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
天津南開中學是愛國教育家嚴范孫、張伯苓創辦的系列南開學校的發祥地。建校至今,南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風雨、磨練砥礪,并逐步熔鑄積淀了厚重的德育傳統。張伯苓老校長早在20世紀初就提出了“以德育為萬事之本”的教育思想。1934年,張伯苓校長總結南開三十年的辦學經驗,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南開傳統的大量德育活動至今仍具有鮮明的特色。現代南開很好地繼承了南開的德育傳統,同時又依據當今社會及教育的特點,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正是這些教育蘊育了“南開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棟梁之才。
我校按照上級有關部門關于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暨《慈善讀本》宣傳推廣活動的實施意見,認真組織我校學生閱讀了《慈善讀本》。學生在學習《慈善讀本》后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有同學在讀后感中寫到“只要獻出一點愛,生命因你而精彩。”“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愛有很多方式。”“親人朋友的愛,陌生人無私奉獻的愛……沒有愛就沒有這個和諧的家園,也沒有這么多動人的故事。愛是一種循環,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分享和交流,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此外,結合“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我們進一步深入開展了我校傳統的“義工制”活動。根據當前社會環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校2001年在全國中學范圍內率先創立了“義工制”。這是一種由在校中學生向社會(主要是社會公益組織或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無償服務的機制。開展“義工”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從小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更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以便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該活動開展以來,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非常明顯,社會反響強烈。
我校義工制的基本內容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出校園,在社會上開展義工活動。規定每名學生全年要完成50小時義工工作。具體時間分配為每學期8小時、暑假20小時、寒假14小時。“義工制”活動要求班班有基地、人人有崗位。通過實行學生聯絡員制、班級指導教師制及學分制對學生義工活動進行管理。
義工活動與以前班級社會實踐活動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活動中更強調“服務社會”,強調慈善精神的踐行。中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在活動中除了“體驗社會”的意義以外,應該讓他們的工作更具有實際價值,同時也應向社會公益組織和弱勢群體傾斜,切切實實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他們力所能及的力量。在活動中能夠直接看到自身工作的實際成果,這種良性反饋自然會促進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目前,據統計我校義工涉及的實踐點達300多個。除在周鄧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市圖書館、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等長期開展的基地活動外,還出現許多新穎的活動形式。有的學生到醫院導診處做引導員,有的慰問農民工并為其子女講課,有的為社區困難家庭學生進行一幫一學習輔導等。在多樣的活動中,“服務、公益,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主題和慈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義工制”活動使學生為社會做出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工作,對受助的組織或弱勢群體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幫助,最為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這正是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關鍵所在。參加義工活動的學生普遍感到收獲很大。在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他們意識到了自身對社會的責任,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辦事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認識到平日里家長、老師工作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學習生活條件。
學校里活躍的“愛心聯盟”作為學校專門從事慈善活動的社團,一直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慈善活動。他們曾與河南金色陽光艾滋病救助組織、天津血友病之友協會、天津圓夢學校(民間腦癱患兒救助組織)等組織聯合開展了大量活動,并于2011年被評為“天津市十佳學生社團”。
天津市義工服務隊幫我們聯系到一位貧困獨居老人,住在沒有煤氣和暖氣的平房中,最好的飯菜就是饅頭和咸菜,一日三餐皆如此,但他吃得津津有味,每次去領政府補助時好幾站地的路程他都步行前往,他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就是——知足。每次去,我們幫助他打掃衛生和陪他聊天,他做飯需要燒柴,我們還幫他砍出夠燒三天的劈柴,雖然沒有掌握熟練的劈柴技巧,經常累得滿頭大汗渾身是灰,但大家沒有任何怨言。
在意式風情街,我們穿著笨拙的人偶服裝,為圓夢基地的孩子們募捐;在西站消防隊,我們重復著站起與蹲下,忙碌于整理滿地的捐贈物資,直到累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在養老院,在濱江道,在中心婦產醫院,在河南,在山東,在內蒙古,在所有有南開身影的地方……我們看到這種慈善精神,正在延續著時代的強音,并在南開,被賦予了新的力量。
今后的工作中,我校會進一步結合德育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慈善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慈善意識,提升學校的慈善文化氛圍,為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慈善精神的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