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_楊帆
民國學人看兒童讀經
整理_楊帆
兒童讀經之憂
民國時期,兒童讀經存廢問題曾在中國教育界,乃至整個知識界里引發了長時間的爭議,某雜志歷時數年,遍訪150位著名學人以征詢意見,最后,在反對、提倡之間選取了較中立的妥協意見,以下為該雜志的相關內容(有刪節)。
讀經問題今天依然有爭議,為此,本刊也刊發一北京中學名師與一臺灣學者完全相反的意見。
讀經問題,在國內一般人看來,都早已不成問題。因為一部分人以為經書是二千年前的舊書,到現在已用不著再讀,讀經就是開倒車,還成什么問題。同時在另一部分人看來,經書是我國先哲的心傳,不朽的杰作,值得我們多讀,叫青年人人去讀一點圣經賢傳,還成什么問題。讀經一事,雙方既都認為不成問題,各執一說,不肯相下,于是乃真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對于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似乎不能不采用集思廣益的方法,請求全國專家對于這個問題,分別發表一點高見,使讀者能夠得著一種很可貴的參考,來幫助他們去理解這個問題。
現代我國所以有提倡讀經的運動,當然有相當的原因,就是源于現代我國思想的混亂和國難的嚴重。關于思想混亂的情形,張岳軍先生所說的一段話最是透辟。張先生說:
照我的觀察,中國人的思想,幾千年來,都是在儒家的勢力支配之下。……那時中國是有一種中心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
自從海禁大開,和西洋思想接觸以來,這個中心思想便漸漸被搖動了。甚至保守色彩極濃的張之洞也不能不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妥協調停。直到民八,有一個新文化運動起來。這個運動在破壞方面確奏大功,而在建設方面卻是毫無成績。固有的中心思想是被摧毀了,而新的中心思想卻未曾建立起來。弄得大家都彷徨歧路。同時外來的思想又是很混亂的沖了進來,左邊從布爾雪維克起,右邊到法西斯止,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同時大家又不肯埋頭的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于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益發教人茫然無所適從了。我國現代青年的煩悶,就是這樣形成。
張先生這一番談話非常扼要,所以把它引用于此。同時我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又受了一個重大的打擊。民族生命幾有朝不保夕之勢。悲觀的人甚至發出“中國必亡”的論調。于是有一部分憂國的人以為我們要挽救國運,糾正思想,只有恢復民族的自信心,而讀經就成為恢復自信心的一種方法。
但是提倡讀經是否就是挽救國運和糾正思想的正當方法呢?這確是一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我們以為無論任何問題,若是主張的盡管主張,反對的盡管反對,決得不到相當的結論。若果雙方能夠開誠相見,互相辯論,使雙方的理由得以和天下人共見,那么明眼的讀者一定可以得到一種很好的參考,來決定他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態度。這是本雜志出版這個專號的初意。
我們現在很榮幸能夠得到國內各方面七十多位專家的指教,承他們在百忙之中,把他們的高見寫出來寄給我們,貢獻給本雜志的讀者。同時我們在各種不同的意見中,仍舊可以看到一個相同的目標,就是“復興民族”。我們的愚見以為國民的思想,如果大體上能夠一致,那是再好沒有;否則只要目標不錯,以中國之大,亦正不妨殊途而同歸。我們在現代似乎不宜再和從前一樣,還要鬧“門戶之見”。這是編者個人一點小感想,不知諸位專家和讀者以為怎樣?我們為便利讀者起見,仍將各位專家的意見先加分析,再加綜合;由極端的贊成起到極端的反對止,中間還有許多程度不等的意見,都先行依次略述一下。所有原文亦就照這個次序排列。不過我們在前面曾說,讀經問題根本上以中小學生應否亦要讀經為焦點,所以我們編制各位專家的意見時,就以他們對于中小學生應否讀經的意見做我們分類的標準。
