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明
(陜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學生事務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礎性環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支撐,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達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方興未艾,但與構建先進、科學、合理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系還存在差距,尤其在學生事務管理如何緊密結合當前我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一核心任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無論是從思想理念還是實務方法,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成功經驗。本文以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為例,重點就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特點、學生宿舍生活、本科生的就業服務與職業發展、榮譽學院的優等生教育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個案分析,以尋求對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啟示和借鑒。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主張以服務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事務工作的作用是為學生聯絡、協調、服務,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以促進學生的成功。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在教育環節設計上向學生主體傾斜,在管理細節上為學生主體考慮,竭盡全力通過“多樣化”、“無障礙”、“國際化”的服務使學生能愉快地生活、創造性地學習、健康地成長。這一特征,從密西根州立大學“行動無障礙”和“文化無障礙”的校園建設可見一斑:學校處處設有殘障學生的專用場地,如專用停車位、專用座位、專用廁所等;學校在住宿、餐飲等方面力求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而且在文化、宗教、政治、婚戀等方面也尊重學生多元化的選擇。美國高校對學生實行的是非行政化管理,具有非強制性、協商性和公眾參與性的特征。學校把大學生視為成人,強調學生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與能力,學生事務工作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如何選擇,而不是選擇什么。相對于我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而言,美國高校在約束與放開之間,強化放開;在社會化與個性化之間,強調個性化;在管理與服務之間,倡導服務為主。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雖表現出非行政化的特點,但并不是說學生享有無限的自由,各種個性化的選擇均建立在嚴格的法律與紀律基礎之上。
與中國高校的“金字塔式”三級管理不同,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的架構是典型的“扁平化”服務型組織結構,其機構設置和權限分配只在學校一級進行,在學院一級沒有對應的組織和分工要求,學生事務管理都是多頭并進、條狀運行,具有管理層次少,分權化程度較高,服務功能突出的特點。[1]密西根州立大學學生事務有一名主管的副校長主抓,下設的學生事務部門包括心理咨詢中心、生涯規劃中心、新生教育辦公室、學生組織和活動辦公室、學生法律援助辦公室等14個機構,各部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配合,他們直接面向學生開展服務,表現為垂直化的執行體系。
美國高校健全的網絡資源為直接互動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學生事務工作方式的轉變。[2]密西根州立大學建有功能強大的學生事務網絡,學生的住宿申請、各項活動的參與報名、求職指導等全部通過網絡開展,學生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各種信息。學生在入學時,必須填寫自己的e-mail地址,學生事務部門在各項工作開始前會給相應的學生發送郵件,告知工作的開展情況,所以每天至少一次收發郵件是學校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學生在入學時,必須填寫自己的電子信箱,學生事務部門在各項工作開始前會給相應的學生發送郵件,告知工作的開展情況。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專業協會不僅積極影響政府的決策,而且強調為高校提供咨詢和服務,已成為學生事務專業化與學術化的助推器。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研修期間,筆者了解到美國大學學生事務協會(ACPA)、全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聯合會(NASPA)等專業協會的核心作用在于,不但通過了一系列文件,界定學生事務的任務和目標,而且通過一系列的宣言,展望未來學生事務的發展趨勢,并為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和學生事務專業方向的教授提供聯絡溝通、學習交流、職業發展、權利爭取以及科學研究的機會和條件。[3]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的一些綱領性文件都出自這些專業協會,既為學生事務管理領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又為該領域提供了行業標準,為大學學生事務的各方面蓬勃開展指明了道路,而且鼓勵從業人員參加學生事務專業協會已成為美國高校學生管理專業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雖強調服務功能定位,很少提及專門的思想教育,但這絕不是說他們不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事實上,美國高校通過校園文化和環境熏陶、社團活動、心理咨詢、宗教教化、社區服務等環節已經以文化的形式創建一個陶冶學生心靈的文化場,并以文化傳承、文化熏染、文化滲透、文化自覺等方式使社會準則和價值規范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質。如密西根州立大學自稱斯巴達人,Sparty是該校的吉祥物,傳達著積極向上、自信樂觀、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學校精神。Sparty的形象和名字出現在學校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教學樓,還是學生事務辦公室的墻壁上,無論是肅穆的畢業典禮,還是火熱的籃球賽現場,時時可以見到。所有的學生都引以為豪地以斯巴達精神為信念,這比僅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校訓顯得更生動傳神,更具有內涵的延伸性和解讀的多樣性。此外,在學校的各學習場所,陳列著歷屆畢業生的照片和各種榮譽獎章,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激勵與影響。這種生活化的德育模式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增強著學生的道德自律性,成為學生成才與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
