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虎
(華中科技大學基礎學部,武漢430074)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當前,改革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關鍵期,我們黨審時度勢,在十八大報告中又一次提出了要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系統闡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完成的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巨大而系統的工程,需要著眼大局、統籌兼顧,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進行宏觀設計和周密部署。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并按照計劃分步驟地開展工作。當前階段最根本的就是要不失時機地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地推進改革,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發展動力。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深度的轉型期,國內和國際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前所未有。如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一些不穩定、不和諧的現象,少數人顛倒因果關系,認為這是西方新自由主義侵蝕必然造成的惡果,是市場化改革的后遺癥,這些認識顯然有失偏頗,因為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雖然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極力化解的,但要解決問題不能盲目,需要找到癥結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講,當前出現的這些矛盾和問題不是市場化改革過頭造成的結果,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市場化改革不徹底、不到位導致的。由于中國市場經濟起步晚,體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市場機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致使轉型期社會問題凸顯、矛盾突出。以權尋租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成熟衍生出來的怪胎。改革實踐也證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決策,效率優先對于打破舊的分配體制,激發社會活力,解放發展生產力發揮了巨大作用。1978年以來,在“先富”政策帶動下,社會財富出現了水漲船高的喜人局面,2011年人均GDP將近5 500美元,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1 500萬,這充分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高舉“效率優先”大旗的同時還牢記社會公平的價值取向。可見,行政和權力參與市場化分配而產生的不公平是中國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諸多矛盾和問題的罪魁禍首。在市場化過程中,由于配置行政性資源特別是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缺位使得權力尋租現象突出,這是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客觀地說,改革本身在權力市場化背景下已經被嚴重扭曲。在一些本應該由行政和權力發揮作用的領域卻出現了借市場化之名來牟利的“偽改革”,如教育、醫療等領域,而本應該需要權力全身而退、讓市場主導的領域卻出現改革停滯的現象,市場化改革困難重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簡單地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不僅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而且就業、住房、養老、醫療、上學等問題基本上也得到解決;二是民主問題的解決。它就是讓人民有話敢講,有合理的渠道表達意見。當前從體制上分析,制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以權尋租(權力市場化)在行政性資源配置中仍然十分嚴重。古今中外任何社會都存在資源的行政性配置問題,然而,權力運行在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特點。發達的市場經濟對權力介入都采取嚴格的限制措施并且對權力運作實施高效監督,這既是為市場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提高市場的效益,也是防止產生權力尋租型腐敗的需要。中國雖然在體制轉軌過程中將資源的行政性配置大幅降低,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近年來,不僅國有部門存在這種行政性配置,而且非國有部門也開始出現這種現象,權力市場化在社會資源的行政性配置條件下得以滋生并蔓延開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產品雙軌制被權力用來牟取暴利,到90年代趁著中國確立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之機,權力借機尋租,一個權力以市場為載體大肆市場化的軌跡清晰可見。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在許多領域權力市場化勢頭仍然十分猖獗,如資金信貸、土地轉讓和股權融資等領域。本質上看,權力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參與市場化就是對社會財富的掠奪和瓜分。少數暴富者通過權力尋租為自己不斷聚斂財富的同時卻將他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創造的財富收益據為己有,這使社會可支配資源大大減少,極大降低了政府和社會調節貧富差距的能力,使得社會轉型時期的經濟利益失衡愈加嚴重。
其二,要素市場發展十分緩慢。讓市場機制主導資源配置是成熟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中國市場化改革取向明確以來基本確立了多元市場主體和產品市場化,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要素市場這個決定市場經濟是否成熟的關鍵元素的發展十分緩慢,這是導致經濟運行中產生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根源,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以土地市場為例,從1992年開始,土地的一級市場(以政府壟斷土地出讓為主要特征)開始逐步形成,與此同時,土地二級市場(以土地使用權出租轉讓抵押等交易形式為特征)也逐步確立,而問題就出在一級市場,特別是在一級市場的轉讓程序和功能定位上矛盾比較突出。土地使用的目的決定了政府權力對土地市場的介入范圍,公用事業用地一般可允許政府壟斷對土地的征用,但商業用地必須按照市場原則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進行買賣。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情況卻不是這樣,政府扮演著市場交易的主體,壟斷了土地交易的權力,土地使用權的擁有者卻幾乎被完全排除在交易之外。近年來屢屢發生的因為強拆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非常典型地說明了因為土地市場化與政府壟斷征用的矛盾所產生的根本原因。這些問題也說明了,在土地市場上政府對自己的功能不能進行正確的定位并且在權力運作程序上還存在諸多的弊端和不足。
首先,科學發展是第一要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之路。科學發展關乎人類的前途命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觀點。從根本上講,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并決定著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1]19這就是說,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穩定和諧局面的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完善,與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斗爭,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的獨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逐步躋身世界現代化國家行列……然而,由于過去30多年中國走的是一條粗放式的發展道路,再加上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造成當前出現了經濟繁榮但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枯竭的尷尬局面,所以,我們在堅持發展核心內涵的同時,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因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1]20。