、生物、信息、工程、計算機等多學科的知識。為了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發揮其優勢和創造性,團隊堅持收放結合、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有機結合的發展理念。在科學領域倡導獨立思考,以研究興趣作為學術研究的第一“源動力”。將重大科研課題與個人興趣愛好相結合,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實現團隊協同發展。團隊導師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指導理念,為新生設置一定的“自由探索”時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所學專業之長,找到與學科的融合點,確定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團隊通過開展各類專題學術講座,讓學生具備科學的探索精神、嚴謹的科研精神、規范的學術流程、創新的學術思路,以興趣作為著手點培養學生,加強團隊成員對研究領域的熱愛和價值認同。
良好的人文環境是產生高水平創新成果的沃土,使團隊成員更加容易在團隊中找到感情寄托,提升工作學習中的滿意度與舒心感[8-10]。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堅持“團結進取、相互關愛、平衡發展”的原則,長期用心經營,創立了獨具特色的團隊文化品牌。團隊以“求是、篤正、勤思、奮進”為團訓,指引師生建立正直為人、踏實做事、不懈攀登的人生理念。團隊還定期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生動、格調健康向上的團隊活動,如元旦團拜、迎新晚會、畢業歡送、生日共聚、野外踏青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為師生繁忙的研究學習生活帶來了愜意,促進了成員間的交流,培育了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團隊成員的歸屬感。
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是學術團隊建設之根本,也是學術團隊競爭力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高校學術團隊肩負科研、教學、育人三重責任,因此學術(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要從這三方面著力。
高校學術團隊的核心內涵在于融合多學科背景研究人員對較復雜研究課題進行聯合攻關,實現“1 +1>2”的團隊績效。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確立了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技術與裝備為主要研究方向,經過長期的科研實踐,形成了一個目標一致、人員相對穩定的學術團體。團隊的基本組成包括:國家教學名師、國家重點學科——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之一的何勇教授作為團隊的學術領頭人,6位具有正高或副高職稱的研究人員組成團隊的核心骨干層,4 位具有中級職稱的研究人員組成團隊的重點培育層,25 ~35 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隊伍。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達80%以上,有1 年以上國外一流大學留學或交流經歷的占44%。青年教師是一個團隊的后備科研力量,也是一個團隊得以不斷發展、延續的保證,團隊為年輕教師努力創造條件,做好幫帶工作,積極鼓勵他們承擔或作為骨干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的重大科研項目,資助他們到海外進行學習與交流,為其快速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科技進步的首要因素是人才,高校肩負著為社會輸送高層次人才的重任。作為一支優秀的導學團隊,應當依托其良好的研究平臺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發揮育人優勢[11-12]。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將具有高水平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教師推向本科及研究生教學的第一線,鼓勵知名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并進行“一對一”結對個性化指導。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的任課教師均通過競爭產生,每門課程都競聘組成至少有2 位教師的備課教師小組,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競爭,定期進行考核實施優勝劣汰。成立了本科教學督導組,督導組每學期選擇部分課程進行隨堂聽課,將聽課結果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客觀地指出課堂講授的不足,使任課教師明確改進的地方,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督導組的聽課情況作為教師課堂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實現了教學質量監控,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質量問題,督促團隊教師不斷提升授課水平。
研究生作為一個團隊的“出口產品”,是一個團隊的“活名片”,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既是一個學術團隊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一個學術團隊贏得良好學術聲譽的重要途徑。
團隊非常重視對學生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素質的培養,強調對待科研的態度必須嚴謹、誠實,經常組織和開展學術道德、學術規范相關講座,推進研究生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同時,團隊定期舉辦內部學術交流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掌握學科前沿發展動態,與團隊有密切交流與合作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包括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孫大文教授、華盛頓州立大學精細農業中心主任張勤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學盧仁福教授、亞利桑那大學的Cuello 教授、日本東京農工大學Shibusawa 教授等。為進一步拓展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其科研水平及國際競爭力,團隊大力支持并資助優秀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團隊近幾年已有50 余人次研究生赴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多個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做口頭報告,獲得國際同行一致好評,為團隊贏得了國際學術聲譽。
