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由于人數眾多、競爭慘烈、備受矚目而被簡稱為“國考”。
2011年10月25日零時,2012年“國考”網上報名結束。截至當天19時許,通過資格審查人數達110余萬人,總競爭比例為62∶1。競爭最激烈的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一職位,招錄比達3619∶1。
相對于2011年,無論是報考總人數還是單個職位熱度,2012年國考首次實現“雙降”。有人認為,這預示著國考在歷經多年持續升溫后,迎來了理性的拐點。這個樂觀的論斷下得有些草率。
首先,從總體報考人數上講,仍呈現出百萬大軍過獨木橋的慘烈局面。這說明,公務員職位的收入穩定、福利優渥仍充滿巨大誘惑。而總體競爭比例的下降,最大可能是由于更多人面對激烈的PK自覺地知難而退,可以說是一種無奈。
真正理性卻體現在報名者的意愿中。比如中央黨群機關平均職位競爭比例最高,為131∶1。這說明,位于京城、單位級別高、福利待遇優越的職位仍受青睞。其中有實權的職位受歡迎,清水衙門遭冷遇。
相應地,來自沿海發達地區的職位受青睞,而西部邊遠地區普遍遇到“招公難”。
盡管國家公務員局已曬出百余冷門崗位,希望考生報考,但截至2011年10月24日19時仍有71個職位通過審核人數還未打破零的記錄。
這種反差表明:即使在全社會公認的位高權重、條件優越的黨政機關,苦樂不均的現象也相當突出。
很多報考者誰待遇“牛”,“錢途”好報考誰。作為人民公仆的預備隊,報考者本應顯露出黨員干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情懷。遺憾的是,他們卻做出相反的選擇——假如最終有幸勝選,這樣的人充實到未來的公仆隊伍中豈不堪憂?
更危險的信號是:本來應集中覺悟高、能力強、肯奉獻人才的公務員職位被全社會進一步公認為有權勢、有地位、有油水且終身不失業的金飯碗。盡管有偏頗之處,其中深層體制因素卻發人深省。這才是考生功利擇業的真正誘因。
(摘自九州出版社《石述思說中國——中國各階層矛盾分析》 作者:石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