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寧/編譯
大眾媒體仍是科學信息的主傳播渠道
方宇寧/編譯
● 兩年一度的世界科學記者大會不久前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自然》雜志就此發表評述指出:無論2013年的發展趨勢如何,大眾媒體仍然是真正重要科學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
赫爾辛基的仲夏之夜,路邊咖啡館人滿為患,熱鬧如斯是因一個不同尋常的因素,來自77個國家的800多名記者和科技傳播者,特地來此參加兩年一次的世界科學記者大會。
赫爾辛基會議的出席者以及所有的科學記者,都感嘆于理想化的以往和未能預知未來之間的變化。十年前,大多數報紙都會雇用1至3名專門的科學記者,電視網絡媒介也往往擁有完整的科學記者團隊,如今,專門的科學記者已是“瀕危物種”。
然而,在主流科學新聞界擔憂未來的同時,與傳統科學信息傳播媒體并行的一個領域正在蓬勃發展:一些博客頁面以引人注目的各種題材文章吸引著一大批網民的眼球。另外,如倫敦的威康信托基金會、賓夕法尼亞的約翰·鄧普頓基金會等基金會,一些發行量較大的科學出版機構也大力支持一些有才華的科學作者。科學傳播者從未像今天這樣更容易地將信息傳播給更多的人。
某些信息的傳播者是科學家,受眾也是科學家。例如,除了計算生物學家之外,又有誰會為分析RNA測序數據去閱讀一篇2000字的算法缺陷分析文章呢?面向廣大公眾的文章則通常著重于對科學發現的說明性報道。
無論2013年的發展趨勢如何,大眾媒體仍然是真正重要科學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例如,2011年福島核危機發生之后,許多博客都大量報道了一些先進的核安全技術信息,但世界上大多數公眾仍然需要通過傳統媒體來了解這場災難及其對人類所產生的可能影響。政治家與大眾媒體之間的關系也通常會對公共政策產生影響。
設在倫敦的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以及它的創始人菲奧娜·福克斯(FionaFox)非常清楚這一點。SMC致力于在新聞報紙和廣播新聞中傳播科學聲音,擴大科學報道的影響力。一些媒體觀察家對SMC與科學、健康欄目記者建立關系,并為他們提供來自科學家的信息資料的做法感到惱火。批評者認為,在科學新聞的繁榮黃金時代,這是對新聞報道應有的獨立性和調查性原則的挑釁。
誠然,過去科學新聞報道也不乏一些好傳統好例子,但大多數報紙的科學欄目,就像現在一樣,充滿了一些精心編撰的故事。對科學問題認真調查后報道的例子有記者布萊恩·迪爾(Brian Deer)對疫苗與孤獨癥有關說法的駁斥。而今年發表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的關于為新加坡政府軍事技術應用工作的美國科學家的神秘死亡的這類例子,通常已超越了科學的范疇。
耗費財力且不受讀者歡迎,會令科學新聞事業陷入危機之中。如今科學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但不變的是,建立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的真實性報道依然重要。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則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