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彭端淑、李調元比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張問陶道德文章論略
——與彭端淑、李調元比較

2013-04-11 08:58:42鄭家治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年3期

鄭家治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成都 610039)

張問陶道德文章論略
——與彭端淑、李調元比較

鄭家治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成都 610039)

張問陶出身顯宦之家,少有壯志,個性清狂而率真。他雖受釋道觀念影響較大,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如具有強烈經世傾向,宣傳忠孝節義,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報國從軍等。其論詩以抒情為本,重氣,貴獨創,追求百花齊放,偏愛陽剛之美,即“也能嚴重也輕清”。其創作最有成就的是時事詩、懷古詠懷詩、親情愛親詩及紀游寫景詩。比較而言,張問陶與彭端淑、李調元在道德文章方面既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

張問陶;個性;道德;詩歌;彭端淑;李調元;比較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門,又字祖樂,號船山。出身顯宦之家,其高祖張鵬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祖及祖、父最低亦官知府。張問陶出生于山東省館陶縣,六歲隨父宦游湖北各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開化知府,他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受牽連去職,全家生活長期陷入困境。乾隆四十九年在京與涪陵顯宦周興岱之長女結婚。次年八月,始偕周夫人乘船第一次回川省親。乾隆五十三年赴京師參加順天鄉試中舉,同年會試落榜。乾隆五十五年庚戌與洪亮吉同榜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五十八年授翰林院檢討。嘉慶二年(1797)秋回家鄉丁父猶。這期間,他往來于四川、北京,目睹現實,寫出了大量表現時事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嘉慶五年八月分校順天鄉試,翌年奉派教習庶吉士。嘉慶十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嘉慶十四年春充會試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驗封司郎中。嘉慶十五年七月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嘉慶十七年三月以病辭官,留虎丘寓所“樂天天隨鄰屋”,嘉慶十九年三月病卒于蘇州寓所。

1 張問陶的個性與思想

1.1 張問陶的個性

1.1.1 出生仕宦之家,一生壯志未酬

張問陶出生顯宦之家,少有壯志。十五歲作詩《壯志》云:“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不見兩鬢霜英雄死亦足。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氣未騰天,魍魎抱之哭。人生不得志,天地皆拳曲。慷慨對中原,流年何太促!落拓大布衣,許身非碌碌。四十四萬言,隱軫匡時略。為天子大臣,上書繼臣朔。”[1]P1詩中希望早日成功,又早日身退;認為自己如璞玉少年得志理所當然;且以祖逖自命,“慷慨以中原為己任”[2]P155,又以東方朔自詡,有“四十四萬言,隱軫匡時略”,即便為布衣也是“許身非碌碌”之“落拓大布衣”。此后盡管家道中衰,生活困窘,但他壯志不稍衰,云:“布衣不合饑寒死,一寸雄心敵萬夫。”“家無擔石如劉毅,人許功名似馬周。”[1]P13又云:“蠖屈龍伸指顧間,英雄不下窮途淚。”[1]P15可謂少年狂生的少年壯志。中進士時僅僅二十六周歲,屬于少年得志,復興前輩聲望功名,光前裕后之志必然很強,所以他先后多次感嘆,如云:“疲驢破帽長安道,誰識烏衣舊子孫?”[1]P23“五世承馀澤,瞻依倍凜然。家風貧尚守,相業史重編。已盛難為繼,無能只自憐。”[1]P178“清名兩世留江國,遺跡千秋比宋賢。青史褒題原不忝,烏衣基業恐難得。”[1]P59遺憾的是家道急劇中落,甚至落入貧困的窘境,步入仕途之后又長期沉淪下僚,十二年翰林院檢討所以他先后也有感嘆,如少年時說:“宦情如食蔗慧業欲通禪。”[1]P45“百年上策還鄉好,萬里功名行路難。”[1]P57總其一生,少年時壯志沖天,所寫詩歌多豪壯有余而深沉不足,其后亦壯志難消。

1.1.2 個性清狂而又真率

張問陶耽于詩酒及書畫,個性真率狂豪,有狂士氣質,常常以“清狂”自稱,且因此受到懷疑與攻訐。他表白其真云:“性僻謀生拙,心粗處世真。”[1]P266“潦草投詩氣不馴,疏狂容我性情真。”[1]P254因此他寫詩也求真,云:“稍喜無妄語,留為記事珠。”[1]P307“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1]P323“一代真詩筆,空言定掃除。”[1]P363表白其狂云:“天涯夢繞卷施閣,尚憶狂談坐夜分。”[1]P155“愛我猖狂呼李白,看君光氣奪齊桓。”[1]P537“客貧偏笑傲,年少許清狂。”[1]P646甚至飲酒也狂得出格,云:“聲徹重門勢欲攻,驚疑惱殺應門童。主人不襪投床下,惡客無言指甕中。千歲已如春夢短,五更休放酒杯空。即看一世真游戲,醉醒皆狂兩次公。”[1]P616“半生傲骨禁秋氣,萬事輕心悔少年。”[1]P248“瘦骨窮能煉,狂名悔漸收。”[1]P294因為真而狂,便敢于危言,甚至讕言,如云:“心空妄見憑真氣,詩敢危言托圣朝。”[1]P248“身如大夢拚沉醉,胸有危言敢放歌。”[1]P406“平生醉后多讕言,明日常疑有酒失。”[1]P263且因此遭受忌恨與疑謗:“狷躁忤流俗,疑謗起輕薄。”[1]P112“名隨謗得仍遭忌,詩逐愁空漸入禪。”[1]P143他的詩歌成就得益于他的狂氣,仕途受挫則也受狂氣的影響。

1.2 張問陶的思想

家世的輝煌與自身的坎坷,宏大的壯志與難堪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加上乾隆后期的不堪的社會現實,因此他的思想非常復雜。雖然他一生都以儒家思想為根本,但越到后對釋道兩家思想浸淫越深。他多閱讀釋道經典,對釋道思想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隨意排斥,認為各個教派應該共存并進,如說:“紛紛文字爭三教,禪障儒酸總夢中。”[1]P389“陳陳三教書,幾人不誤讀。”[1]P454《偶理案上書帙各題一詩排悶》中所列常讀的“案上書帙”即有儒家經典《詩經》、《周易》與《論語》,道教經典《道德經》、《陰符經》、《黃庭經》及《抱樸子》,釋教的《四十二章經》、《遺教經》,兵家的《司馬法》、《孫子》、《吳子》及《遁甲書》,史書《史記》、《漢書》,還有《內經》、《銅人針灸圖式》等醫書,足見他讀書之雜與思想之雜。他題《道德經》說:“無儒無釋況神仙,妙論憑空寫自然。”題佛經說:“罵佛癲狂佞佛癡,妙心難望俗人知。”[1]P422

1.2.1 張問陶的佛道思想

他23歲時說:“僧移花影皆寒瘦,秋入蟬聲更寂寥。”“生公看慣升沉事,粥鼓經魚自暮朝。”[1]P36對禪理、禪境的領會已經頗為深刻了。他一家似乎都信佛:“齋居空萬象,僮婢覺官身。門有求書客,家無謗佛人。”[1]P501《人日偶作》:“便擬從今研《易》象,中年學道已嫌遲。”[1]P51仕途坎坷,嘗盡艱難,且勞累多病,因而悔悟學道之遲。又云:“實像本非真,盛衰彈指悟。”[1]P52論述色空本旨,延及對盛衰的領悟,頗為獨到。不過他對道家的學說還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認識的,所謂“干戈貽實禍,《道德》寄空言。”[1]P54此后他與僧道交往更多,領會更深,自詩歌中的表現也更多。如說:“偶向巴童談邑事,時尋鄰衲問禪機。軟紅隔處渾如隱,何必煙波買釣磯?”[1]P97既關心家鄉俗事,也探問禪機,不過他并不準備成為僧道或者歸隱。

