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敏:應試英語必須改革
EXAM-ORIENTED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S TO BE REFORMED
“每掌握一種語言,就多獲得一種生命。”
“英語,促進兒童心智的發展,為孩子打開一扇窗戶。”
評價系統做得不科學,就可能把英語學習變成老師和學生的負擔。
付老師的聲音非常好聽。語速很快,3分多鐘,她就能說出1000字。她剛剛從廣西回來,而馬上,她又要出發。作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英語教研員,她為了改善并推廣更優質的英語教學奔走。她喜歡英語,以英語為事業,研究英語教學,又在教學崗位工作多年。大學時,她在四川師范大學外語系英語教育專業就讀,畢業后,在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擔任英語教師,后來,又讀了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比較教育專業,獲科學碩士學位。
她接電話,為我們斟茶,接電話。夏日的上午時光,一晃而過。
對于漢語言文化,我們還是應該有自己的自信。古羅馬一位哲學家說過:我每掌握一種語言,就多獲得一種生命。
教育家: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說英語不僅僅是語言,它具有文化侵略的意味在里面,有“英語帝國主義”的說法?
付春敏:古羅馬一位哲學家說過:我每掌握一種語言,就多獲得一種生命。多說一種語言,對人的成長是有益的。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總和,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人類彼此聯系更加緊密,地球村的生活,人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共存,而不是強化板塊之間的沖撞,彼此抵制相互間的影響。大家能夠使用一種語言彼此溝通,就有了一個很好的溝通渠道,所以,學英語不是一件壞事情。區域亞文化有沒有存在的價值,會不會被取代,取決于其自身是否更貼近于普世價值的核心,是否能應變于人們生活的發展與變化,是否為人類共有的生存需求提供持續的智慧與動力,而不是外來文化沖擊的力量有多大。對于漢語言文化,我們還是應該有自己的自信。
教育家:基礎教育階段,什么時候開始學英語比較好,在小學階段,有沒有必要學習英語?小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
付春敏:有沒有必要學英語,我覺得這是一個個性化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從工具性的目的來說,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真的是不必學。是不是所有的小學生都應該學英語,也存在過爭議。我們這一代人(70年代),從初中開始學習英語,也能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必須開設英語課,四川省的規定是一周兩個課時。孩子是否需要更早地開始英語學習,跟父母對其生涯規劃有關,也不必評論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語言學習能夠促進孩子心智的發展。有研究表明,7歲前是兒童的語言敏感期,對很多孩子來說,7歲前形成的發音習慣,之后就很難得到糾正。如果我們有條件提供給孩子,讓他多接觸幾門語言,從不同的語言看世界,也是很好的事情。
課改:英語的學習,可以促進兒童心智的發展,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戶。
教育家: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標準,與以前的標準,有什么不同?
付春敏:2000年課程改革,第一次把英語納入到小學學科課程。2012年,對課程標準試驗稿進行了修訂。修訂版《英語課程標準》繼承了試驗版的內容,加強對教學和評價的指導。本次修訂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
我們對語言的工具性很容易理解,但是教師教英語,在英語課程中還擔負一種國際理解教育。通過英語這門語言學習,促進兒童心智的發展,以語言為載體,讓孩子看到自己生活范圍之外不同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習慣,以及語言習慣背后包含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這就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給孩子傳達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
學生學英語,不只是學習詞匯和語法,而是嘗試著用英語去溝通去說話,學習的目的與過程不只是對語言知識本身的占有,更是溝通的技能和意識的開發,孩子通過語言學習,獲得跨文化交流的體驗,產生溝通與交流的意愿,透過英語語言帶給他的信息,建構多元文化共存的包容心態。
教育家:現在中小學在英語課程的銜接方面,有沒有問題?
付春敏:從課程標準的規劃分級來看,中小學英語教學是彼此銜接的,但因為小學英語課程實施還不規范,導致實際的銜接還有很多問題。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畢業,英語達到2級水平,對2級水平的描述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水平,但相應的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小學階段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沒有規定性,師資的問題也沒能完全解決,導致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不夠規范,教學效果千差萬別。升入中學,學生英語能力起點差異大。
教育家:中小學英語教材的銜接呢?
付春敏:原則上新課程改革提倡一綱多本,《九年義務英語課程標準》將學生英語水平分為九級,其中小學完成一二級,初中完成五級,普通高中畢業,達到七級,條件允許的學校完成九級。教材都是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框架下編寫的。許多出版社也在研發銜接高中、初中和小學的一條龍教材,比如四川樂山、廣安等地,小學初中高中都采用外研社的“一條龍”教材,外研社在做這套教材時,考慮了教材內容的梯度式的銜接,老師在教學中,用起來也更方便一些。大部分老師處理教學進程,還是依賴教材提供的文本,依賴規定性的、程式化的教學資源。教材的銜接能夠為小初銜接提供一些輔助,但最終還是要取決于小學階段的教學實施情況。
教育家:建立小學英語評價體系,又有什么利弊呢?