在關于讀經的各種不同的意見中,可以看到一個相同的目標,就是“復興民族”。
本雜志此次征求意見的信,發出一百余封,得到文字約七十篇。雖非洋洋大觀,亦可謂應有盡有。我們就大體看來,在這許多意見當中,我們或者可以歸納成下面這幾句概括的話:就是若是把讀經當做一種專家的研究,人人都可贊成;若是把讀經當做中小學校中必修的科目,那么大多數人都以為不必。現在我們就根據中小學校中應否讀經這一點,把這七十余位的意見分析一下,結果得到三大類,就是:
(一)絕對的贊成者;
(二)相對的贊成者,同時亦可稱為相對的反對者;
(三)絕對的反對者。
在這三類意見當中,絕對的贊成者和絕對的反對者,雙方人數都不過十余人,其余都可歸入相對的贊成或反對的一類中去。同時相對的一類的意見又有程度的不同:有的主張小學起,就可酌量讀經;有的主張中學起;有的主張大學起;有的主張凡學校中的青年都不宜讀,應讓專家去研究。
(一)在絕對贊成讀經者當中,無錫的唐文治先生,安徽大學的姚永樸和陳朝爵兩位先生,……都各提出我國國民應該讀經的一般理由。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先生、嶺南大學楊壽昌先生,……都于主張讀經以外,并提出課程分配、怎樣讀法和讀什么經等項具體的意見。
(二)在相對的贊成或反對的意見中,北平師大的李蒸先生和北平的任鴻雋先生、南京的陳立夫先生以為在中小學中把一部分精華編為教材,亦未始不可。南京的鄭鶴聲先生和朱君毅先生,則以為初小不宜讀,高小以上都不妨選讀。這幾位的意見可說是“相對論”中程度較高的一級。其次一類的相對意見,就是大學中不妨當做一種專門研究,中學中不妨選讀幾篇,小學讀經卻是有害無益,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都抱這種意見。這是“相對論”中的第二級。
再次一類的意見,以為初中以下都不宜讀經,至少應從高中起。……這可說是“相對論”中的第三級。
再次一類的意見,以為經書固不妨自由研究,但不宜叫中學以下的學生去讀。武漢大學的范壽康先生,……都是如此主張。這可說是“相對論”中的第四級。
再次一類的意見,以為經學非無研究的價值,不過應讓專家去埋頭研究,不應叫青年人都走到故紙堆里去討生活。廈門大學的杜佐周先生,……都可歸入這“相對論”的第五級。
(三)在絕對反對的意見中,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先生,……都是旗幟非常鮮明。上海辛墾書店總編輯葉青先生討論讀經問題,比較最為詳盡,所以我們把他的意見當作殿軍,以便讀者的參考。同時我們承武昌中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同人給我們一封信,把他們各種主張告訴我們,我們亦很感佩。因為不能歸入某一類,所以一并附在后面。
最后我們還得聲明,我們所分的三類,尤其是“相對論”中的等級,不一定無誤。例如任鴻雋先生的意見本是根本反對讀經的,幾乎可以歸入“相對論”的第五級,但因為他說中小學中不妨選讀一些經書,我們就把他歸入第一級。同時朱君毅先生的意見本是根本贊成讀經的,原可歸入絕對論的一類,但因他主張初小不宜讀經,所以我們把他歸入“相對論”的第一級。這不過一例,其余同樣情形一定很多,我們唯有盼望讀者自己去把各位的原文去細嚼一下。至于我們分類的標準,我們亦曾說過,原以各級學校中應否讀經的一點為中心,這原是本問題的焦點。不過因此或不免有舍本逐末之感,失掉諸位專家的初意,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還望各位專家和讀者原諒。
還有一點,我們這次所收到的意見中,大體都是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沒有一個說盛氣凌人的感情話,這是一件很可喜慶的事。我們常常覺得從前南宋諸賢那副“逼人太甚”的面孔,在現在似乎已不需要的了。編者在此特提一下,表示我們對各位專家欽佩和感激的微意。
唐文治先生(無錫中學校長,無錫國學專修館館長)的意見:
