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清朝由盛世轉入危命,中興祖業成了群僚之夢。1896年,司法部副部長李端棻上奏光緒皇帝,第一次求設“京師大學堂”。兩年后,光緒戊戌變法,他任命自己的老師孫家鼐做京師大學堂第一任管學大臣,這便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那段時間,《京報》幾乎天天登載孫家鼐關于京師大學堂的奏折。營建這所大學,成了文人圈中最熱門的話題。
按照光緒的意思,京師大學堂不僅是一所大學,而且是最高教育機關,它的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并用,觀其會通”。光緒還接受李鴻章和孫家鼐舉薦,任命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博士做西學總教習。這個驚世駭俗之舉,讓北大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濃重的西學印記。
不過好景不長,戊戌變法僅僅百天,慈禧便奪了光緒的皇權。孫家鼐先是進諫反對,隨后托病辭職。也就是說,學富五車的孫家鼐,只做了不到3個月的空頭校長,連北京大學校址也沒能選定。僥幸的是,慈禧廢止了戊戌變法的一切,惟獨留下了由美國傳教士擔任西學總教習的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不僅被留下,而且加速籌建。后來,慈禧把沙灘后街空閑了一個世紀的駙馬府,撥給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首次招生,在1898年最后一天正式開學。
戊戌變法失敗,北京大學絲毫無損,直到八國使館衛隊進京,北京大學才第一次倒了霉。慈禧不得不下令,停辦大學堂,然后逃往西安,駙馬府成了俄國兵和德國兵的兵營。談判成功后,已經是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恢復京師大學堂,任命重臣張百熙做管學大臣。
張百熙聘請一批學問家,掌管北京大學,桐城派名家吳汝倫是總教習,學貫中西的辜鴻銘是副總教習,教育家蔡元培是經史教習。此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組成外交部,40年前它創辦的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改稱“譯學館”。嚴復因為翻譯《天演論》,名揚四海,林紓翻譯《茶花女》,名聲更大。張百熙任命嚴復做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林紓做副總辦。譯書局就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前身。
1912年,帝制瓦解,為了讓癱瘓的大學堂恢復生機,袁世凱提升嚴復做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兼文學院院長。3個月后,教育部部長蔡元培呈報袁世凱,提議京師大學堂更名“北京大學”,總監督改稱“校長”,并請嚴復繼續擔任校長。袁世凱當天簽署命令,“北大”二字也自此生成。
(摘自貴州教育出版社《風雨北大 水木清華》 作者:阿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