胡錦濤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1]20。可以說,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是當前解決發展之困的必然選擇,那么這種價值目標和理念是什么呢?胡錦濤提出了實現“包容性增長”的理念,也就是在經濟發展上要“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2]。只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社會就能保持和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可能實現,而這一切歸根結底還需要科學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不斷取得進步而漸行漸近的過程。只有生產力不斷發展,物質財富持續積累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實現全面建成社會的目標還需要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而所有這些新要求都是建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的基礎之上,是以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支撐的。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能夠利用相對強大的經濟實力來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消除少數強勢社會群體剝奪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狀況,至少可以弱化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然而,中國的經濟實力離高度發達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也就是說,“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這一點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1978年以來,雖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如果從人均GDP來看,情況不容樂觀,當特定社會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如果社會資源被某些社會群體過多占有,那么就意味著其他的社會群體必然減少占有,這也必然會引起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甚至沖突。所以,只有依托科學發展才是解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根本之道。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人們更加關注一些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如司法公正、社會治安、信息對成、義務教育、環境保護、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等,但是如果發展緩慢,社會資源稀缺,即使政府能夠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來提供這些公共產品,也難以滿足民眾的期許。因此,真正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只有靠發展,科學發展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當前,我們正努力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就意味著在這一過程中,只有以發展為支點解決在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以科學發展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開辟道路。只有實現了科學發展,一切矛盾和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最終判據和標準就是科學發展,而能否實現科學發展最終取決我們能否與時俱進地深化改革。
其次,唯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抉擇,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1978年以來,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中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以改革的辦法來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經過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們已經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源的配置上市場機制已經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不成熟,體制性障礙依然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羈絆。當前在各個領域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就是深層次體制問題導致的,特別是行政管理體制。因為在30多年的改革中,我們只是在技術層面上學習了現代市場經濟的“形”,而沒有真正領悟其“神”,對市場經濟的本質我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市場改革不僅需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還需要社會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跟進,在實踐中,很多領域的改革雷聲大雨點小,或者只說不做,導致市場改革嚴重滯后,這是當前社會出現不和諧的深層次根源。所以,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來面對這些問題,及時有效地化解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必須以問題為導向繼續深化改革,消除阻礙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瓶頸,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正是基于此點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雖然勾畫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但仍然用了比較多的筆墨闡述了如何深化改革的問題,報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18。
最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解決當前中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靈丹妙藥”。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些拉美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 000美元后,經濟社會將進入一個發展的關鍵期(或者說危險期),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之中,其主要特征是:經濟增長回落甚至停滯,貧富分化加劇,過度城市化,民主亂象,腐敗盛行、社會動蕩,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失業率飆升,誠信缺失、道德滑坡,金融體系脆弱等。在2010年中國就已經實現人均GDP3 000美元目標,但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顯現,上述“拉美陷阱”的一些現象在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某些苗頭,如何在這個發展機遇和矛盾凸顯相互交織的階段避免陷入“拉美陷阱”?這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重大的實踐問題。當前,只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既解決好矛盾,又抓住發展機遇,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促進社會平穩轉型。因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1]8,并且科學發展觀既是中國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中國長期發展經驗的積累,是我們黨第四代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從歷史上看,我們黨總是在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中不斷成長進步的,有的矛盾和問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有的則是經濟發展中新出現的;有的矛盾和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有的則是涉及利益關系調整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一是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支撐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數量增長型、粗放型和外延型的增長,它以資源消耗大、科技貢獻率低、高投入低產出等為主要特征,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在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漸趨枯竭的今天已經是窮途末路。