竊維讀經當提倡久矣!往者英人朱爾典與吾華博士嚴幼陵相友善,嚴嘗以中國危亡為慮,朱曰:中國決不至亡。嚴詢其故,朱曰:中國經書,皆寶典也,發而讀之,深入人心。基隆扃固,豈有滅亡之理?余謂朱說良然。吾國經書,不獨可以固結民心,且可以涵養民性,和平民氣,啟發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國,非讀經不可。顧讀經所以無統系者,一程度淺深,極難支配;二難得通達之教師;三難得顯明易解之善本。以上三端,以得善本為尤要。蓋既得善本,教師即可循是以講授,主持教育者,即可循是以核定功課。譬諸行路然,可按圖而計程矣!今擬自初級小學始,以至大學文科研究院,按照各經淺深緩急,分年支配,規定課本,附以說明,若能切實講貫,尚不甚難。惟更有進者,讀經責乎致用,而致用之方,必歸于躬行實踐。故凡講經者必須令學生——反諸于身,驗諸于心,養成高尚人格,庶可造就其德性才能,俾腦經清晰,氣質溫良,學道愛人,方有實用。若徒矜考據,騖訓詁,自命奧博,浮泛不切,或好立新義,亂名改作,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至于實事求是之法,尤責有恒。若試行一二年后,動輒更張,學生耳目淆雜,無所適從,亦決無成效也。
爰述管見,先定統系,再于說明中列方法如下:
(一)初級小學三年級應讀《孝經》
說明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謂《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云云。誠以《孝經》教愛敬之原,立養正之本也。……當于初級小學三年級起讀之,分兩學期,預期熟誦。(經文及注語精要者概須熟讀,以下各經皆然。)……惟須善講者譬況使淺,引證故事,開導學生良知良能,是為立德立品第一步根柢。
(二)高級小學三學年應讀《大學》及上半部《論語》
所收到的意見中,大體都是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沒有一個說盛氣凌人的感情話。
說明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謂中國最有系統政治哲學,如《大學》所說格致修齊治平,自內達外,推及于平天下,此等理論,外國哲學家所不能道云云。蓋《大學》廣大精微,膾炙人口久矣!至于《論語》一書,言學言仁言政,言孝弟忠信,言禮義廉恥,莫非修己治人之要。……于高級小學三年中支配之,可以一律熟誦。……皆政教合一之書,初學讀之,似嫌躥等,此說誠然,但須知童年知識初開,正當以此等格言,俾之印入腦經,養成德性,若教師慮其沉悶,可略舉史事以證之,自能引起趣味矣。
(三)初級中學三學年應讀下半部《論語》及《詩經》選本
說明白《先進篇》起至《堯曰篇》止,計共八千九百八十六字,定二學年必可畢業。……《詩經》溫柔敦厚,足以涵養性情,考見政治風俗,且有韻之文,易于誦讀,當以朱子《詩集傳》為主,但恐一年尚不能卒讀。鄙人嘗編《詩經大義》,共分八類:曰論理學、性情學、政治學、社會學、農事學、軍事學、義理學、修辭學,共選詩九十余篇,每篇均有注釋并詩序詩旨,可作課本。
(四)高級中學三學年應讀《孟子》及《左傳》選本
說明《孟子》一書尊重民權,民貴君輕,用人取合,壹順民之好惡,惟其嚴公私義利之辨,故其政見精核若此。他如孝弟人倫之本,出處取與之經,察識擴充之義,辟邪崇正之道,與夫不嗜殺諸學說,皆足為今世良藥。……至《左傳》為禮教大宗,旁逮外交等學,無所不備,惟卷帙繁多,短期中難以卒讀。
(五)專科以上各大學及研究院應治專經之學
說明凡通經宜就陛之所近,專治一經,精通之后,再治他經,循序漸進,不能拘定年限,務宜研究微言大義,與涉獵章句者不同,其尤要者,實施之于政治,推廣文化,改良人心風俗,……諸大儒經說,均宜分門參考。總之不尚新奇,不務隱僻,庶學有實用,蔚成通才矣!
以上所述,是否有當,未敢自信,茲事體大,宜集思廣益,請中央政府并教育部采擇施行,鄙人默察近來世變,人心日尚欺詐,殺機循環不窮,倘不本孔孟正道以挽回之,竊恐世界剖運,靡所底止。深望海內賢豪,相與講道論德,以期經明行修,正人心以拯民命,救中國以救世界。此鄙人馨香以祝之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