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向靜
兒童閱讀現狀調查
本刊記者_向靜
2013年6月,中央電視臺“中國讀書達人秀”全國選拔賽陸續在各省開展。“陽光閱讀·文軒杯”讀書小明星大賽在四川17市3州舉行。以地理位置為劃分標準的四個賽區,共有1483名8—14歲的中小學生參加。填寫報名表時,每個學生需提供“我最喜愛的十本書”。針對這不規則抽樣的一千余中小學生閱讀愛好,本刊特別關注:
“我認為每個人的幸福指數都是一致的,我會因為一個巧克力而感到幸福,其他人也會因為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感到幸福。而這種幸福感,是相同的。”10歲的張壹瑞讀完《青銅葵花》一書后,這樣感嘆。
“我看每一本書,都會做批注。遇到好的文字,我會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樣邊看書邊思考,收獲特別大。而且每次對同樣文字的批注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同樣10歲的周文睿的閱讀方法。
“我最喜歡的十本課外書是《極威戰艦》《上下五千年》《斑羚飛度》《陸戰火器》《世界真奇妙》《恐龍百科》《兵器百科》《翼龍探險記》《鸚鵡龍奇遇記》和《中國青少年百科全書》。”剛滿8歲的小男孩湯弋韜是個不折不扣的軍事迷,齠年之際竟能涉獵大量生僻的軍事百科書籍。
張壹瑞,周文睿和湯弋韜,是四川賽區最終入圍全國2013年“我的一本課外書”20強的三位選手,他們在一千余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三人的選書各有特色,卻都與眾不同。張壹瑞的選書以勵志的兒童文學為主,如《青銅葵花》和《漢娜的手提箱》;周文睿的選書很雜,種類繁多,如《小學生葉圣陶讀本》《風雨哈佛路》和《西游記》;而湯弋韜的選書體現了性別特征:均為軍事類和百科類書籍。
三位選手能夠最終入圍,除了現場表現出眾外,選書風格的獨特性也是重要原因。在1400多位選手重復率極高的書單轟炸之下,他們三位的選書如同一縷清風,讓人耳目一新。縱觀1483位選手提交的“我最喜愛的十本書”,占據選手們選擇前十位的書籍依然陳舊,毫無新意。
據圖表所示,在1483人中,被選擇人數超過200的書籍恰好十本。其中,最受歡迎的兒童閱讀書籍為《西游記》,共有420人選擇,意味著幾乎三分之一的選手都把它作為“最喜愛”的書籍。緊隨其后的書籍為《三國演義》,有364人選擇。其后,《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么》《安徒生童話》等書籍選擇人數均在300人以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依然地位牢固,紛紛入圍前十,《西游記》排名第一,《三國演義》位列第二,《水滸傳》在第六位,《紅樓夢》第七位。但這一統計的真實性受到了現場評委的置疑,因為在問答環節顯示出,選手們讀的大多只是繪本或選本。
繼“四大名著”后,受到家長和兒童喜愛的是童話類書籍和知識科普類書籍,如排在第三位的《格林童話》、第五位的《安徒生童話》、第四位的《十萬個為什么》和第十位的《昆蟲記》。
第八位的《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它是一本日記體小說,內容富有愛心和教育性。
而第九位的《笑貓日記》,是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的作品,它應該是前十位中“年紀”最輕的作品,它出版于2008年,至今不過5年。
緊隨前十之后的,是選擇人數在100人到200人之間的書籍,共14本。這些書中,只有《查理九世》《狼王夢》《淘氣包馬小跳》和《草房子》四本書的作者是本土作家。其他書籍,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魯賓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一千零一夜》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均是出版時間長、流傳度廣、知名度高的西方文學。