密西根州立大學宿舍倡導“生活與學習一體”的理念,試圖將教室內與教室外、學術性與非學術性、課程與活動、校園內與校園外的經驗等連為一體,為學生建構一個無縫隙的學習環境。該校學生公寓擁有餐廳、教授工作室、自習室、健身房、藝術活動室等配套設施,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學業咨詢、休閑娛樂等便利的一站式服務。社區中除舍監由專職人員擔任外,還聘請高年級學生擔任助理舍監和樓長,以朋輩輔導的方式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助理舍監一般由研究生兼職擔任,樓長可由高年級的具有學習、生活經驗的優秀本科生擔任,每個助理舍監管理6-8個樓長,每個樓長最少管理30人,最多管理60人。助理舍監與樓長參與管理的面很寬,參與管理的程度也很深,他們經常深入學生宿舍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為學生提供學業、選課、安全、課外活動等方面的咨詢和建議。學生管理員參加宿舍的管理工作屬勤工助學,他們在任職期間伙食免費,并享受免費住宿,除此以外,還可獲得少量津貼。這種基于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實行的朋輩輔導模式便于觸及和發現學生內心的實際問題,易于實現對學生身心健康、學業管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輔導和幫助。
美國高校職業生涯輔導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職業生涯輔導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在校所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也包括已經畢業的學生。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職業生涯教育具有指導機構健全,輔導體系完整,輔導網絡完備,與政府、企業、社會中介機構合作密切,注重培養創新創業精神,重視風險意識教育與危機管理訓練等特點。讓筆者印象尤為深刻的是,該校大學生就業服務與安置中心在學生入校第一年就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所有學生都必須在“my Spartan career”專門網站上注冊,留下詳細的個人信息,以利于就業顧問提前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長、工作期待值進行綜合測評,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第二年,中心的專職就業顧問與兼職學術顧問再次根據性格、興趣、專長和經歷,引導學生如何對自己進行評價,進而幫助學生選擇專業;第三年,幫助學生了解雇主資料和市場需求,參加社會實踐和一些招聘會,讓學生直接感受就業市場,提升就業能力,尋找適合每一位學生的職業種類,幫助其確定就業意向和進行職業潛力開發;第四年,輔導學生撰寫求職信和個人簡歷、傳授求職要領和面試技巧、面試著裝、如何談判、如何簽約等專門技能,為學生提供參加面試的建議和信息,以及為畢業生提供找工作還是深造學習的策略方案。畢業生在畢業一年之內仍可享受中心提供的就業服務,一年之后可通過加入校友會獲取進一步的就業資源和信息。[4]
密西根州立大學設有專為優秀本科學生實施“特別培養”的榮譽學院(Honors College),其目的在于為在學業和學術上富有天賦,并不斷挑戰自己的學生提供幫助。所謂優等生,是入校時從全美各地高中嚴格遴選的優秀學生和已經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就讀的成績優異本科生組成,優等生不但享有自由選課、優先選課、研修榮譽課程、獲得科研實習機會和優厚獎學金的特權外,還享有專門的生活社區。密西根州立大學各個宿舍樓中都有一層供榮譽學院優等生住宿的專屬領地。優等生住在一個樓層,形成一個小社區,大家在一起學習、生活,并自發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并在同伴的激勵與合作下,學習自律管理、自主行動、自我成長。他們通過朝夕相處,建立深厚的情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也會成為個人成長過程中難得的經驗和珍貴的財富。此外,還成立有專門的社區團體,如榮譽學院學生咨詢委員會(Honors College Student Advisory Committee),負責實時地向學院甚至更高層的領導提供工作建議或決策咨詢;馬賽克(MOSAIC)即多元文化組織,是榮譽學院最新的學生組織,促進不同文化意識形態的交流;如榮譽學院活動策劃部(Honors College Programming Board),負責根據學生需要來策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該部門經常組織優等生去教授家里聚會,通過生活化的交流,讓優等生感受教授們學術之外的魅力與風采,用榜樣示范的作用激勵他們積極上進。
中美兩國雖然國家制度不同,文化背景迥異,但在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規律性上是共同的或是相似的。美國教育管理同仁在學生事務工作中展示的智慧和策略,對于我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進與創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1.明確學生是有責任能力的行為主體,積極調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工作“由外部管理向內在激勵”的轉型。
2.正確處理道德訴求與法律規定之間的關系,從法律上明晰學校的責、權、利,改變以往認為學生工作是“對學生的事統統包辦”的傳統觀念,使學校管理行為法制化;正確處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晰家庭應當承擔的教育和監管責任,形成家校之間的良性互動。
3.在推進學生工作專業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化,更要大力推進心理咨詢、學業輔導、資助服務、就業指導、社團活動指導等咨詢服務的專業化發展。
4.我國學生工作在借鑒國外先進理念的同時,一定不能削弱學生工作蘊含的教育和指導職能。學生工作者時刻不能忘記自己作為教育者的職責,而只充當為學生提供服務的經理角色,這是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改革創新中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
5.在社區內營造融住宿和學習為一體的環境,并嘗試建立正規化的朋輩輔導項目,為朋輩輔導人員提供系統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增強工作實效。
6.建立全程服務和全員覆蓋的職業生涯教育輔導體系,實現就業指導工作重心前移、實現全程規劃與跟蹤,使學生“年年有目標、步步有規劃”,階梯式接近職業理想。
7.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多樣化發展,尤其在特長學生教育和培養過程中的個性化方案設計仍待進一步加強,建議對其實行榮譽制度,為卓越人才培養實施個性化的教育資源配置和工作項目設置。
[1]方鵬,曲福田.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體制與機制及中美差異分析[J].黑龍江高教究,2010(5):39-42.
[2]王長華.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0(5):87-90.
[3]馬超.規范與指導:專業協會在美國高校學生事務中的作用[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2):111-112.
[4]沈蓓緋.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體系——以密歇根州立大學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09(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