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下來的老領導擔任協會、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的情況,眼見著是越來越普遍了。據披露,中部某省會城市省一級的協會、研究會共有1000多家,比政府部門還多得多。每家協會、研究會里,都有一至幾名退下來的老領導當會長或名譽會長。
鑒于權力在影響資源配置上的巨大作用,即便已經卸任,國內的退休官員也往往愿意繼續在外做事。比如動員與整合社會資源,溝通與協調社會關系,等等。特別是,由于長期在政府工作,退休官員往往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通過協會、研究會的渠道,繼續發揮余熱,并非不可理解。
事實上,相當多的社會公益組織,藉此獲得資金支持,提升了知名度,并產生了廣泛影響。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會那么簡單,退休官員紛紛變身會長,不排除其他方面的考慮。
其一,延續權力的感覺,繼續習慣性地發號施令。
其二,部分退休官員還可能利用這些民間組織實現個人不正當的利益,而且,因為協會的隱蔽性,也大大增加了灰色交易、利益輸送的可能。
大批退休官員的強勢介入,短期內或可推動民間組織的發展,但從長遠看,這種政、經糾纏不清的情形并不利于其健康成長。一方面,加劇了國內行業協會與生俱來的依附性,使其呈現出日益濃重的行政化面孔,也與“去政府化、去壟斷化”的民間組織發展目標漸行漸遠;另一方面,退休官員把持各種協會類民間組織,還會扭曲正常的市場準則,傷害平等的市場主體,從而產生不公平。
有專家建議,應該盡快制訂《公務員離職就業審批制度》,以約束退休官員“期權腐敗”的變現之路。其實,中央《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定》早已明確規定:“黨政領導干部辭去公職后3年內,不得到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范圍內的企業、經營性事業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任職。”現在的問題不過是“規定”淪為空文,缺乏嚴格的執行、嚴肅的監管乃至嚴厲的問責而已。
(摘自《中國青年報》 作者: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