此外,選擇度較高的書籍還有《簡·愛》,99人,《城南舊事》,97人,《上下五千年》,91人,《福爾摩斯探案故事》,79人,《哈利·波特》,76人,《老人與海》,65人。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傳統經典,沒有在兒童閱讀中體現出優勢。四書五經中,《論語》的選擇人數最多,有20人,《詩經》只有3人,《孟子》《大學》《中庸》等其他經典沒有人選擇。蒙學經典認可度也不高,《三字經》只有21人選擇,《弟子規》有17人選擇。
從數據上看,當前兒童閱讀呈現出雜亂、浮淺、崇洋崇尚當代等狀態。
兒童閱讀“不差書”
如上圖所示,在選擇率較高的24本兒童閱讀書籍中,出版于19世紀及以前的書籍有13本,占比54.1%。出版于20世紀的有8本,占比33%。出版于21世紀的有3本,分別是《笑貓日記》,《查理九世》和《淘氣包馬小跳》。其中,《笑貓日記》和《淘氣包馬小跳》都是楊紅櫻的作品,她是當前兒童文學出版的最大贏家。
2011年8月,作家海飛在《出版參考》雜志上,發表《開啟中國兒童閱讀的黃金時代》一文。他認為,從出版規模、書籍質量、市場容度和作者隊伍等方面看,中國兒童文學都處于最好時期。自新世紀以來,我國兒童出版發展呈現出令人欣喜的增長態勢。近年,我國每年出版的少兒圖書達到4萬種,約占全部圖書的1/7。兒童文學創作隊伍也在不斷成長,至今約有3萬余名兒童文學作家和插畫作者。中國兒童閱讀“不差書”。
翔實的數據支撐著海飛的結論,似乎“黃金時代”確實能下定論。然而,根據本刊記者的數據總結,真正由當前中國兒童文學團隊創作的書籍,并沒有在家長與兒童那里獲得較好的反應。兒童出版業的發展并未體現在家長和兒童的閱讀選擇中,他們依然小心翼翼地選擇最保守的“經典”書目,不敢輕易購買新出版的兒童閱讀書籍。證明了至少在四川,兒童閱讀的“黃金時代”尚且遙遙無期。
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們不敢嘗試,他們并不排斥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和《淘氣包馬小跳》。但當前的兒童文學市場中,大多數書籍的質量并不高。市場中常出現情節錯亂內容陳舊的劣質圖書。而且兒童圖書選題陳舊,不能推陳出新,重復率過高,《安徒生童話》有349多個版本,《十萬個為什么》有500多個版本。質量不佳且缺乏精品的兒童圖書市場現狀,成為大多數家長“墨守成規”的重要原因。
閱讀成人化問題嚴重
排名前24本書中,兒童文學,即童話、青少年百科全書等書籍只有11本,非兒童文學則有13本,占54%的比例。非兒童文學中,大部分為中國或世界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此外,1483人中,還有23個兒童選擇了《心靈雞湯》,20個兒童選擇了《蛙》。
2011年《中國兒童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只有6%的兒童自己挑選圖書,另有94%的兒童是與家長一起或由家長單獨挑選圖書。但是,家長和兒童在挑選圖書的標準往往千差萬別。調查中顯示,有35%的家長并不知道如何為孩子挑選閱讀書目。很多家長盲目追尋“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為占比7成以上市場的教輔書提供了生存空間。
除了書籍選擇上,家長起了重要作用。而家庭的文化背景和家長與兒童之間的互動也會影響兒童的閱讀選擇和閱讀能力。美國依阿諾大學閱讀研究中心發現,“家庭文化環境對一年級兒童的閱讀能力貢獻為10.3%,對四年級兒童閱讀能力的貢獻為17.5%”“對低年級兒童,家長的教育效果最終是通過親子文化活動起作用的。”但中國家長并不重視閱讀環境的塑造和親子之間的互動。《中國兒童閱讀調查報告》顯示,46%的家長表示從未帶孩子參加過親子閱讀和推廣活動,30%的家長甚至從未聽說過這樣的活動。
家長對兒童書籍挑選標準的不明確,家長文化水平的不高,和家長與兒童在閱讀上互動不足是導致兒童閱讀書籍不合適的重要原因。
憲法文本上確立了住宅不受侵犯權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住宅不受侵犯權在學術界又被稱為“住宅自由”、“住宅安全”、“住宅安全權”,那么,學術界對住宅不受侵犯權的涵義又是怎么界定的呢?