對于佛教,他說:“寶蓮精舍一枝燈,照我回光得未曾。經卷堆成無佛殿,旃檀薰透在家僧。最難身脫千重障,及早心從七處征。參遍貝多真實語,肯依權說問三乘。”[1]P501于道教,他說:“妙道難從字句求,始知持誦是盲修。”[1]P497他傾心的是詩歌創作所以逃避儒俠禪玄:“平生意氣盡粗豪,儒俠禪玄盡可逃。孤憤常思焚筆硯,窮愁不解重錢刀……二十年來深自惜,降心低首學風騷。”[1]P100或者既談論釋道,又重視詩歌,如說:“說鬼談禪坐夜分,破窗秋雨細論文。”[1]P108《繡佛齋偶然排悶》其二:“百年何策救饑寒,古寺昏燈夜倚欄。田舍荒蕪悲故國,冠裳古陋笑閑官。未能免俗心情雜,無以為家去住難。不信貝多真實語,浮生那得夢中看。”[1]P117他自命其書齋為繡佛齋,自覺歸隱做官兩難,但卻認為佛理不盡可信,世俗人生更為真實。《懷人書屋遣懷》其七:“不讀華嚴氣亦平,酒兵詩律破愁城……古今大局多重復,只有當前屬我身。”[1]P128重視身心修養與世俗人生。《贈滄湄》:“論交無喜亦無嗔,落落相看現在身人欲轟時仙佛好,世緣空處性情真。竟逃方外翻多事,能入玄中自有鄰。君且翻經吾且醉,大家游戲住風塵。”[1]P144耽于詩酒,要“游戲住風塵”。又云:“涅槃已入又如何,常苦空門議論多。萬事總憑天位置不為仙佛不為魔。”[1]P261“逃禪入道翻多事,合買扁舟泛五湖。”[1]P344歸隱可以,但認為逃禪入道為多事且斷然宣稱“不為仙佛不為魔”。且認為道家清談誤時:“不肯談莊老,清言恐誤時。”[1]P452但其后他有《觀物》、《觀我》各四首,論述佛道觀念,還說:“參天樹大書堂小,一卷《楞嚴》坐清曉。九衢冠蓋正云屯莫惜流年此中老。”[1]P472“一卷道書三尺幾,宛然身坐萬山中。”[1]P482儼然道士作派。但幾乎同時,他卻說:“畢竟儒門衣缽好,不栽荊棘誤兒孫。”[1]P475且十分重視時務與軍事,如云:“早聽時務夜談兵。”[1]P479“播弄天機道已偏,幾人妄想為延年。虛空一氣清無界,何處形神不自然。”[1]P496詩歌認為播弄天機偏離了道,而希求延年長生更是虛妄,只有人的形神才是實在的,自然的。《禪悅》之二:“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1]P497認為內心清靜充實是關鍵,所謂“心光如滿月”,因此無需出家坐禪,遠離世俗。因為熟悉釋道經典,對釋道思想浸淫頗深,所以他常以釋道來論詩,其論詩名作《論文八首》、《論詩十二首》用了不少釋道語言,而且還有一些專以釋道思想來論述創作的詩歌,如《黃小松易作<詩龕圖>寄法梧門祭酒為題一律》、《<悟詩圖>贈邵五》等。

可以看出,張問陶于釋道浸染頗深,詩歌中談禪論道之處很多,但多用來排遣心靈的郁悶,或者作抒情言志說理的陪襯,沒有將其作根本價值觀與方法論,如《春日遣懷》所謂:“涅槃已入又如何,常苦空門議論多。萬事總憑天位置,不為仙佛不為魔。”[1]P261

1.2.2 張問陶的儒家思想

張問陶更重視儒家,他明確宣示:“畢竟儒門衣缽好,不栽荊棘誤兒孫。”[1]P475“開天世界法,那可無周孔。”[1]P463他以真率清狂自命,卻又贊揚儒風、儒雅,如云:“世亂少全才,君兼將相功。英雄無霸氣,博雅見儒風。”[1]P225“西京人物多儒雅,經世終須讓賈生。”“未許干時許相時,風流儒雅信吾師。”[1]P382他非常重視儒術,如云:“我豈輕儒術?君猶愛道書。”[1]P332他以儒生自許,如說:“儒生不忘世,天下視諸掌。”[1]P443《題常蘭陔侍御文為人四箴》所論立品、敦行、安分、安貧均是儒家修養的根本。他還認為儒生應該有英雄膽氣,應該能文又能武,如說:“儒生筆墨英雄膽,戈馬叢中百煉來。”[1]P254他還認為儒家經典不能妄解,如云:“儒書必莊誦,人道寧全淪?”[1]P495更不能作腐儒、拘儒,也反對宋儒的繁瑣解經,如說:“遺經范眾儒,文字日臃腫”[1]P463,“琴鶴必焚煮,拘儒真桎梏。”[1]P454

總之,他以修齊治平為宗旨,以釋道思想與儒家正心修身思想融合,以此為基礎進行外修,在修身齊家的基礎上治國平天下,說:“萬象如流水,尋源遂有源。修心參內學,經世恥空言。”[1]P444修身修心要參佛道的內學,但經世則不能空言,要依靠儒家仁政理念與施政方法。他說:“三教微言出系辭談經最古是庖犧。要從無極傳心畫,肯為加年感數奇。周孔真源惟易簡,老莊流弊漸支離。前知自有先天學,卜筮全拋更不疑。”[1]P562認為儒釋道三教的源泉是《周易》,先天八卦是基礎,是“前知”,周公孔子等后世儒家思想崇尚易簡,而老莊便流于支離破碎,玄虛過度,卜筮之類更應該徹底拋棄。下面擬簡論之。

其一,張問陶的經世思想。張問陶的經世思想很濃,而且一生不渝。他十五歲時便立志經世,即《壯志》所云“四十四萬言,隱軫匡時略。”[1]P11其后云“布衣不合饑寒死,一寸雄心敵萬夫。”[1]P13此雄心就是心雄萬夫的經世報國之心。又云:“辭章終小道何足了吾輩?”認為能了一生的是經世憂時大業,即“下撫林總民,上酬圣明世。”[1]P36

此后他時時表現并宣示經世思想,如云:“胸中熱血紅,欲吐全無著……進以保身術,益以匡時略。”[1]P112他熱血滿腔,卻報國無門,但在“進以保身術”的同時仍要與注重與提升匡時略。他說:“科名通顯宜經世,詩酒流連莫負官。”[1]P144勉勵好友在其位而謀其政,如杜甫所說“早據要路思捐軀”[3]P995。又說:“九秋賃屋到三春,不為真如為直臣。”[1]P149表明即便非常貧困,也不作佛道信徒,而要作憂國憂民的忠直之臣。又說:“懷抱經時結,詩情寄草堂。”[1]P17希望如杜甫一樣憂時經世,始終不渝。又說:“慷慨論交不厭深,恨無好語作官箴。入關詩要英雄氣,經世人須父母心。”[1]P264韓介堂到秦地為區區一縣令詩人也勉勵他“詩要英雄氣”,人自然也要有英雄氣,更要以父母一樣的仁慈之心愛民經世。又說“逢時莫羨凌云賦,經世終須有印官。”[1]P267認為即便是凌云之賦不值得羨慕,經世必須有權,換言之有權則必須經世。“胸中有天地,觸物皆經綸……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1]P323認為只要胸懷寬廣則時時事事都可籌劃治理國家大事,即經綸,在詩歌中真實地表現時事,關心國計民生。此后有關之詩很多。如說:“揚馬枚鄒總盛名,鴻文無用即虛聲……經世終須讓賈生。”[1]P382“細籌家國心猶壯,澹對妻孥影自孤。”[1]P392“舉國談經濟,艱難有用才。宦情誰竟淡?民命絕堪哀。”[1]P398“責望深源人自錯,時名原不系蒼生。”[1]P402“年富正堪為世用,官卑也要念家聲。”[1]P413“馭家如朽索,濟世如洪濤。此身空萬有既遇安能逃。”“儒生不忘世,天下視諸掌。”[1]P443“修心參內學,經世恥空言。”[1]P444“故國猶戎馬,經時望捷音。”[1]P451“治亂本相因,陳陳太倉粟。虛堂堆萬卷,只作一書讀。蒼茫經世心,別有光明燭。”[1]P463“從今收技藝,放膽樹功名。學闡真經濟,交留古性情。”[1]P467“實政自然先禮樂,嚴疆真要試英雄。”[1]P472“民安更望修苗政,官好尤宜惜俸錢。”[1]P484“鄴侯匡濟武侯忠,未必天人際遇窮。”[1]P530“著書始終為窮愁,匡濟原難與命謀。”[1]P700“好官經濟只農桑。”[1]P487

