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萍
(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浙江杭州310018)
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的主要舉措之一是要“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模式,美國和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以及韓國的“訂單培養”模式,其共同特點就是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20世紀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提出了“教學工廠”的實訓模式,該模式是在吸收德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加坡國情實行的工藝培訓方法。20世紀90年代英國實施的新學徒制計劃,形成了由現場教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即注重職業能力,而不是特殊技巧的學習,是一種將工作本位學習和理論學習結合的職業訓練形式[1]。中外各國的高職教育在培養方式上說到底都是依托企業、行業或社區經濟,實行產學結合和工學交替的手段,培養所需的職業和技術人才,促進高職教育的動態發展?!爸挥姓J清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動力,才能制定有力發展的措施,才能使職業教育大繁榮、大發展[2]?!?/p>
審視現有職業教育的缺陷,校企并舉形成合力,對過去的教育類型單一化進行調整,以促進教育類型多樣化,完善高等教育體系,試點發展企業型高職高專,為某一特定的職業崗位進行“企業型”高職高專定位,因此我們提倡根據區域特點和各校實際及自身特點,嘗試辦企業型高職高專院校以期“深度構建職業教育行業企業合作機制[3]”。“……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的手段使職業院校和企業融為一體,是實現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4]”。所謂“教學工廠”高職院校,或“準企業化”院校,或實驗教學中心,或企業冠名高職院校,稱謂不同,實際上就是由某個或某些社會上的生產廠家與學校聯合開辦的,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學校裝備一個完全與實際工廠一樣的生產車間,以教學和技能訓練為目的,用以開展基于項目訓練的實訓模式,如浙江汽車職業學院依托吉利集團汽車產業優勢,是浙江唯一一所汽車類??茖哟蔚摹扒靶:髲S”性質的職業技術學院。這樣的企業型院校使各實驗內容進行有機聯系、各環節交叉,相互聯系緊密,實現教學與現場崗位實習的無縫對接,便于教師教學演示及現場指導,是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可從根本上解決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與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解決學生頂崗實習難以取得鍛煉和提升實踐能力的預期成效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社會競爭力。
潘懋元認為:在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更強調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和職業性[5]。實訓室作為教學場地,教、學、練相結合,提供具有生產功能的學生實踐教學,做到“生產性”與“教學性”的統一和共通,“寓學于做”,實現教學做一體化。職業院校既然是“企業型”定位,就要打破常規的(趨同一致的)辦學模式,要放下身段,在“職業”二字上做足文章,按照職業能力培養對工作過程的要求,營造真實的生產和學習環境。在吸引企業將實訓基地建到校內的基礎上,主動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以培養特定的某一職業技能人才,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把實踐技能放在首位,由此帶動課程的調整與建設。在內置式企業中嘗試實施企業化管理模式,教學環境營建企業“現場”,重構課堂,把原有的教室“打通”,按專業及企業的要求建成一個個擺放著整齊機器的實訓車間、教學工廠。有企業型的高職高專,就有學習和工作兩種行為融合的車間化的課堂,內有多媒體教學設施,各種小型的實物教具或零配件。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車間式課堂將企業崗位需求內化至整個課程體系中,采用體驗式學習方法,采取現場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
把企業引進校園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①建立集技術、資金、人才于一體,責權利關系明確,產學研一體化的長期、穩定、緊密型的合作實體。②解決當前職業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這個焦點問題,切實推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向多方位、深層次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③解決以往高職教育內部的、單體的封閉式循環,實現車間與課堂的相互融合,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藍領孵化基地,使學校招生、培訓、實習、就業等方面更有優勢,實現多方共贏。⑤尋求差異化的區域競爭優勢,使高職教育錯位競爭,差別化發展,呈現多樣性。⑥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訓練,更強調職業性和操作性,就業能力體現在技能應用方面。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指出,要“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要大膽吸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改革和課程體系改革[6]。“高技術高技能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為我國的一個突出問題[7]。據統計,到2010年我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供需缺口在1 600~2 700萬[8]。2011年1月發布的浙江省“十二五”規劃指出,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浙江將大力發展汽車、裝備制造和醫藥產業等11個重點產業…[9]。高職汽車類院校的畢業生普遍存在低水平的高就業率、較高的專業不對口率、較低的業內穩定率,業內發展率和工資等福利待遇不足以維持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10]。學生的就業就體現在技術應用方面,而技術的獲得源自教學實踐。因此學校要從強化實踐性教學,提供多樣化實踐渠道上下功夫。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增加到一億,國內外汽車品牌應有盡有,如果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安裝、修理、保養等技術,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家長認可,學生高興,學校滿意,社會需要,可謂四方共贏。浙江是經濟發達省份,是個汽車大省,小汽車擁有量逾500萬,占全國第二,再尋找和挖掘所在區域的特點(學校所在的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周邊企業林立,校企合作條件得天獨厚。有十四所高校資源,各院校咫尺毗鄰,地域寬敞,沿高速公路(車輛運輸方便)。由于汽車制造、裝配、檢測與維修設備等硬件條件要求比較高,需要先進的實習實訓基地與設備,實訓基地建設費用昂貴,前期投入成本較大,盡管汽車維修是嚴重結構性缺員之列中的職業,但開設的學校寥寥無幾。