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養心殿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洵《伯遠帖》是中華書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書法“三絕”。
《快雪帖》,王羲之寫,是一件尺牘,紙本,縱23厘米,橫14.8厘米,不足1平尺,3行,24字。原文為:“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帖后有“山陰張侯”一行4字,仿右軍書,不知為何許人。左下角有“君倩”兩字題名。帖上所鈐鑒藏印章很多,題跋之多也屬歷史罕見。有人統計此帖總共有大小約195方印章。
乾隆皇帝太喜愛《快雪帖》了。他在50余年間,在帖上共題了70多處,每逢歲暮天寒,或雪花紛飛之時,“得意輒書,無拘次第”,最多一年竟題6次。他歸政之后,還在帖上題“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乾隆帝還說,“王右軍
《快雪時晴帖》為千古妙跡,收入大內養心殿有年矣。予幾暇臨仿,不止數十百遍,而賞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遠》二帖,貯之溫室中,顏曰三希堂,以志盛世神物”云云。
《快雪帖》是真跡嗎?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認為是真跡,但學者對此仍存異議。這問題留待專家去研究。但此本流傳久遠,遞藏有緒,不失為“千古妙跡”。帖書行筆流暢,遒勁秀美,軒昂雄健,氣韻貫通。帖中或行或草,或流或止,或輕或重,緩急和疏密聚散,體現王羲之書法“中正和美”的藝術佳境。古人譽為“天下書法第一”。
《中秋帖》,王獻之寫,22個字,宋代書法家米芾贊其為“天下第一”。此帖,前缺,后缺,中間存縱8寸4分,橫3寸6分,行書3行。因有人“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董其昌語)。乾隆帝贊為“神韻獨超,天姿特秀”,“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稀世寶也。向貯御書房,今貯三希堂中。”晉人認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為天下第一。王獻之《中秋帖》書法,比乃父王羲之書法,雋美,而更有逸氣,但骨力不及其父。
王獻之的書法,諸體兼精,尤擅行草,世傳墨跡有行書《鴨頭丸帖》,現藏上海博物館。另有小楷刻帖本《洛神賦十三行》。
《伯遠帖》,王洵寫,5行,47字(一說為55字),紙本,行書,縱25.1厘米,橫17.2厘米,以帖中首句有“伯遠”二字,故稱《伯遠帖》。王氏一門多是書法家。王洵幼承家學,刻苦擅書,聰明俊秀,博學多才。王洵的書藝,遒勁飄逸,筆法古樸。王洵書法真跡,傳世極少,墨跡只此一件,結體嚴謹,行筆逸暢,抑揚頓挫,渾然自如,鋒棱畢現,書勢險峻。明代法家董其昌評其書云:“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此貼曾為北宋內府收藏,并著錄于《宣和書譜》,明時為董其昌收藏。清乾隆年間收入內府。
三希堂的“三希”珍寶,有曲折流傳的故事。民國初年,宣統皇帝遜位后,仍居住在紫禁城里。他暗里典賣宮中“三希”等國寶。王羲之的《快雪帖》因已裝裱成巨冊,不便攜帶出宮。溥儀曾于1924年,擬將王羲之的《快雪帖》作價40萬元抵押給美國花旗銀行,后來未果。溥儀出宮后,此帖歸故宮博物院收藏。1933年《快雪帖》隨同其他文物南遷,轉移川西,抗戰勝利后運回南京,后運往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洵《伯遠帖》,因是小卷軸,便于攜帶,由瑨貴妃西林覺羅氏帶出紫禁城,為北京收藏家郭葆昌購得。郭去世后,由其子郭昭俊繼藏。20世紀50年代初,郭昭俊攜帶“二希”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相商,因價錢懸殊未果。后轉到香港,以此“二希”作抵押向某銀行貸款,抵押期限屆滿而無力贖回。1951年,國家文物部門獲此信息后,急報周恩來總理。周總理批示:“要買真正的文物,不要古玩。”并指派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森玉,到香港鑒別“二希”的真偽和洽購。經確定是“二希”原件后,以港幣45萬元收購。《中秋帖》和《伯遠帖》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大故宮2》 作者:閻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