其二,張問陶的儒家倫理思想。張問陶立志經世,倫理上則推崇儒家仁義思想,奉行忠孝忠義思想。他彰顯的儒家仁義思想,如說:“神龍褒祭語,死獄窘仁心。兒立承忠孝,封崇艷古今。”[1]P608祭祀之語要多褒獎之詞,相對,判案太嚴,無辜者冤死獄中,會讓仁愛之心窘迫難受,即所謂“經世人須父母心”[1]P264,也即他所謂“善德”,就是儒家以仁為中心的道德。美德常與善政相連,他說:“窮通命定惟求是,家國恩長莫近名。但使鄉閭熏善德,何須談笑博公卿。”[1]P522認為窮通已經命定,因此只能求是,作該作之事,相應,身為國家的臣民,因為“家國恩長”,所以不能追求名聲名譽。此“求是”與“近名”對舉,即不能為名,更不能為利,而應當作該作之事,也即仁愛親民之事,不應該博取名譽,以及地位利益。他說:“仲尼說遺愛,已作古人看。”[1]P225《左傳》:“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杜預注:“子產見愛,有古人之遺風。”[4]也指遺留于后世的仁愛,如《漢書》說:“淑入君子,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余思。”[5]子產有仁愛遺留于后世,但此“遺愛”即便有孔子贊揚宣傳,但后世已經不時髦,被當作“古人看”。張氏感嘆“遺愛”已經過時,不被今人重視,其提倡仁愛希望有“遺愛”之意是明顯的

他主要提倡忠孝,有關的詩句很多。如:“忠孝如君百事窮,人生身世都堪廢。”[1]P106“識得人間忠孝字,頭銜才稱好蓬瀛。”[1]P115“浣花孤抱向誰開,玉局吟魂好再來。從古詩人識忠孝,公卿何事不憐才?”[1]P241“伉直常懷仲夫子,縱未知生焉知死。……途窮反遭丈人笑,忍貪雞黍忘忠孝……斷頭不使纓冠絕,七十二賢無此血。世儒曲背夸中行,夢爭胙肉推顏曾。”[1]P244“金剛不能壞,忠孝不可忘。”[1]P264“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長意氣孤。”[1]P365“忠孝有情知己在,升沉無定幾人歸。”[1]P467“春秋天道滅,忠孝性情孤。”[1]P626“文章飛動談忠孝,風景流連寫性情。”[1]P633他也重視忠義,如:“我知神物關忠義,不必尋常藏舍利。”[1]P264“先輩時文猶載道,衰朝急務盡談兵。譙樓碧血傳忠義,場屋青燈寫性情。”[1]P408“徐賈生,汪程嬰,丈夫忠義妻大節,死生異路同崢嶸。”“周孔書,能薦福,臨民如聽孤兒哭。”[1]P434“高談忠義傲神仙,火色飛騰六十年。作佛恐居靈運后,著鞭曾讓祖生先。”[1]P537“誰擁危城欲帝秦?一時忠義竟沉淪。平原枉有三千客,不及田橫五百人。”[1]P587還單論忠如:“太古可曾談道德,大愚也解重君親。”[1]P124“鄉僻難增賦,民老易教忠。寄言清白吏,努力保淳風。[1]P162他重節,如:“我無文人文,能傳節母節。使筆如心心有血,作詩猶足傳風烈。……五夜靈光通覆載此心劃斷人禽界。程嬰存趙孤,諸葛輔后主,君臣朋友間,此風抑何古。”[1]P277且有《秦節婦江氏詩》。還彰揚義勇,如:“一戰何人揚義勇,亂山勞我祭孤虛。”[1]P672他還彰顯孝慈,如:“史筆吾能為特書,一家慈孝圖中定。”[1]P240

其三,張問陶的仁政理念。少年時云:“下撫林總民,上酬圣明世。”[1]P36以愛民忠君為己任。其仁政理念一是安民與撫民,所謂仁民愛物。如說:“詩人豈屑為能吏?佛法無妨現宰官。珍重書生初帶印,臨民須作子孫看。”[1]P115認為不能為擾民害民的所謂能吏,但無妨為將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孫的現任縣令,也即他所謂“經世人須父母心”。又說:“愿君殷勤撫字無摧科,常為東南百姓培天和。”[1]P120勉勵對方勤于安撫,不要摧科,為百姓“培天和”,此所謂天和,當包括天人之和,也包括人和,因為人不和則天亦不和。具體而言,便是他所謂“鄉僻難增賦,民老易教忠。寄言清白吏,努力保淳風。”[1]P162不能隨便增加賦稅,而要行教化,使百姓保持淳樸的風氣,官吏則當清白為人與清白行政。也即:“入關詩要英雄氣,經世人須父母心。錢躍囊中防痛哭,書題判尾費沉吟。”[1]P264又說:“馭民能簡要,領郡自清安。琴鶴虛名小,風塵實政難。”[1]P293“通才為政自清安。”[1]P31強調行實政,不搞花架子,不擾民,簡要行政,實現社會的清安。他也提倡寬猛兼備,說:“愿公酌寬猛開懷感以德。馀力為詩歌,導之以文墨。”[1]P290“兢兢寬猛濟,風俗半澆淳。”“瘡痍先撫字,何必問豺狼?“算勝寧違眾?民勞教易忠。志高天不限,能事即英雄。”“君今行實政,愧我只言空。”[1]P398既寬猛兼備又以寬撫為先,要行實政,真正辦好事,見實效,所謂“能事即英雄”。又說:“民逢能吏真無福,官愛虛名更可疑。但使人心存直道,何須我輩合時宜。請君細讀《循良傳》,經世才華不在奇。”[1]P313鄙視生事擾民的所謂能吏,與愛虛名博取時譽的官員,以及阿諛上司時風的風派,而倡“存直道”,古今真正的循良之吏都如此,因此“經世才華不在奇”。

安民撫民則要富民。他說:“佛空未易忘衣食,兵在無從計死生。”[1]P409既然“佛空未易忘衣食”,則治國行政更當以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保證百姓豐衣足食為要務,也要平定戰亂,否則百姓流離,憂死傷生不暇,自然無從發展生產。作為農業社會,富民的第一要務當然是發展農業,重視農桑,所以他說:“好官經濟只農桑。”[1]P487發展農業便得興修水利,所以他說:“懷襄未礙存《堯典》,溝洫難忘拜禹功。畢竟農桑關國計,詔書重疊問哀鴻。”[1]P449說應當重視水利,所謂“拜禹功”,與農桑所謂“畢竟農桑關國計”,還得救濟災民,所謂“詔書重疊問哀鴻”。晚年的《河間道中》說:“溝洫何時廢,民因旱澇窮。頻年傷積雨,逐處見哀鴻。浩瀚平沙白,荒寒古廟紅。憑誰興水利,能事想英雄。”[1]P516描寫澇災水災的悲慘景象,暗寓治水與興修水利對于安民富民的重要性。又說:“全焚諫草知臣直,預撿農書想政通。絲竹中年摹謝傅,魚鹽霸業振齊風。”[1]P455詩歌勉勵好友一要作忠直之臣,二要重視發展生產而富民,既重視農業,也重視發展魚鹽等其他經濟。