本土化情況偏弱
排名前24的書籍中,除了“四大名著”,只有六本書出自本土,其他均為西方作者所著。除了因為本國兒童圖書質量普遍不高外,也因為中國出版商的包裝能力不強。兒童文學占整個圖書出版市場的20%。但中國兒童文學,品牌少,宣傳和營銷能力差,在浩如煙海的圖書市場并不突出,就更難以與《哈利·波特》等高知名度的外國品牌作品抗衡。
信息社會,人們受到四面八方信息的沖擊。若出版社依然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不可能在爆炸般的信息中突出重圍。接力出版社是兒童圖書營銷的唯一亮點,它的營銷經驗值得借鑒。2003年起,為了推廣《淘氣包馬小跳》,接力聯合多家媒體舉辦“馬小跳”校園劇全國邀請賽,并授權中影、中影動畫開發動畫片《馬小跳》。多種營銷手段齊下,《馬小跳》圖書的銷售量高達1000萬冊。
1483名學生的書單,揭露了中國兒童閱讀發展中的一些困境:閱讀書籍質量不高,數量不足;大部分家長的“兒童閱讀”觀念不準確;兒童閱讀的書籍不科學,閱讀方法不對和閱讀時間不夠等。
中國兒童閱讀發展中的困境,是社會與現實多重原因交織的結果。
對閱讀重視度不夠
有一個故事曾在中國大地上被重復多年:據說,猶太人這么聰明,是因為他們熱愛讀書。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會把蜂蜜灑在《圣經》上,讓孩子去舔。孩子的潛意識里,就會記得,書是甜的,是美的,是值得擁有的。
且不論這個故事真假,猶太人對閱讀的重視程度確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每年,以色列教育投入,僅次于軍事投入。它擁有公共圖書館1050個,學校圖書館2500個,平均4000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辦有借書證的人高達100多萬,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據調查,2011年,以色列人人均讀書量為60本。而中國人,只有4.35本。甚至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和日本的40本。
這從側面說明了中國人對閱讀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家庭的文化水平和親子之間的互動影響著兒童的閱讀選擇與閱讀能力,家長對閱讀的“不重視”,必然會對兒童閱讀產生影響。
兒童閱讀市場不完善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董奇研究認為,兒童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不同年齡的兒童,如幼兒期、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階段,腦神經和心理因素的差別都非常大。因而,不同階段的兒童應閱讀的書籍是不同的。這就是“兒童閱讀分級理論”的理論支撐。
在西方,分級閱讀已存在了六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和固定模式。而在中國,分級閱讀還處于試水階段。2008年7月和2009年8月,南方和接力兒童分級閱讀研究中心分別推出各自的分級標準,試圖將兒童分級閱讀規范化。但分級標準并不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涉足“兒童分級閱讀”,并將其作為掙錢工具。
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曾說自己是分級閱讀的受益者:出版方曾將他的文稿整合編排成為6本書,打著“分級閱讀”的幌子,很快就發行了30萬冊,讓該作家拿到豐厚的利潤。但是購買到這套標識著“分級”的書,真的讓兒童“分到級”了嗎?