付春敏:評價體系,比如小學英語考不考,對英語教師有利有弊,考呢,學校就會引起重視,英語老師也受到重視,包括英語教學團隊的建設,授課的時間都可能更加規范一些。如果不考呢,就更加不規范,英語課程就是轉崗老師帶著,課時也會被其他課程侵占,教學任務完不成,英語課相當于形同虛設,孩子學習效果就很差。
2012年的課程標準修訂,對于評價提供了很多案例和方式,課程標準的研制組專門在課標教學的實施建議中,增加了大量評估、評價的手段和方案的參考。他們也意識到了評價體系的不足和不完善。但是如何考就影響到如何教。評價系統做得不科學,就可能把英語學習變成師生的負擔。
教育家:目前,小學英語教師現狀如何?
付春敏:初高中這段,因為有升學考試的要求,教學模式相對成熟和穩定,小學這塊呢,盡管已經開課十多年了,相對還是比較亂,主要缺失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效果的評估體系,二是沒有對老師技能的資質認證體系。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比如成都地區的小學英語教師,有專業八級的,有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有從海外留學歸來的留學生,但也有轉崗教師。前段時間,我參加廣西地區的一個小學英語教師培訓,來培訓的老師,有很多不是英語專業的,甚至有些參加培訓的老師,只是學校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臨時選派老師來參加。所以,地區差異很大。
教育家:國家在政策上對英語老師培訓有調控嗎?
付春敏:師資方面,國家有國培計劃,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對老師進行培訓,現在這種培訓已經做了兩三年,培訓效果如何,到今年,我也聽到了很多反思的聲音,該如何對老師的培訓課程進行監控,培訓教師的名額如何分派等等,都需要繼續研究。還有很多培訓是階段性的,短期的,如何持續跟進老師的專業成長,如何建立長效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與渠道,都是需要有系統地研究。還有對老師資格的認證,對老師專項教學技能評估的體系也需要建立完善。
老師固守教材,命題人也固守教材,中學應試英語的教學必須改革。
教育家:如何看待中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
付春敏: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太強調學習結果,學習過程難免因為功利主義而偏頗,現在整個英語課程改革強調教學的過程,強調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增長與行為表現,提出形成評價方案,我覺得都是很好的方向,關鍵是執行的過程中,老師如何平衡學習的目標與考試成績的共進。
高中課改之初,很多老師剛剛拿到教材的時候,就說,這么多內容,我們怎么教得完?怎么才算是教——逐字逐句進行轉譯,告訴學生每一個詞句的意思,教師擔心書上有的,可能都是考點,不給學生講到,就不算盡責。考什么我就教什么,這樣根本就無法窮盡教材。知識與技能不是全靠教師單維度給予,而是引導學生用英語做事,去交流,去行動,如果孩子感覺自己缺失這一塊,就會去查閱,在教材中找參考,主動建構自己相關的知識體系,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積累學習策略。
教育家:如何看待現在的中高考?
付春敏:現在的考試,不僅擔負測試評價的功能,還是學校甄選生源,為自己創品牌,在招生競爭中贏得市場的渠道;對學生而言,是為自己爭取優勢教育資源和升學機會的必由之路。所以現在的教學就是太注重測評結果。今年高考,四川的英語考試,考完后,家長和老師就反映說,如果我們知道今年考這樣的題目,平時就不用那么費勁,做那么多練習題了。學英語不是做習題,這就是導向。作為一門語言,英語的學習和測試,需要通過交流進行體現和表達,而現在這樣一對一的口試,又是一種高成本的考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在的考試,都是低成本運作,發給你一張卷子,機讀卡上寫答案,是最簡單的事情,我們就是基于這樣低成本的運作,我們的很多具有導向性的測評方式不能夠去實現,對孩子來說還是不公平。
教育家:那應該如何學英語或者說語言呢?