張問陶的仁政理念除了安民撫民富民之外,還包括實行仁術。所謂“仁術”是與苛嚴刑律相對的寬仁之術。他說:“替人刪盡申韓術,只把仁心奪狀頭。”[1]P115以仁心與申韓等法家的嚴刑峻法相對,意在治國行政與審案執法時都要本于仁心而行仁術,且“刪盡申韓術”,不行申韓術。又說:“法重方知獄吏尊,殺人何苦似雞豚。”[1]P178譴責嚴刑峻法與胡亂殺人。又說:“平心相對總堪憐,肯把名同酷吏傳?嘆息蒲鞭終是辱,無情何苦到階前。”[1]P484譴責酷吏與肉刑侮辱,所謂“蒲鞭終是辱”,因此不能濫用。《四月二十九日南城得代留別官吏》之一說:“愛克威原少,無情尚有辭。略能分案例,不敢用鞭笞。吏靜文誰舞,民來教已遲。一年塵牘在,功過存心知。”認為古今官吏審案一味用威用刑,冷酷無情,所謂“愛克威原少”,而應該少用侮辱與肉刑,且杜絕吏員訟棍舞文弄墨,招重視教化以招徠民眾。又說:“訟獄因時減,寬柔教不偏。胥吏知奉法,仆御愧言錢。”[1]P491要重視教化,實行寬柔政策,使“訟獄因時減”,更要讓胥吏也能秉公執法,奉法守法,連官員的仆御也“愧言錢”,即不收受賄賂,弄權作威,草菅人命。對待少數民族亦如此,他說:“天王生殺總無私,柔遠心如上帝慈。重驛倘聞寬大詔,投戈歸命未應遲。”[1]P176詩歌認為作為天子的皇帝應該生殺無私,更應該“柔遠心如上帝慈”,對少數民族奉行柔遠政策多寬大,而不應該濫行征伐與殺戮,讓對方投戈歸順。又說:“民安更望修苗政,官好尤宜惜俸錢。”[1]P48貴州銅仁為苗民聚居之處,因此他勸好友到此為官應該“修苗政”,即實施寬仁撫民政策,使苗民安定和睦,同時也應該“惜俸錢”,即珍惜國家給的俸祿及權力,以安民治國。又說:“與民更化如時雨,有士能文即古風。實政自然先禮樂,嚴疆真要試英雄。金蓮我敢夸榮遇,一卷《華嚴》在手中。”[1]P472詩歌勉勵對方當如及時雨一樣關心邊地民眾,與民更化,既要守護邊地,鎮撫邊疆,更要施行仁政,講究實效以禮樂為先,以慈悲為念。

應該說張問陶是這樣想的,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半生為官,十二年翰林院編修,其后作郎官,真正臨民行政,能實踐自己的仁心仁政的機會很少。但只要有機會,他便認真實踐,如短時間巡視南城,《巡視南城履任口占》說:“自笑書生寒乞相也來小試執金吾。”有《南城判事吟示吏民》《四月二十九日南城得代留別官吏》以表現當時的見聞感受,足見他有較強的行政能力。晚年任萊州知府,他更是以仁德為本,勤于政事,救助災民與流亡,實施其仁政理念,一旦不能實施,他便不惜為理想而主動辭官,甚至不惜后半生貧困飄零。其《寄萊人》云“經年領郡總思鄉,身混魚龍墜渺茫。手送雙丸出東海,夢隨千佛到西方。飄搖退鷁情雖隱,散漫哀鴻事可傷。遼左流民安堵未?歸人猶自滯金閶。”[1]P549《平度昌邑道中感事》:“天意蒼茫地苦貧,救荒無策愧流民。辭官也作飄零客,懺爾流亡一郡人。”[1]P699都表現了他同情民眾救撫貧民、流民的仁愛之心。另外,除了經世安民,他還有很濃的從軍報國思想,此不多論。

2 張問陶的文學成就

與彭端淑、李調元相比較而言,張問陶以詩歌與書畫著稱,其他文體則傳世很少。其詩歌題材廣泛,內蘊深厚,思想深刻,情感充沛,且各體皆有佳作名篇,可稱元明清三代巴蜀第一詩人,也是清代具有全國影響的大詩人,同時也是著名的詩論家。

2.1 張問陶的詩學觀點

張問陶的詩學受袁枚的一些影響,主張詩歌的本質是抒情。這種觀點集中在他十八歲時的《蟋蟀吟秋燕飛二首序言》[1]P16,主旨在闡明寫作《蟋蟀吟《秋燕飛》二詩的創作意圖與追求,但卻也闡明了情感蘊含、外物觸發與比興、吟詠的關系。首先,他認為人的感情“哀樂殊致”,平時“抑郁于中而無端以自見”,屬于自然感情。其次,他認為人的情感需要外物的觸發,情感“一旦觸于所遇”,便自然地通過比興等手法“形諸吟詠”,因此他得出了“詩發乎情”的結論,實際上就是肯定抒情是詩歌的本質特征。第三,認為被觸發的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悲傷之情,一旦觸發就無法遏止,無法寬釋,所謂“雖欲尋至樂于《南華》,譜無愁于北府,豈可得哉”。作者認為抒情詩不是“窮而后工”的結果,而是外物觸發內蘊之情又再加以表現的必然結晶。因為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所以他反復強調詩人應該是有情人。他說:“下筆先嫌趣不真,詩人原是有情人。”[1]P543“箋注爭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詩。”[1]P230“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1]P261這種觀點與袁枚近似,不過他所謂的情與性情不僅僅指男女之情及個人悲怨之情,而且還包含著忠孝忠義,及憂國憂民之情。他說:“文章飛動談忠孝,風景流連寫性情。”[1]P633“先輩時文猶載道,衰朝急務盡談兵。譙樓碧血傳忠義,場屋青燈寫性情。”[1]P408“長公實忠孝,筆墨乃游戲。”[1]P189“忠孝真誠寧放逐,文章嬉笑亦經綸。”[1]P537認為蘇軾寧愿放逐也不改變其忠孝真誠的本性,所以他的文章雖然嬉笑怒罵也具有經綸之效。

在強調真性情的同時,他進而還標舉“氣”。他所謂氣一指真氣,所謂“有情那可無真氣?”[1]P183認為真氣與真情相輔相成,真情是詩的血肉,真氣則是詩的筋骨。此“真氣”即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是詩人內在的剛毅正大的氣質與人格力量。從詩的角度而言,則是具有一種勁健的風骨、壯美的氣勢。二是奇氣,所謂“死有替人應屬我,詩多奇氣為逢君。”[1]P155“奇氣”是指詩人非凡、狂放的氣質,也是一種浪漫精神。這與張問陶的個性特征相關。張問陶論詩重氣,當受到摯友洪亮吉的影響,洪氏《北江詩話》即將“氣”與性、情等相提并論,作為“詩文之可傳”的重要因素之一,意在針砭某些性靈詩輕佻滑易、缺乏氣骨之弊,也是對袁枚性靈說之補救。

張問陶由此而重視詩歌當求真與求獨創。如說:“點筆何須畫鬼神,破空奇語在能真”。“土飯塵羹忽斬新,猶人字字不猶人。要從原始傳丹訣,萬化無非一味真。”“規唐模宋苦支持,也似殘花放幾枝。鄭婢蕭奴門戶好,出人頭地恐無時。”[1]P543“自磨碎墨寫天真,知為蒼生為鬼神。”[1]P241此處的“天真”既是“寫”的對象,即天然真實的物象與自然真實真誠的感情,又是“寫”所要達到的藝術境界,即天真之美,合起來便是既表現天真的物象與情感,又追求天真之美。他說:“胸中有天地,觸物皆經綸。以此事章句譬諸龍一鱗。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1]P323詩歌認為表現豪情壯志是創作詩文的宗旨,進而以關心時務與下筆天真對舉,前后相連,即既要關心時務又要下筆天真,其意思與“每從游戲得天真”不同偏重于自然真實地表現時務的意思,因此所謂天真之美則既包括優美空靈,也包括關心時事時的深廣思慮與無端歌哭,以及這時所流露的縱橫激揚豪放大氣。