如果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長期得不到改變,必然會遲滯中華民族復興的步伐,甚至消耗掉我們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對此,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性抉擇”[1]20。二是發展失衡問題嚴重,這是關系中國能否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大問題。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失衡、城鄉發展失衡、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如果這一狀況長期持續下去必然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布局。三是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如就業問題、教育問題、住房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上述在經濟社會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從某種程度來看,中國當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攀崖階段。因此,需要正確引導全體人民客觀理性地審視“改革問題”。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改革文化和改革意識是我們深化改革的精神動力,但同時也可能成為繼續前進的精神枷鎖。改革的實踐已經進入深層領域,改革的意識也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改革氛圍中。胡錦濤早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說到,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大法寶。我們也可以說,解放思想也是政治體制改革成功的一大法寶。要繼續解放思想,創新改革意識,弘揚改革文化,為深化改革創造必要的價值觀念、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
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中深化對“改革問題”的科學認識。當前,學界對什么是“改革問題”爭論較多,見仁見智,本文認為可以將這一問題從兩個方面進行概括和闡述:
其一,改革配套政策的滯后問題。改革就是新體制培育、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舊體制瓦解和廢止的過程。然而,如果不能為新體制創造一個適宜的配套系統,即使在新體制誕生和舊體制廢止過程中沒有產生突出的矛盾,改革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30多年改革的歷史看,幾乎在所有改革領域都存在這類問題。例如,政企分開問題,這一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老大難問題,說起來簡單,就是企業不再做政府的“寵兒”,擺脫行政系統的束縛進入市場系統,成為市場平等競爭的主體,民眾對這一改革思路和改革舉措廣為認同。但是,由于誠信缺失、改革文化缺位以及法制管理滯后,使得這些深受民眾支持的改革工程最終難以獲得理想效果,甚至備受詬病,給民眾造成了許多負面印象,如假冒、偽劣商品橫行,市場失序,誠信機制缺位等。人們痛心疾首的房價上漲、房地產市場混亂,實質上就是政府監管不力、法制監督不到位以及相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又如,關于分配制度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堅持按勞分配原則來打破過去的“平均主義”的分配體制,同時為了體現效率優先,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從而適當合理地拉開收入差距,這種分配改革目標也得到民眾普遍認可。但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現實中卻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當前,中國的基尼系數遠超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接近0.5,超過人們心理的可承受度,已經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收入差距過大的根源是由于相關配套改革措施沒能及時跟上所致,而不是改革的衍生物,如果法制監管得力,再分配功能完善,機會和規則公平,個人所得稅體系健全,就可以避免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其二,改革在具體操作上存在的缺陷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亙古未有的事業,既不能照搬他國模式,也缺乏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另外它又與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又增加改革的難度和風險,鑒于此,我們只能以問題為導向,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革中完善,這使得在改革具體操作上不可避免地有著一些局限和不足:首先是錯位現象。因為沒有對改革領域進行清晰界定致使一些錯位現象發生。中國經濟社會改革主要在兩大領域展開,一是以市場為基礎以充分競爭為原則的資源配置領域;二是以彌補市場缺陷和校正市場偏差為目的公共產品服務和調節領域。而發生改革錯位現象的主要表現是:壟斷現象依然存在于本該需要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市場領域,例如銀行、通信等領域;市場化卻出現在本該需要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如教育、醫療等領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充分的論證和調研,當把市場機制引入一些公共產品領域或者將他們推向市場時存在著力度過大、脫離實際現象,這也是錯位缺陷的典型表現。其次是決策失誤。因為某些決策考慮不成熟,草率啟動,倉促執行而導致失誤發生。從實際來看,有些決策無可非議,但在執行過程中卻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對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才能最終消除。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古往今來,公平正義始終是人類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基本標準,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準則,因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基本要素,我們黨非常重視公平正義的實現,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1]14。但是,對公平問題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發展是解決所有公平問題的關鍵。鄧小平很早就對這一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3]可見,公平問題是以發展為前提的,通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后帶動更多的人更多的地區發展起來,即“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并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后的地區更好地發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4]但是,基于中國國情,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公平問題也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公平不會由市場經濟自發地帶來,追求效率是市場和企業的主要目的,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在追求“效率優先”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公平正義的實現,在這方面政府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設計來干預和維護被市場忽略的公平問題。十八大報告將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1]14-15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更加注重公平,必須更加關注分配過程的公平和就業機會的公平,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必須加大力度,對分配結果的監管和調控應持續強化。如政府應優化稅收制度和政策設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公民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有效調節,要保證奢侈品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和財產轉讓稅等稅種得到有效監管;對一些刻意偷逃稅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并堅決杜絕應征稅款無故流失的問題,從而使政府有足夠的財力通過財政轉移等方式將社會發展成果惠及社會弱勢群體,以此促進社會公平。要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將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著力解決弱勢群體的教育、醫療和住房等困難,以此更好地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