付春敏:語言運用不僅僅是遣詞造句的問題,不是背到那么多單詞,知道那么多語法知識,就能夠說英語。語言的運用是一個思維的過程。
我們在小學階段提倡閱讀教學,我們的很多教材都是以繪本故事的形式呈現的,大部分老師教授時,把中間的新句型提出來,把新單詞提出來,進行操練,把這個新故事讓學生看一遍視頻,讓學生知道故事在說什么,然后去進行對話練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角色扮演,復述課文,這就完了。
我昨天跟澳大利亞出版社的一位專家進行交流,他們在澳大利亞做兒童教育類的圖書,做兒童閱讀的繪本,他們認為,閱讀要完成幾件任務,一是,對文字的認知理解,二是邏輯,講述一件事情,需要什么樣的邏輯去表達它,三是生活認知,把閱讀內容和生活建立聯系,拓展生活經驗;四是批判思維,這里所說的批判,是指獨立判斷的能力。比如在他們的繪本中,有一只叫Max的小羊,具有冒險精神,它跳過一朵花、一叢青草,又跳過一個石塊,還跳過一段籬笆,越來越高,當他跳過一個高高的灌木隔離帶的時候,栽倒在后面的泥潭里了。學生可以對小羊的性格做一個判斷和分析,說說Max是勇敢還是莽撞?如果是你,會這樣嘗試冒險嗎?有沒有更安全的方式去試跳更高的東西?這就是澳大利亞孩子的語言課程,另外,閱讀教學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想象力。
教育家:怎么教,是不是又跟測評體系有關系?
付春敏:好的測評體系,有一個好的引導作用。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學了那么久英語,到底學到一個什么樣的級別和水平,需要有一個反饋。
劍橋英語的少兒口語考試就做得很好,包括考官和學生的座位,都有要求和規定,它不是面對面而坐——面對面坐,會讓人感到緊張,有審問的氛圍——考官和小孩要么并排坐,像聊天那樣,呈90度角,促膝談心的感覺,這樣,給孩子心理上的感覺就比較親近。它的測試,第一個問題,回答一定是Yes,這樣順應大多數人的正向的思維方式,同時,有一個讓孩子適應考官口音的過程,這個測試的問題一定很簡單,大部分小朋友能夠輕易說出來,心理上有一個“破冰”,有助于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
中國一些培訓機構怎么教小孩呢,有些老師就對小孩說,第一個問題,你根本不用聽,直接說Yes,就能拿分。這樣的所謂應考技巧,純粹為了拿分,恰恰忽略了聽懂第一題的重要性,忽略了交際的現實狀況,忽略了人的思維的真實需求是什么。
好的教學方式,好的測評體系,能夠引導學生的學習,也能夠引導我們的教學。可悲的是,我們目前的測評系統還不完善,很難照顧到不同的教材,也難以針對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進行研發。
家長不要過于功利。我們提倡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邊做邊學,邊玩邊學。
教育家:現在的小學生有無必要參加各種英語培訓班?
付春敏:這個主要看個人,如果培訓學校的學習方式和理念,能夠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學校的效果更好,家庭又有這個條件,可以參加。我們提倡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過,對培訓學校,需要去甄別,去選擇,希望家長不要被一些功利化的噱頭給綁架了。
家長也應該多審視自己的選擇,防止過于功利主義的傾向。很多家長翻開教科書,看孩子能不能讀,認不認得這個單詞,會不會這個句子,以此判斷孩子的學習效果和語言水平。而我們的生活中,語言的交流和表達,是講究語言氛圍的,有情緒的。孩子對語言的識記,也是分音、形、義不同層面,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說今天上了一課,就學會這么幾個詞,永遠不忘記。
我與澳大利亞出版社的專家交流時,專家提到一個事例,他們有一門新聞課,給幼兒園三歲孩子設置,讓值日生播報新聞,說說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或者發現了什么感興趣的事。這些孩子剛剛牙牙學語的,旁觀的老師,不太聽得懂他們在說什么,但是其他的小孩子卻百分百地專注——小孩子在那個年齡段,注意力都不太集中,但是聽新聞播報的時候,眼睛緊盯著值日生,結束后,還舉手,相互提問題,進行回答。專家說,他旁聽過這門課,只能聽懂百分之三十左右,聽到一些單詞,“雞翅膀”,“火腿”,似乎在聊吃的東西,那些小孩卻聊得熱火朝天。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演講。值日生站在主席臺上說話,去回答大家的提問,有了一種責任感,值日生有權利選擇回答誰的問題。這樣一堂課,孩子能夠學到多少單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真實的交流,孩子嘗試著處理他的人際關系,處理信息,達到交流的目的,這也是孩子成長經驗的積累。
教育家:理想狀態下,學英語的方式是什么樣的?
付春敏:在做中學,在玩中學。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去做事情。說給我聽,我不一定明白,讓我做一遍我就能夠記住,并能夠理解這個事情。去創設語言情景。我們現在提倡活動,通過交際任務帶動語言的運用,通過真實的交際任務引導學生學習,最后達到學習的目的,對小孩子來講,除了情景,也可以通過游戲來進行轉化,畢竟,語言是生活的東西,我們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還有孩子們喜歡的繪本閱讀,總之用多維度的目標語言再現,讓孩子在意義中去理解、感知、運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