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地方經濟服務,團隊始終提倡產學研緊密結合,組織師生到黑龍江、江蘇、山東、新疆、云南、上海、北京、河北、山西等省以及浙江省內長興、海寧、慈溪、寧波、蕭山、江山等地開展科學試驗、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及項目合作等工作,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加快了科研創新和科研成果的轉化。迄今為止,團隊培養了近百名研究生,培養出了一批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勤于思考、創新能力強的優秀畢業生。
任何組織都需要相應的組織制度來對成員進行約束,保證其有序運行。對于一個學術團隊,特別是人數相對較多,承擔了較大科研任務的團隊,良好的管理是其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團隊不斷加強制度建設,讓成員在團隊中的各項活動有章可循,同時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措施[13-15]。
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出臺了一系列的管理規定,如“團隊研究生工作日/周記規定”、“團隊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規定”、“團隊實驗室安全管理規定”、“實驗室儀器使用規范規定”、“研究生日常工作管理規定”等,這些規定有力地保證了團隊日常工作的開展。
團隊建立了團隊網頁,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互動平臺,自主設計團標、團隊PPT 模板和團隊通用名片,設立團隊FTP 服務站,及時交流科研經驗與成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個人所長,團隊在內部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將團隊成員分為了學術創新組、生活保障組、外聯公關組等,團隊事物分工負責,責任細化,既保證了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又平衡了個人的工作量。團隊堅持鼓勵交流合作、創造融洽氛圍的發展原則,探索出了一套由品德、學識、業績及團隊貢獻四要素構成的科學、公平的績效評估激勵制度,鼓勵學生發揮特長,多樣化發展,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及穩定的心理素質。團隊內部實施“柔性”人力資源管理,鼓勵技能互補、知識互補的學生及教師進行科研組合,實現智力資源的優化組織,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
正所謂“抱團打天下”,通過團隊師生不懈的努力與積極的探索,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在教學、科研、成果應用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部分成果已進行了廣泛推廣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充分體現了團隊研究成果的價值。近幾年,團隊主持國家863 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50 余項,發表論文380 余篇,其中SCI 收錄2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 多本,主編國家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各1 本,獲專利35 項、軟件著作權12 項。團隊負責的“精細農業”課程榮獲國家精品課程。團隊曾獲國家星火獎三等獎1 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 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二等獎8 項、三等獎4 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 項,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 項、二等獎2項。培養的研究生中1 人次獲得香港“百人會英才獎”,3 人次獲得浙江大學研究生最高榮譽——竺可楨獎學金,1 人次入選第二屆浙江省“十佳大學生”。
綜上所述,高校應當積極推動學術團隊的建設,以領軍人才為核心,以平臺建設為基礎,制定本校科研團隊的發展規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科研團隊宏觀布局[4]。數字農業與農業物聯網導學團隊以情感、學術、管理、成果為核心要素進行構建,成功實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對數字農業領域的團隊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1] 蘇中濱. 數字農業基礎[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2.
[2] Etzkowitz H. Individual researchers and their research groups[J].Minerva,1992,30:28-30.
[3] 蔣科兵. 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 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3.
[4] 伍百洲,包 健. 加強學術團隊建設,促進學科持續發展[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0(4):158-159.
[5] 楊連生. 關于學術團隊創新能力及其管理的思考[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4):76-79.
[6] 楊連生. 大學學術團隊創新能力提升的SWOT 分析及其策略選擇[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5):32-36.
[7] 喬恩·R·卡曾巴赫. 團隊的智慧[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3.
[8] 朱 鋒. 高校學術團隊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4(6):9-12.
[9] 百 晨,彭 潔. 學術團隊內在價值意義共享水平與知識創新能力水平之間的關系[J]. 技術經濟,2012,31(3):16-20.
[10] 凌四立,陳 芳. 學術團隊與學科群系統核心競爭力的關系研究[J]. 系統工程,2004,22(6):5-7.
[11] 歐金榮,沈繼斌,李仁剛,等. 試論高校高水平學術團隊的構建[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8):18-21.
[12] 許春剛. 淺論學術團隊激勵機制的創新[J]. 中國輕工教育,2010(6):56-57.
[13] 林 濤,李鵬飛. 學術團隊創新環境建設—已北京大學某學術團隊為例[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27-30.
[14] 胡榮寶,李 巖. 高等院校學術團隊建設研究[J]. 銅陵學院學報,2011(5):126-127.
[15] 徐紹莉,田 靜. 大學加強學術團隊建設的理性思考[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6(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