3.以配套機制建設為推手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經濟社會發展要在根本性建設上狠下工夫,建立一整套配套機制以推動科學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將思想認識上的問題逐步解決,也要在政策制度上真正落實,更要在機制建設上多動心思,機制建設包括社會預警系統、危機處理機制、社會管理機制、社會保障機制以及社會整合與利益矛盾協調機制等一整套社會配套機制。當下,要重點抓好兩大機制建設:
一是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需要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各種利益沖突,有效化解一切危害社會穩定的因素,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使其能夠全面表達民眾的利益訴求、有效平衡各種利益關系、科學調整各種利益矛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首先,建立健全暢通和規范的利益表達機制。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利益主體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利益格局的變化導致各種復雜性的社會矛盾空前增多,民眾的利益訴求日益多樣,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關系日益復雜,所以,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利益表達機制,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這就需要我們黨和政府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建立起一種經常性渠道加強與民眾溝通,使人們的意見、建議和要求能快速、有效、真實地表達出來,將廣大人民群眾不同的利益訴求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從而及時、有效、合理地滿足他們的要求,真正體現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其次,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利益平衡機制。讓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黨和政府“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房”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想方設法解決好日常生活和實際工作中的難題。最后,構建合理高效全面的利益調整機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切實做到“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就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社會利益調整機制,來全面平衡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城鄉之間的利益格局。
二是健全復雜局面下的高效應對機制。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推進以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表現為人口大范圍、大規模流動,利益主體出現多元化、分散化和獨立化,利益訴求出現多樣化、復雜化,促使整個社會走向動態,原有的社會結構被徹底顛覆,原有的秩序狀態不復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深化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總攬全局,深刻把握轉型期的社會特點和運行規律,建立一整套的科學機制,積極洞察,合理疏導,客觀分析,將各種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將各種問題解決于無形之中,對一些公共安全事件和突發的群體事件要做到應對高效、處置合理、標本兼治,使我們黨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在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只有這樣,一個和諧、穩定、有序的社會局面才能形成,富足、安康、幸福的小康社會才有望全面建成。
4.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以正確引導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一個重要社會理想,它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當前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價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康社會也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具體體現,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的又一次完美結合。所以,當前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中就要努力創造適宜的思想文化環境,從而推動改革的深化和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對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高度概括,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31-32,我們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積極培育和踐行這些價值觀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種價值性和真理性相統一的較為系統和穩定的思想與觀念,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律和普遍本質的反映,所以它具有普遍性和統領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促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和進一步深化改革具有目標導向和理論指導的功能。人們共同社會實踐的結果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政府的任務,也是全體國民的共同職責,而一定的價值觀念又支配著人們的實踐。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經確立,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被人們逐步內化為心就會轉化為理想信念并成為人們自覺的人生追求。此時,人們將發自內心地認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的調節功能。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復雜、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經過較長時間艱苦奮斗才能實現。所以,在向目標邁進的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的復雜和人們思想認識的不同,可能會產生某些偏差甚至導致社會系統失衡。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與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對社會系統進行有效調節使其發展勢頭始終處于有序、良好狀態。只要人們普遍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形成一種正面的輿論力量、良好的文化氛圍、適宜的社會環境,從而培育和發展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各種“正能量”,進而在保持社會動態穩定中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從而最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胡錦濤.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N].經濟日報,2010-09-17.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