“兒童分級理論”只是兒童文學市場不規范的一個極小的側面。但正是因為種種不規范、不完善,才讓低質量的兒童文學進入市場。所以,讀者面對年產4萬冊的兒童書籍,卻不知如何下手。
電子傳媒的沖擊
美國傳媒學家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曾出版過一本讓美國人軒然大波又推崇備至的書——《娛樂至死》。在這本書中,他激烈地抨擊電視媒體,并推崇印刷媒體。他認為人在閱讀書籍或報刊雜志時,必須要用大腦與文字互動,達成精神上的交流。而在觀看電視時,因為電視媒體的完整性(聲音、圖像、文字并重),人不需要思考。長此以往,電視媒體將摧毀人的思考能力。
《娛樂至死》一推出,就登上美國銷售排行榜首位,至今已被翻譯為8國語言。它的火爆,反映了人們對電子媒體的恐慌,以及失去閱讀的焦慮。
30年后的今天,閱讀的危機比波茲曼所在時代更甚。他當時為電視而憂心忡忡,今日,網絡無孔不入地侵入人們的生活,成為閱讀的最大競爭對手。
不同媒體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電視追求聲畫結合,網絡則追求多樣呈現。當兒童習慣了一種媒體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時,再去接觸另外的方式,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甚至難以適應。如當兒童習慣了電視的強刺激,再感受文字的弱刺激時,就難以產生閱讀的快感。再如當兒童習慣了微博的140字以內,再看書籍上的長篇大論,就會覺得十分艱難。
實際上,任何問題的產生,都與社會本身分不開。在社會格局固定的情況下,閱讀危機現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必將存在的問題。如何應對兒童閱讀危機,教師和家長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教育家:想聽聽您對當前中國兒童閱讀現狀的看法。
安武林:中國兒童的閱讀現狀很不盡人意。在鄉村,大量小學生幾乎沒有閱讀。我曾在山西做過一個調查,調查數所鄉村小學的幾千名小學生。我發現,讀過5本書以上的孩子不到10人。家長限制孩子閱讀,學校不支持孩子閱讀,很多圖書室只是應付檢查,根本不對小學生開放。每一星期僅有的一次閱讀課,也被其他課占領。這是一種觀念問題,和貧困無關。城市的小學生閱讀,也是少得可憐。在很多小學班級里,喜歡閱讀的孩子僅有幾個人。應該說,我國小學生整體閱讀的水平還是很差的。這是我作為兒童文學作家,去學校講課和調研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編輯,我知道,一本不錯的文學書,即使首印只有一萬冊,也不能確保銷售出去。暢銷書只是很少的運氣和例外。現在學生們閱讀的書籍,要么就是學校指定閱讀的,要么就是流行和暢銷的,他們的閱讀視野是很狹窄的。
教育家:為什么會造成這樣一種現狀?
安武林: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一,大環境,指社會影響,社會上流行的金錢至上,權力崇高,以及過度吹捧名利等思想,都會把閱讀打壓到一個很低的層面上,盡管我們一直倡導全民閱讀,重視閱讀,但我們的理論和實踐卻嚴重脫節。二,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切都以學習成績好壞來指導和要求兒童,這樣就會把閱讀當作一種可有可無的消遣。三,家長和老師的不閱讀和不重視閱讀,會給兒童帶來直接的影響。教育部給中小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我不知道有多少大人閱讀過。
教育家:現在,教育界對“兒童閱讀”的態度并不統一,有的教育者認為7歲以下的兒童不應該識字,認為這樣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育;有的教育者則認為學習要趁早,兒童不能理解也好,不求甚解,可以讓孩子先讀著。您怎么看待這些觀點?
安武林:我持自然觀,孩子有興趣,可以培養,無興趣,可以不培養。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健康狀況,心理素質和興趣都不一樣,所以,也沒必要一刀切。在我們的歷史上,當下,甚至是國外,早早出名和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
教育家:您覺得“兒童閱讀”的作用在哪里?它對兒童的成長有什么作用?
安武林:兒童閱讀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個好的習慣一旦養成,那么一個人會終身受益。
兒童的成長中,大到人生觀,小到個人理想,還有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審美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想象力的培養,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等,都主要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兒童的經歷,視野,生活空間都很狹小,所以,需要閱讀提供廣闊的空間。其實,閱讀是一種自我教育。閱讀給人留下的記憶,比任何一種方式都更深刻。
教育家:實際上,我們知道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專家就對“閱讀消亡”這樣的趨勢憂心忡忡。30年后,網絡侵襲了我們的生活,普遍認為網絡中大量信息的沖擊會讓人的思維碎片化,消解人的耐心,讓人不愿意閱讀。您怎么看待電子媒體?