張問陶主張詩寫性情,表現性情之真與“天真”。他所謂性情不僅僅指男女之情及個人悲怨之情,而且還包含著忠孝忠義及憂國憂民之情,即不僅有柔情,還有悲情與豪情,因此他的審美追求也豐富多彩,如空靈、新奇、自然、秀逸、平易、纏綿、詭奇等,推舉與論述嚴羽的興趣妙悟之美與王士禎的秀語神韻之美,還非常贊揚推舉狂豪大氣等類陽剛之美,這說明他的詩歌美學的基本主張是百花齊放,不拘一格,陰柔與陽剛并舉,而且非常重視陽剛之美,與袁枚以空靈輕巧為美有很大的區別。詩歌是詩人個性人格的外化。張問陶為人有骨氣、豪氣個性張揚,為官有正氣,詩歌受李白、杜甫及蘇軾的影響最大,其中古體與五七言律詩都既注重性情性靈的抒發,也表現現實,批判時政,以深度與力度取勝,風格勁健飄逸、狂豪大氣。因此他論詩便特別重風骨,標舉勁健嚴重、狂豪大氣之美。這一點與袁枚具有很大的差異。如說:“入耳繁音掃不開,大聲有骨是奇才。燕南塵土江南月,盡向毫端滾滾來。”[1]P10認為當時詩壇全為繁蕪之音所籠罩,只有“大聲有骨”者才是詩壇“奇才”。所謂“大聲”當是大氣磅礴之聲,寫詩有如黃鐘大呂,器大而聲洪;所謂“有骨當是有骨氣正氣浩氣,這種人寫的詩歌才有風骨又如:“孫陽一過馬群空,虎脊龍文定不同。想著風云真意氣,恨無奇筆畫英雄。”[1]P319此詩題畫贊畫贊美畫中氣勢不凡的奔馬,實際是贊美意氣風發一心要際會風云一展雄才的英雄。他以駿馬自喻自己是“想著風云真意氣”的豪氣干云的英雄,他的詩歌自然也是表現“風云真意氣”的大作,他的詩歌追求自然也是“風云真意氣”,即豪壯之情,陽剛之美。又如:“無詩無酒氣縱橫,誰指伊吾問死生。萬里風沙悲獨往,舊時李杜愧齊名。”[1]P409詩中流露的感憤已經到了極點,豪情也到了極點,以致“無詩無酒”也“氣縱橫”,這里的的氣是指豪氣、浩氣、壯氣、正氣,慷慨激昂之氣,當然也有志士不遇之氣,死生難料的悲憤之氣,所以次聯悲傷洪亮吉的獨往萬里風沙的西域新疆,以詩歌不能與李杜齊名而慚愧。中年以后張問陶關心時事,抒發憂國憂民之情的詩歌更多,著名者就是《戊午寶雞縣題壁十八首》,表現自己的豪情的詩歌也更多。如“硬語盤空展大才,萬峰低首忽飛來。英雄面目詩人膽,一出長城氣象開。”“知是飛仙是劍仙,丹青憑仗好詩傳。還家尚帶幽并氣,嚇倒淮陰惡少年。”[1]P465這兩首題畫詩刻畫出塞將軍酷似飛仙兼劍仙的英武形象,贊揚將軍的“英雄面目”與“幽并氣”,贊揚推舉詩歌“硬語盤空”,即以氣勢壓倒一切的豪壯之美。

從上可以看出張問陶的詩歌美學思想是豐富復雜的,其基本主張是百花齊放,不拘一格,陰柔與陽剛并舉,但卻非常重視陽剛之美,這與袁枚以空靈輕巧為美有很大的區別。對詩歌風格及美學追求,張問陶在《題屠琴塢論詩圖》之八中作了高度的概括與總結。詩云:“也能嚴重也輕清,九轉金丹鑄始成。一片神光動魂魄,空靈不是小聰明。”[1]P543所謂“嚴重”是偏于陽剛之美,所謂“輕清”則是偏于陰柔之美,二者不可偏廢與偏重,由這二者出發可以生發出如上所說的多種風格美,這些風格美的形成都是融合多種因素而又長期鍛煉才能得到,即所謂“九轉金丹鑄始成”。因此“也能嚴重也輕清”可稱是其詩歌風格美的綱領。他既標舉多種美學風格,也強調題材的多樣化,所謂“燕南塵土江南月,盡向毫端滾滾來。”[1]P108簡言之,優美之景與壯美之景都在表現描繪之列,詩歌的題材應當廣泛。他認為詩歌也可表現忠義、忠孝一類感情。如說:“浣花孤抱向誰開,玉局吟魂好再來。從古詩人識忠孝,公卿何事不憐才。”[1]P241強調要表現杜甫一樣的“孤抱”與蘇軾一樣的“吟魂”,即孤憤之情,這種孤憤便包含著忠孝。又說:“先輩時文猶載道,衰朝急務盡談兵。譙樓碧血傳忠義,場屋青燈寫性情。”[1]P408認為傳忠義與寫性情并不矛盾,可以二者兼顧,甚至還可以在詩歌中載道與談兵。又說:“文章飛動談忠孝,風景流連寫性情。”[1]P633認為既可寫流連風景時的性情,也可以飛動之筆來表現忠孝之情。他還強調詩歌應該有深厚的內蘊與強烈的感情:關心時務,敢于諷諭,有真意氣、真歌哭。張問陶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等積極入世關心國計民生的精神,公開提倡諷諭,且提倡沉郁頓挫的真意氣、真歌哭,即大意氣與長歌痛哭,這是他與袁枚及其他性靈詩人的最大不同點,而且表現得非常突出。其綱領便是“關心在時務,下筆唯天真”,與袁枚的論詩很不相同,體現了他對性靈派詩論的反撥。又說:“憑欄早醒繁華夢點筆難刪諷諭詩。”[1]P540認識到所謂乾隆盛世的繁華已經成了夢幻泡影,所以無論當時人對白居易及其諷喻詩多么的不屑,他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2.2 張問陶的詩歌成就

張問陶標舉多種美學風格,強調題材多樣化詩歌題材也十分廣泛,今擇要簡論如下

2.1.1 時事詩

作者于白蓮教起義時期來往京蜀道中,親眼目睹了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疾苦,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對人民的橫征暴斂,于是他將這些深刻的生活感受及廣泛的社會題材熔鑄在了他的詩篇里。他的時事詩歌不是很多,且多是近體律絕,但卻非常有光彩,如《西征曲》八首、《拾楊稊》、《采桑曲》、《無題》四首、《歲暮雜感》四首、《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二首、《夜發大安驛趨黃壩》三首、《成都人日不寐即事有作》四首、《鄉愁五首》、《送石琢堂殿撰出守川中》五首、《已未歲暮述懷》四首等,這些詩歌敘事抒情描寫議論相兼,真實地記錄了嘉慶初年豫鄂川陜白蓮教大起義與征伐苗族起義之役等清王朝由盛轉衰時期的重要歷史事實,形象地描寫了戰亂之中清朝官兵大臣的兇相與腐敗無能的丑態,以及民眾的無辜,深刻地揭露了戰亂及清朝腐敗的原因,抒發了詩人同情百姓而又忠于清王朝的矛盾心理與憂國憂民的情懷,可以說自杜甫以來很少有人如此詳細真切地記錄描寫重大戰亂與農民起義,因此可以說這些詩歌既是清王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史,又是正直書生憂國憂民的心靈史。這些詩歌感慨深廣,思想深邃,議論深刻透辟,描寫真實生動風格沉郁頓挫,從題材思想與風格上都迥然異于整個乾嘉時期的詩歌。如《無題四首》之二云:“楚豫遙遙萬骨枯,秦關蜀壘照兵符。看人束手無長策,愧我埋頭亦腐儒。閫外軍容何處整?眼中民力幾時蘇?白衣狡獪成蒼狗,忍看浮云變態殊。”[1]P358詩歌首聯概括楚豫秦蜀白蓮教義軍大起義已成燎原之勢,官兵與義軍數次大戰,以致百姓死傷無數。次聯感嘆清政府軍政要員對戰亂束手我策,對自己埋頭讀書只是一個腐儒,于國于民了無貢獻,表示慚愧。第三聯以兩個問句感嘆清朝軍容不整,民力難以復蘇表現了他既希望迅速平定戰亂又同情百姓恢復民力的矛盾心理。尾聯化用杜甫的詩句,概括并感嘆時局如浮云,變化無端。詩歌題名為《無題》,當是學習李商隱以《錦瑟》為代表的無題詩而來。李商隱以無題來寫難以明言的愛情與復雜哀婉的情懷,詩歌蘊含深厚,哀感凄艷,語言精美典雅,風格深婉精麗,含蓄朦朧,后世多情又多才的文人常常仿作。張問陶卻用“無題”來感時事,抒情懷,復雜的思想、博大的胸懷、深沉的感慨與雄奇的意象、恰當的典故融為一體,創造了感懷時事的無題詩。又如《歲暮雜感》之二云:“兩年兵火照三湘,將帥連營守夜郎。誰掃欃槍清洞穴,轉驚笳鼓動荊襄。故人寂寞多新鬼,古戍荒寒半夕陽。馬革總疑非上策,重臣何用死沙場!”[1]P364詩歌敘事抒情描寫議論結合,感慨深沉,見識深刻,豪放大氣,意境壯偉雄奇。他最著名的時事詩是《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詩歌是作者精心結撰之作,雖然也有思想局限,但同情百姓的苦難與死傷,揭露官兵的兇殘無能,希望平定戰亂而國泰民安,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詩歌視野廣闊,思慮深刻,風格沉郁頓挫,有人將其比為杜甫的《諸將》,實在是的論,而在揭露現實的本質方面,可以說比杜詩更為深刻而淋漓盡致。