在充分進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我們提出立足浙江產業發展前景,緊密圍繞地方產業特色,尋求差異化的區域競爭優勢,加大專業整合力度,進行汽車大專業整合,甚至跨校、區整合專業力量,把下沙高校所有汽車專業類的課程統一起來進行整合,集安裝、修理、培訓及售后服務等一體化。整合各校的潛在的可以利用的優勢資源(設備、師資),形成合力,發揮整體優勢,統一管理、開放使用、校際共享。徹底改變以往各校自成體系,互不溝通,一校一室、重復建設,封閉運行,教學經費嚴重不足的傳統實驗室管理模式,實現分屬于各校的汽車實驗教學中心,為多校服務。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個層次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教育培訓基地,并建立靈活的互動機制。具體操作又可以化整為零,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有青年汽車學院,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有汽車駕駛培訓中心,可以發揮其優勢和特點將培訓放在這里(場地/師資);浙江水利水電學校有汽車專業可建一個大車間,進行汽車組裝;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有4S店和車模,可以把售后服務、汽車裝璜等“一條龍”產業放在這里。一所學校利用空地圍幾個修理車間,教學生修理技術,以緩解維修等純技術類專業人才缺口,實用性人才短缺的困擾問題,這樣不僅盤活整條產業鏈,更為汽車售后市場技術服務領域培養急需的緊缺人才。
“實踐性”是高職教育的本體,其所有教學的內容都必須體現社會與企業真實場景的實踐性[11]。通過在真實的生產線上體驗汽車組裝、修理過程,用真實汽車及零部件進行訓練,在真實的生產訓練情景中學習實用的知識,從而實現車間與課堂、員工與學生以及師傅與教師相互融合的“產訓合一,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真實典型的汽車實物為載體,設計和開發教學項目,形成項目教學方案,切實加強技能性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緊密結合和交替進行。
“教學工廠”培訓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起來,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通過生產時刻不忘“職業性”的特色,按照職業能力培養對工作過程的要求,營造真實的生產和學習環境,在此基礎上,將高職高專三年學習作為一個整體的工作過程來進行教學設計,改革和整合專業課程內容,提出與職業能力相適應的綜合實訓目標、模式、課程設置、崗位體驗等一整套職業能力培養措施。職業能力培養的關鍵著眼點在于結合實際的生產環境和過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訓練其專業實踐技能及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實現校內培養模式與工作領域職業能力要求對接,縮短學生轉變為員工的過程,增強學生對所從事行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崗位適應能力,實現學生——準職業人的無縫對接。在體驗式的協同實驗、互動學習中,由于一個項目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專業的復合性,需要不同技能、不同知識領域、不同能力的多名學生組成團隊,才能實施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教學[14]。從中學生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和項目協調能力,之間進行合作溝通,其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軟技能”能力也得到培養。高職發展方式進行實實在在的轉變,還原教育的純仆,為學生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滿足學生最樸實的愿望:“接受高職教育,學一門技術,有一技之長,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13]”。
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政府部門除進行統籌規劃,還要建立健全政策突破機制,加強政策突破力度。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強的技術工人學歷低,很難踏進高校校門,而學歷高的人理論知識強而動手能力差。理論和實踐都強的或因報酬、或因其他問題使高校招不到,肩負技能型人才培養重任的高職教育就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辦企業型高職高專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借鑒杭州2005年以來37所高校教師互聘的經驗(實現高校之間優勢互補,共享共贏。緩解師資結構型短缺的矛盾,降低辦學成本等)。還可以嘗試以下解決策略:①引進兼職教師或教師下基層,或面向社會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把一批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聘請到學校里來。②將師傅納入學校兼職教師體系,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的師資隊伍以便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材和教學課件,共同確定教學內容。
[1] 沈陸娟.英國學徒制的新進展和策略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0):71-74.
[2] 孫進輝.淺析中職學校“準企業化”模式的運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7):93-94.
[3] 袁貴仁.2012年1月6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OL/DL].www.doc.com.
[4] 郭 靜.產權改革推動校企融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7):25-27.
[5]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江蘇高教,2000(1):6-10.
[6] 車明朝.兩年來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活動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7):9-19.
[7] 李劍平,謝 洋.風景這邊好,成才道路寬[N].中國青年報,2008-6-23.
[8] 鐘云華.對高職院校舉辦高職本科教育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1(15):11-14.
[9] 嚴新根,金嘉平.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4):56-60.
[10] 孫 斌.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汽車學院“校企共同體”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1):40-43.
[11] 戴維海,黃 春.高振華高職教育文化引進融合企業文化簡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2):43-45.
[12] 戴 艷.高職院校學生軟技能培養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108-110.
[13] 徐金壽.招生問題:高職教育發展的窘境與出路[J].教育探索,201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