安武林:電子媒體強大的娛樂功能和游戲功能,的確會對孩子們的閱讀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的自制力和抵抗誘惑的能力是相當弱的,所以,至少目前,電子媒體的影響是負面大于正面的。但閱讀,不會消亡,我指的是傳統紙媒的閱讀。這一方面,需要社會力量的引導乃至限制。很簡單,都知道核武器不好,但都在生產,怎么辦?限制。對于負面的東西,適當地加以抵制和限制是很必要的。我自己對我孩子采取的是強制限制的辦法,從小學到高中,一限制使用電腦上網,二限制使用手機。所以,孩子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我個人覺得,限制了孩子的娛樂,孩子可能會有遺憾,但我不限制,孩子長大后則可能會有遺恨,在遺憾和遺恨之間,我選擇遺憾。
教育家:閱讀如何發揮自己的魅力,將孩子從電子媒體那里吸引過來?
安武林:一,家長熱愛閱讀,讓孩子受影響和熏陶。
二,老師閱讀,和學生分享。
三,開展各種閱讀活動和比賽。
四,整個教育的考試系統增加課外閱讀的考試內容,減少課本的考試內容,或者僵死的知識。
五,社會創造閱讀的氛圍和給孩子們提供閱讀環境。
教育家:策劃兒童圖書的要點在哪里?
安武林:目前市場上成功過的兒童圖書,不外乎抓住了以下幾點:一,名家之作。二,暢銷書作家的作品。三改編名著。四,匯編名篇或者獲獎作品。我以為童書的策劃應當:一,加大編輯的創造性的含量。二,增強讀者的參與性。三,選題要有獨特性。
教育家:家長和教師應該在引領兒童閱讀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安武林:家長和教師最應當做的是,讓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看到,老師和家長就是個愛讀書的人,如做不到,如何讓孩子閱讀?然后,要和兒童分享閱讀的體會和快樂,幫助孩子們解決疑難問題,并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的閱讀習慣,幫助孩子抵制不良書籍。
教育家:在為兒童挑選書籍時,應該持以什么樣的標準?
安武林:我以為,不要有什么標準為好。我相信開卷有益,任何書都有可取之處的。但有一點需要堅持,不適合少兒閱讀的作品應當加以限制。我們書籍不像電影那樣有分級制度,少兒不宜的書籍需要家長和老師把關。
兒童閱讀中,視野最好開闊一些,詩歌散文小說童話都讀讀,營養豐富些。不同的文學形式,帶給孩子們的審美快感是不一樣的,他們受到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詩歌有意境之美,音韻之美,浪漫的精神。小說展示的是社會畫面、心理畫面、人生畫面,會讓讀者體驗另一種人生。散文無論是抒情還是敘事,它體現的是真實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它更接近我們古代所言的文章,對孩子們寫作文幫助是最大的。童話則對提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很有幫助,它是和兒童貼得最近的文體。我覺得兒童閱讀,應該嘗試不同的文體,這如同體驗不同人生一樣。
教育家:一些經典書目,如“四大名著”,或是國外的名著,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在什么時候給兒童閱讀?
安武林:四大名著,我覺得初中以上的孩子可以看。《西游記》可以放進小學階段。我非常反對改寫改編的名著,因為不到年齡就是不適合閱讀,沒必要改寫改編什么的。若是真正的大名家親自為兒童改寫改編,倒是值得一讀。
教育家:兒童應不應該大量閱讀外國書?
安武林:我不反對兒童閱讀外國書籍。我們讀的外國書,實際上都已翻譯過,已經漢化了。文學價值和翻譯的水平有關,而和翻譯本身無關。但詩歌還是存在文學價值被降低的問題,尤其是音韻方面,翻譯后難以準確傳達。
教育家:您在創作兒童文學時,角度和立場是什么?
安武林:我在創作兒童文學時,力求以童心為本,傳達童心童趣童情的內容,不刻意去追求表達技巧,沒有既定的目標,性情寫作。但我恪守著一個創作原則的:真善美。寫真情實感的內容,文字或者意境優美一些,力求形象生動活潑,最好能有點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