2.1.2 懷古詠懷詩

張問陶自十五歲時的《壯志》,其后的《春日有感》《春日感懷》《光武故里》《蘆溝》《武城》《沔縣謁武侯祠》《詠懷舊游》《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十絕句》、《白帝城》《二月二十九日出都述懷》、《飲酒詩十篇和稚存》、《冬夜飲酒偶然作》、《讀史作》、《歌風臺懷古和友人韻》、《己亥歲暮述懷》、《懷古偶然作》、《小游仙館排悶詩》、《望古》、《自述》等,多數是近體,也有少量古體。數量不少,且多感慨深沉,聯系深廣,蘊含復雜深厚,風格沉郁頓挫豪壯大氣,與袁枚的詩風迥然不同。其《武城》云:“雉堞迷離返照空,武城山色有無中。誰從耿介收奇士?可惜弦歌是古風。一代好官真落落,千年過客太匆匆。衰時為政談何易,莫嘆牛刀際遇窮。”[1]P38詩歌寫作者登城懷古感懷。詩歌懷古而又嘆今慨己,蘊含深厚,風格沉郁頓挫,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懷古兼詠懷的好詩。《自述》云:“宦海沉浮二十年,司封司諫舊神仙。眼中歲月追風馬,意外功名上水船。難報君親猶竊祿,未離身世且參禪。深宵負手觀乾象,萬影橫飛總湛然。”[1]P507詩歌自述胸懷,回顧一生,覺得時光已逝,功業無成,既思進取,又想退隱,矛盾重重,而當時的社會與政壇又“萬影橫飛”,危機重重,但最終自己的頭腦還是清醒的,為自己的最終退隱埋下了伏筆。

他的《懷古偶然作》標明懷古,歌頌王猛、馬周一類名臣猛將,更多的是歌頌志大才高以文采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杜牧、陳亮、賈誼等。其六云:“未許干時許相時,風流儒雅信吾師。一編溫厚宣公疏,幾卷和平白傅詩。治亂難言歸諷諭,文章入妙戒新奇中原趨向原無定,只仗賢豪為轉移。”[1]P382詩歌首先以風流儒雅自比,接著贊美上過許多有益奏疏的陸贄、寫過許多諷諭詩的白居易,其實是以陸贄、白居易自比。第三聯聯系白居易,轉而正面表明自己的詩歌主張,即對國家的安危治亂難以明言,便用貌似和平的諷諭詩來表現,而真正的好詩文應該“戒新奇”,對只表現自己所謂性靈而不關心國計民生的不滿。

2.1.3 親情愛情詩

張問陶的親情詩寫得熱誠而質樸,平易而率真,顯示了詩人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抒寫了繼東坡兄弟之后最為真切動人的手足之情,值得后世之人珍視。張問陶交游廣泛,對朋友之間的感情也非常重視,并在詩中予以表現。張氏有兄張問安,弟張問萊。他與張問安自小生長在一起,其后相游相從的時間也很多,故其懷念亥白兄及兄弟唱和的詩歌很多。如《月夜展讀亥白兄書札》、《登華陰廟萬壽閣望岳同亥白作》、《登鳳嶺絕頂俯看云氣同亥白兄作》、《送亥白之粵東》、《辛亥二月三日得假寄舍弟壽門》、《三月初五日抵伏城驛懷亥白》、《初秋客成都得亥白兄廣州詩札》、《壬子除夕與亥白兄神女廟祭詩作》、《歸州同亥白兄作》。這些詩歌或者抒發兄弟同行同游的見聞感受,或者表現兄弟之間的離情別緒,或者感懷時事議論時政品評詩文,多感情真摯感慨深沉議論縱橫之作,與一般僅僅表現兄弟情誼的作品不同。如《送亥白之粵東》云:“木棉紅隱鷓鴣聲,瘴雨蠻煙詎有情。嶺海妙能恢壯志,韓蘇好不在詩名。但襄星使搜奇士,莫詠花田滯客旌。君到雷州如憶我,未妨高語似欒城。”[1]P96詩歌想象粵東的荒涼煙瘴景象,接著鼓勵對方像韓愈、蘇軾一樣一展才華。再寄語對方微服采風謠,而不要注目那些令人感傷的美人墓地。最后以蘇軾兄弟相比,再次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與真摯情意。

張問陶的愛情詩很好地處理了情與理、情與欲的關系。他既敢言情,又不憚于欲。他對妻子的真摯情感主要通過悼懷亡妻,反映離情別緒、相思之苦和生活樂趣的詩作來表現。他的愛情詩不僅展現了詩人一生漂泊不定的經歷、壯志雄心之外的柔情,使這位大詩人的血肉更加真實、豐滿,而且其中包含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同時代愛情詩難以企及的高度。如《鳳縣得婦書》、《十二月十日成都留別內子》、《嘉陵江上立春寄內》、《憶內》、《七夕憶內》、《留成都二十日將歸遂寧別內子》、《還家詩》、《邯鄲對雪同內子作》等詩。《春日憶內》云:“房幃何必諱鐘情,窈窕人宜住錦城。小婢上燈花欲暮,蠻奴掃雪帚無聲。春衣互覆宵寒重,繡被聯吟曉夢清。一事感卿真慧解,知余心淡不沽名。”[1]P142此詩首聯即宣稱“房幃何必諱鐘情”,直接而大膽。第二聯想象妻子春日夜晚在家的情景,寫出了靜謐優美的感覺。第三聯回憶昔日“春衣互覆”“繡被聯吟”的溫馨風雅生活。前三聯時空跳躍,回憶與想象并重,寫真情而不艷不俗不過,又以“知余心淡不沽名”結束,表現了作者超脫飄逸的情懷,與一般的艷詩與情詩有所不同,與袁枚同類詩歌也不同。袁枚論詩主性情,肯定情欲的合理性,甚至公開為男女之情的詩歌張目,所以他的詩集中寫情的詩歌很多。因為張問陶多憶內詩,后人說他的詩歌似袁枚也常以此為依據。甚至說他以游戲為詩。其實張氏只有一首游戲之作,即《壬申十一月二日閨人游虎丘即事有作》。

2.1.4 山水紀行詩

他的紀行寫景詩各個時期都有,作品很多,多在寫景紀行中抒情寓懷言志,完全流連山水風景者很少,主要作于八次奔走旅途的途中與居住時。因為時期行程不同,景物有異,當時的心靈感受也不同,所以前后詩風有較大的變化。嘉慶初以前,大約作者正處青年,主要是文酒嬉游,風流自賞,此時的紀游寫景詩歌有近體,如《漢陽》、《新堤舟夜》、《郊居》、《蘆溝》、《瀆流》、《武城》、《鳩茲道中夜行》、《過黃州》、《留壩》、《出棧》、《春日》、《入棧即事》、《夏日家居即事》、《暮秋家居》、《靈泉寺僧樓》、《長峽》、《嘉定舟中》、《雨中泊納溪縣》、《重慶》、《溱洧》、《夜發大安驛趨黃壩》等。《蘆溝》云:“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來。茫茫閱世無成事,碌碌因人是廢才。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臺。”[1]P33詩歌作于20歲第一次入京時。詩中描繪了北地秋天雄闊蒼涼的景象,抒發了自己功名無成的深沉感慨。《過黃州》云:“蜻蛉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1]P39詩歌寫月夜舟行的景色與感受,景色幽美,風格飄逸清新。《出棧》云:“馬嘶人語亂斜陽,漠漠連阡水稻香。送險亭邊一回首,萬峰飛舞下陳倉。”[1]P74詩以常語下筆,描繪出棧以后即目所見,情景如畫,機趣橫生。這時的紀行寫景詩歌也多古體,如《秋燕飛》、《由睫巢移居竹尾小樓》、《登鳳嶺絕頂俯看云氣同亥白兄作》、《壬在除夕與亥白兄神女廟祭詩作》等詩。這些詩歌氣盛才銳,筆力恣肆,逸氣橫生,多李白、蘇軾的浪漫奇橫之氣。

