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聲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科技實踐活動,就已經著手創建人民的科技事業。但是,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黨的這段光榮歷史并沒有足夠重視,也缺乏充分的研究。直到最近,邱若宏教授辛勤耕耘、歷數年之功始成的新作《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從建黨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簡稱《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一書出版,此種局面才得以根本改觀。
邱若宏教授的《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是國內學術界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科技思想與實踐的專著。著作內容宏富,結構嚴謹,論證充分,一氣呵成,洋洋灑灑達45萬余字,包括導論、主體內容6章和附錄2篇。全書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通過大量細致嚴密的考證和條分縷析,闡釋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主題思想。其基本觀點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工作是整個民主革命事業的重要方面,黨的科技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共黨人的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初步形成于建黨后的20年代,成熟于抗戰時期。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初創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成熟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各邊區,發展于解放戰爭時期的各解放區。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科技思想與實踐是新中國科技事業創建和發展的基礎,它為建國以后,甚至是今天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
《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所取得的突出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如下4個方面:
第一,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科學技術的光榮傳統,闡述了根據地、解放區科技事業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和主要內容。著作在充分占有大量可靠資料基礎上,梳理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科技事業的歷史線索和基本面貌,認為:自誕生之時起,中共就與科學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早期共產黨人對“科技”問題進行過一系列深刻反思,從文化視角闡述過科學的廣泛意義,隨后在科玄論戰中完成了對社會科學的確認,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科技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科技實踐活動正式開始。蘇區黨和政府積極創建醫療、軍工、無線電等領域的技術工作部門,努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初步形成了人民的科技事業。抗戰時期,中共科技思想走向成熟,科技實踐也全面展開。各抗日根據地積極發展醫藥、軍工、工業、農業等各類實用科學技術,廣泛建立各類科技社團,大力進行科學思想的宣傳和科技知識的普及,掀起一場規模巨大的科技實踐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的科技事業獲得了更大更快發展,黨的科技工作更加正式、更有規劃,也更為系統,科技水平遠非以前所能比。東北科學研究所、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相繼成立,以機器生產為內容的近代化工業體系在東北地區首先建立,這一切預示著一個科學大發展時代即將來臨。
第二,描述了一幅根據地、解放區廣大科技人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攀科學高峰的歷史畫卷。書中對革命戰爭年代科技戰線涌現出來的英雄模范人物有生動的記述,對他們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風范有深入分析和高度贊揚。通讀全著,傅連暲、戴濟民、賀誠、王諍、吳漢杰、沈鴻、錢志道、李強、惲子強、陳康白、屈伯傳、唐川、林華、陳鳳桐、劉鼎、吳運鐸等一連串閃光的名字印入讀者的腦海。他們在極其簡陋環境中,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頑強拼搏精神,創造了一項項科技史上的奇跡。他們不計個人安危,在沒有任何防護條件下從事科學實驗,譜寫了一曲曲艱苦創業的凱歌。他們當中有留學歸來的博士、教授,有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有畢業于國內外高等院校的熱血青年,還有秉持國際主義精神來華服務的外籍專家。這些科技英才匯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之下,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中國革命,獻給人民的科技事業。
第三,概括提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解放區科技事業的總體特征,總結了黨的科技思想與實踐活動的廣泛意義,歸納整理了其中的經驗教訓,實現了“古為今用”的目的。著作將微觀視角與宏觀視角完美結合,通過對具體歷史進程的科學把握,總結提煉出人民科技事業發展的總體特征,這就是:將科技工作視為一項具體的革命工作;與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密切結合;因陋就簡,土洋結合,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尊重科學,尊重創造,信任和優待科技人員;由臨時性、軍事性逐漸走向規范性和系統性。著作深入分析了人民科技事業創建的重大意義,指出人民科技事業不僅為打破敵人封鎖、贏得革命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而且為改善根據地面貌、提高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做出了實質性貢獻,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和精神遺產。
第四,揭示了革命戰爭年代黨的科技事業與新中國科技事業之間的歷史淵源。民主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的科技思想與實踐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科技事業發展的基礎,前者不但為后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而且奠定了人才基礎。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提出和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科技思想與政策,如科學技術為抗戰建國服務,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提倡科學民主,理論聯系實際,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等等,對于建國以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仍然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在革命硝煙中成長起來科技人才隊伍更是成為建國以后國家科技和經濟建設戰場的組織者、領導者和骨干力量。“歷史是不可分割的”,今天的成就往往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之上。所以,對革命戰爭年代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進行整體審視,總結其特點、意義和經驗,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既是一部難得的嚴謹求實之作,亦是一部大膽的開拓創新之作。著作樸實客觀,毫無浮夸矯飾,語言流暢,簡潔明了;同時又高屋建瓴,立意深遠,所謂“語極平淡而意極深刻”。這種嚴謹求實與開拓創新的完美結合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該著充分尊重歷史,同時又科學地分析和梳理歷史。在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之原則下,著作綜合運用了多學科理論與方法:以歷史學、黨史學的史學方法為經,以科學學、社會學、哲學等方面的理論闡釋方法為緯,從多視角和多層面展開綜合研究。比如,在對黨的科技思想進行分析總結時,運用的常常是哲學思維;在對黨的科技政策、發展方針進行研究時,則離不開科學社會學的理論指導;而歷史學、黨史學的考證與梳理方法則是運用始終,滲透于研究的每一個環節。其次,在資料使用上,該著除充分運用科技發展史料、財政經濟史料、兵工生產史料、醫藥衛生史料等資料匯編外,還廣泛引用了原始報刊、人物文集、回憶錄和訪談、口述史料等方面材料。例如,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創辦的《新青年》、《每周評論》、《紅色中華》、《紅色衛生》、《新中華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晉察冀日報》、《東北日報》等報刊,記載了根據地、解放區發展科技事業的許多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著作中引用很廣泛。再次,在內容體系的安排上,該著以時間順序為線索,但又不完全受時間順序的局限。著作第1章研究中國共產黨對“科學技術”問題的早期認識,第2章敘述中共領導下的科技事業在革命根據地初創,第3章闡述抗戰時期黨的科技思想,第4章研究抗戰時期黨的科技實踐活動,第5章研究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科技事業的繼續發展,第6章綜合分析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科技工作的主要特點、歷史意義和基本經驗。最后安排有兩篇附錄,即“科技英才錄”和“中共領導科技事業大事記”。全著內容緊湊,既講科技思想,又講科技實踐;既闡述科技政策,又敘述科技成就,是全方位的立體把握和宏觀研究,做到了思想、政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革命戰爭年代中共領導科技事業之歷史的專著,《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與實踐研究》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填補空白之功。它的出版對于開拓黨史研究新領域、尤其是繁榮和推進民主革命時期的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