他晚年的紀行寫景之作則幾乎是近體,著名者如《驛柳》四首、《題友人江鄉小景》《自題勾漏山房《依竹堂初冬即事》四首、《秋日小園即事》、《即目《夏日即事》《春草》《草橋一帶春望》《過界首》《泛宅》、《陽湖道中》《丹徒道中》、《春水》四首等,這些詩情懷恬淡,風格偏于清新優美,意境婉曲輕靈,與王士禎、袁枚的詩歌風格相近。這些詩歌也被后世重視,以為他的詩歌與袁枚相似。《即目》云:“窈窕文窗綠漸遮,新篁無力受風斜。今年小院春光活,飛出一枝蝴蝶花。”[1]P478似袁枚的寫景小詩,有王士禎同類詩歌的神韻,而又上接楊萬里的機趣活潑。《驛柳》、《春水》等組詩則于寫景的同時借景物反復抒發胸中婉曲難言的情愫,詩歌聯系廣遠,感慨深沉語言華美,意境朦朧婉曲,情感憂郁深沉,有越王士禎《秋柳》而至李商隱《無題》詩的境界。如《驛柳》之一云:“驛樓潦草看春晴,煙柳條條綰送迎。落日漸收鴉背影,夜風猶亂馬蹄聲。青歸古堠偏無雨,綠到窮邊尚有城。曾是灞橋西去客,不堪重憶亞夫營。”[1]42

另外,他是著名書畫家,題畫詩甚多,計有約三百題,三百七十多首,中年以后尤其多。因為所題之畫多是山水畫,所以其題畫詩其實也多似山水紀行詩,風格多閑淡清新,且在詩中談論藝術。如《題王椒畦畫》、《題武連聽雨圖王椒畦畫》、《題畫》、、《十月十日病中題池南老屋圖》、《題西山畫蘭竹》、《自題小畫》、《題野云畫》、《題畫遣懷二首》、《題畫遣懷四首》、《題友人江鄉小景》、《自題山水》、《題趙象庵齋中菊》、《題復園畫冊》。今不多論。

3 清代四川三大才子比較論

清代巴蜀三大才子彭端淑(1699-1799)、李調元(1734-1802)、張問陶(1764—1814)都產生與主要活動于乾隆嘉慶(1736-1820)時期。縱向看,三人前后相連,其出生時期前后相差約30年,創作活動相差年代也差不多,歷史文化背景相似,且彭端淑主講錦江書院,曾為李調元的老師,張問陶與李調元雖未見面,但卻有間接的聯系,可以說三人有較深的歷史文化淵源,且同是才子型文人,因此便被后世譽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如果仔細考察,可知三人出身經歷、個性思想與文學成就都有同有異。下面擬作簡要比較論述。

首先是出身經歷的異同。相同之處大略為:都出生仕宦之家,都走科舉入仕之路,仕途經歷差不多,30歲左右中進士,先在六部作郎官,最后都外放,都做到知府、道員一類官職,都具有較強的為政能力,且有治績,最后都辭官或者去官。不同處在:彭端淑出生于普通仕宦之家,至他已經多代仕宦,父輩弟兄眾多,親戚也多官宦,弟兄輩六人中文、武進士,科舉功名更是顯于一時;本人仕途經歷則較為簡單:在家鄉求學,中進士后在京城為郎官二十二年,其間曾因在吏部調整福建教諭一事受到革職降一級留任處分,外放道員七年,最后偶因失足落水大徹大悟而主動歸隱,其后從事教育近20年,一生兩次應試一次回家奔喪,五次來往于川京途中。李調元出身新進仕宦之家,父輩始中試為官,所以求進思想較濃。他先在家鄉求學,后在江浙拜名師求學三年,中進士后在京為郎官多年,曾在廣東主持鄉試及為學政前后約三年,又返京任通永道,最后丟官回家,悠游林泉詩酒,受巴蜀、江浙、廣東、京都等四地文化影響,所以喜歡編書作學問,且既研究文藝理論,有“五話”問世,又創作詩詞賦文,以及戲曲。張問陶出身顯宦之家,出生于山東,后隨父長居湖北,20歲時始回四川老家探親,因此所受巴蜀文化影響最少。中進士后長期在京六部郎官,最后外放知府,最終退隱而居蘇州,因探家奔喪曾八次往來于川陜、川鄂途中。

就歸隱而言,彭端淑中年即懷歸隱之念,后因失足落水而感悟人生,屬于主動歸隱,這與他以“清慎自矢”的性格有關。李調元進身之念較濃較急切,仕途挫折也頗大,一是被填“浮躁”而罷官,二是因與下屬及同官齟齬互訐而進監獄,后以巨金贖免,本可納賄再任,但他最終放棄而回鄉,屬于半被迫歸隱。張問陶出身顯宦之家,有光大祖宗的思想,但因清正與名士氣派,詩酒狂放,以及喜歡議論時事政治,如他所謂“身如大夢拚沉醉,胸有危言敢放歌。”[1]P406“平生醉后多讕言,明日常疑有酒失。”[1]P263“狷躁忤流俗,疑謗起輕薄。”[1]P112所以久久不得升遷,外放知府不久即憤而辭職,其原因既有與上官不合,名士氣派,也有嘉慶世道黑暗大亂將至或以至的失望,還有身體原因。

其次是個性思想的異同。相同之處大略為:其個性都可用“清”字來概括,主要表現是為官清正廉潔,也不拉幫結派與阿諛權貴,有巴蜀詩人總體的正直、和善、不事張揚的群體特征,都具有很濃的忠君愛民思想,都以儒家思想為主。不同者在:彭端淑主要活動在雍正乾隆之交,出身普通仕宦之家人生仕宦經歷都較為單純,一生以“清慎”自矢,崇奉踐行儒家思想,佛家對其幾乎沒有影響,道家的影響也甚小,所謂“一息尚存敢自懈,寸陰是惜莫輕荒。圣賢名教真堪樂,莊列虛無總屬狂。須識吾身當盡事,慢將生死等彭殤。”[6]P283是典型的醇儒良吏歸隱后以育才課士為職責,無論是為人為官從教都可稱該時代道德高尚的楷模。李調元主要生活在乾隆中后期及嘉慶初年,出身新進仕宦之家,平生經歷頗廣也頗復雜,受巴蜀文化、江浙文化、京都文化及南粵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因而成為學者而兼才子典型。作為學者,他博學多聞,研究頗雜,曾編輯過大型叢書《函海》。單以文藝理論的研究而言則有詩話、詞話、賦話、劇話、曲話傳世。因為出身新進仕宦之家,加之父輩的影響,他一生以“清剛”著稱,先以被填入“浮躁”落職,最后以和同官攻訐而得罪歸鄉,悠游林泉詩酒,所以有關他的風流韻事頗多。他一生雖與佛道交往頗多,但思想上所受的影響則不大,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但世俗之念頗濃,修身齊家稍差,前期進身為官治國甚為積極,晚年則多以詩酒自娛,可稱道德頗為高尚的干員能吏。張問陶生活在乾隆末年嘉慶時期,因出身顯宦少時流寓而多貧困,其后為官時亦甚清貧,也甘守清貧,以詩名世,同時又是著名書畫家,是典型稟性“清狂”的清狂型才子,所謂倜儻風流而又廉介正直,所以思想遠較彭端淑、李調元復雜,既有積極入世經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一面,一生憂國憂民,甚至有濃烈的從軍報國之念,又受釋道思想影響頗深少年時即有,中晚年則越來越深而濃,他不僅在與僧道交往時談佛論道,不少論詩詩也大量使用釋道理念。

第三是詩文的異同。相同之處大略為:都是才子,都是著名詩人而兼詩學家,都重視對巴蜀前賢大詩人的如李白、杜甫、蘇軾等的繼承,也受時風的一些影響,論詩作詩都以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為主既重視時事民生的表現,也抒發自己的真情,可稱題材廣泛與各體皆工。

不同處在:彭端淑詩文兼長,而且文名大于詩名。就文章而言,彭端淑青少年時期專攻制藝,且長于制藝,明其訣竅,彭氏父輩都取得秀才以上功名,同輩弟兄中文武進士、舉人達十人以上,當與這個有密切關系。晚年歸隱后掌教錦江書院十多年,專事教育,便發揮了他長于制藝的長處。因為奉行儒家入世經世思想,長于制義,所以他作古文的時間長,作品較多,佳作也不少,詩歌則多是年近五十以后的作品。他古文學左史,詩學漢魏李杜,特別推崇杜甫及陶淵明,宗尚明確,功力深厚,且不茍作,所以精品率較高,以潔勁為特點。其詩論文論近似,都重視人品對詩文的影響,倡導有為而作。古文彰顯儒家仁愛忠義節烈的作品極多,以紀傳與論說最多最好。詩歌以紀行寫景、表現民生與親情的作品居多,佳作也較多;體裁上則少長篇而多中短篇,雖然可稱各體皆工,但古體勝于近體,五言勝于七言。

李調元作為學者型才子,其創作則不僅有詩文,還有詞、賦,甚至還修改或創作過戲劇。其文藝理論著作特多,多是輯錄他人觀點而成,以《雨村劇話》、《雨村曲話》影響最大,近世研究戲曲者多所引用,輯成的《賦話》影響亦大,研究辭賦理論及辭賦者常常引用,《雨村詞話》有一定特點,但缺乏系統與創造性。其詩話有三種二十二卷之多,總體而言,可稱內容豐富,所論亦很全面,其中以論古的二卷本涉及最廣,理論性最強,其余言今之二十卷則近乎詩紀事。其創作,《蠢翁詞》數量不多,但卻幽憤深廣,有一些佳作。他論詩重杜甫,學詩尚李白及蘇軾,以“響”“爽”“朗”為宗旨,風格上主張百花齊放,但最推崇提倡天然平易之美,也重視風骨,提倡陽剛之美,以及清遠閑放之美、輕倩秀艷之美。他的《童山詩集》計有四十二卷,數量多,體裁齊備,且有頗具創意的形式;題材廣泛,如紀行寫景、懷古詠懷、民生時事、親情友情,還有大量的酬唱之作。詩歌以天然平易之作居多,清遠閑放之作次之,也有不少雄肆陽剛之作。因為他是重視乾嘉漢學的學者,學問廣博,喜歡對偶,所以排律,尤其是五言排律特別多,有百韻千字排律。粗看其詩,排律功夫甚深,歌行甚有氣勢,表現民生疾苦的新樂府真切大膽,不失為明清時期的優秀之作,紀錄各地風物的作品具有民俗及史料的價值。至于大量的近體律絕,因為他缺乏杜甫之深刻沉郁、李白之狂放與王孟與蘇軾等之逸,所以思想欠深刻,情感沖擊力不大強,且缺乏深沉含蓄的韻致,可讀之作極多,可傳的一二流作品卻極少。其文的美學追求與其詩近似,自編為二十卷,共164篇,體裁可稱齊備,長者如其父的《行述》六千多字,《峨嵋山賦》長達近四千字,短則《主客圖跋》不足百字。與彭端淑的古文相比,其特點是體式極多,內容極廣,以論說類最多喜歡逞才,因此駢偶多,用典也多,思想內涵則雜而不鮮明,因此傳播不廣,影響也不大。

張問陶論詩尚氣,重視性情的抒發。為詩尚杜甫、李白及蘇軾,也有不少近乎白居易的平易之作及袁枚輕靈之作。總體而言,其沉郁頓挫稍遜于杜甫,狂放不及李白,但卻兼有二人之長,與蘇軾近似之處頗多。其詩內容廣泛,尤以時事民生詩、紀行寫景詩、詠懷抒情詩、愛情親情詩及題畫詩著稱,其中時事詩雖然不多,卻最具光彩,將乾隆嘉慶之交清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與詩人的心靈史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杜甫安史之亂前后詩歌的繼承與超越;其紀行寫景詩特別多,尤其是八次出入川陜川鄂途中的詩歌生動形象,蘊意深廣;其詠懷抒情詩情感復雜,蘊意深廣,感慨無端,且多以無題命名,有越李商隱而至杜甫的趨勢;其愛情親情詩多情真意切尤其是愛情詩,雖然不多,但卻是古代罕見的寫夫妻真情的佳作;作為畫家,他的題畫詩自然相當出色。合言之,則內容豐富,思想復雜深邃,情感復雜而感染力沖擊力甚強。他的詩可稱各體皆工,無論古體與近體、律詩與絕句、長篇與短篇、組詩與單篇都有不少佳作,一流作品亦復不少,但逞才的長篇排律不如李調元多。

總之,三人都以儒家思想為主,都是有較強行政能力的道德高尚的良吏,個性都包含“清”,帶有巴蜀詩人總體的正直和善不事張揚的群體特征,不同處在彭端淑“清慎”,儒家思想更醇一些,其詩文宗尚明顯,詩歌始終主要是有為之作,風格詩潔勁厚重;李調元“清剛”,世俗之氣較多,傳世詩文較多逞才的傾向明顯,其詩多倡和與怡情之作,風格爽朗飄逸;張問陶“清狂”,釋道思想較濃,其詩則多肆情之作,風格沉郁空靈。就其才來講,除詩歌之外彭端淑之才主要在制義與古文;李調元之才主要在學問與文學理論;張問陶之才主要在書畫等藝術創作。單就詩歌而言,彭端淑的詩歌最少,思想內容較單純,且少長篇,但主旨最鮮明,風格較獨特,功力甚深厚,以深沉悲惋之筆調奏出了清朝鼎盛時的哀音;李調元的詩歌較多,以爽朗平易為特色,且有一些長篇,以表現世俗之情與風物見長,但思想欠深邃,情感沖擊力較弱,可讀性較強,而一流作品偏少;張問陶以詩著稱,不僅傳世作品較多,而且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情感復雜而沖擊力甚強,不愧為盛世悲歌,不乏一流名篇。

[1]張問陶.船山詩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第八[M].四部叢刊初編影上海涵芬樓藏明嘉趣堂刊本.

[3]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M].//阮元.十三經注疏.

[5]班固.漢書·敘傳下[M].//二十四史百衲本.

[6]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詩文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5.

ABrief Discussionabout ZhangWentao’sMoralWorks:——ComparingwithPengDuanshuand Li Tiaoyuan

ZHENG J ia z hi
(Humane S tudies S chool,X ihuaUniversity,Chengdu S ichuan,China,610039)

Zhang W entaowas born ina fami ly of highof f icial,and had great aspirations at youth In respect of individual i ty,he was honest,ar rogant,for thr ight and sincere.He was considerabl inf luenced by ideas of B uddhismand Taoism,but put Confucian ideology in the leading position.Fo instance,he had a st rong practical tendency,propagated loyal ty,f i l ial piety,chastity an righteousness,advocated applying a pol icy of benevolence,recommended serving the count ry an j oining the army,etc.W hi le comment ing on poems,he too k e x pression of emot ion as the root,though highly of spirit,valued original creativity,sought di f ferent forms and styles in poeti composition,but showed favoritism to beauty of magni ficence,i.e.“a poet’s writings can be bot serious and l ight.”A s far aswor k s is concerned,his best achievements are poems of cur rent af fairs of recal ling ant iqui ty and reveal ing innermost feel ings,of af fect ions between fami ly members o lovers,and of recording t ravels or describing scenes.Comparatively spea k ing,Zhang W entao,Pen D uanshuand Li Tiaoyuanhadsome identical points anddi f ferent ones in theirmoralwor k s.

Zhang W entao;Individual ity;M oral;Poem;Peng D uanshu;Li Tiaoyuan;Compare

I206

A

1672-2094(2013)03-0018-1

責任編輯:周哲良

2013-05-06

本文為四川省哲社規劃項目《清代四川三大才子道德文章研究》(編號為:S CLlE024)中期成果。

鄭家治(1953-),男,四川營山人,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詩學、古典詩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999福利激情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19p| 成人亚洲视频| 欧美激情第一区|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国产swag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91青青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91精品网站|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a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天堂网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91亚洲精品第一| 成人国产免费|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一区国产|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天堂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拍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日本视频91|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