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旋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情采斐然巧奪人心
——分析《第一次親密接觸》難以超越的原因
王曉旋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從內外結合的影響,內在因素的決定作用和外在因素的促進作用三個方面分析了《第一次親密接觸》難以超越的原因,指明文本紅極一時不僅要文本有特色,還要依靠時代和商業的推動。
時代;商業;因素;移情
《第一次親密接觸》是蔡智恒創作的網絡暢銷書。他的這部成名之作,已成為當今中文網絡原創文學的經典。這部作品可以說是“網絡第一部暢銷小說”。在這之后很多小說紛紛效仿,但也是難以超越《第一次親密接觸》紅火的時代。
1999年網絡時代剛剛興起,這樣的一部網絡小說在11月份被知識出版社搶占先機被在國內出版,出版后迅速熱銷:“從12月7日開始發貨,短短三天時間內銷完初印的3萬冊,上海、武漢等地普遍供不應求,還有2萬冊甚至更多即將付印;更有人描述,該書一到成都,一開包,1000冊頃刻就被搶購一空。”①現實生活中紛紛流傳著痞子蔡和輕舞飛揚的愛情故事。這樣一篇小說能紅極當時,在多人紛紛效仿這篇文章的情況下卻一直無法超越,這可謂是達到了網絡文學創作的一個頂峰。這樣的一個狀態,也是有其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結合的產物。文采內涵都具備的情況下還是要有巧合的時機和特殊的社會環境。這樣才是使作品難以被超越的真正原因。
《第一次親密接觸》主要寫的是青年痞子蔡通過網絡認識了網名為輕舞飛揚的女孩,兩人從網上聊天欲罷不能到決定在現實生活中相見,最后兩人相戀但女孩因生病默默離開痞子蔡,最終死亡。這樣的一個悲劇的故事情節確實非常能打動人的心靈,但僅僅說因為這樣一個故事而獲得很大的震動和收益,是不全面的。這樣類似的愛情悲劇,中國文學自古就有很多,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鶯鶯傳》和《紅樓夢》,都是描述男女愛情,但最終理想的愛情很快破滅并消失,留下的只有難以磨平的創傷和美好回憶。這也就是古詩中所提到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茫然”。
因而《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情節并非新穎奇特可以說是古代愛情故事的現代版。但為何反映如此巨大呢?網絡上的熱議,書本的暢銷,電影電視劇也開始關注,更多的人創作相類似的愛情故事。
蔡智恒自創作《第一次親密接觸》后自己創作的小說《雨衣》,《愛爾蘭咖啡》等作品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小說頗受爭議,連銷售量也是逐漸下滑。像署名為山風中的野百合寫的《不變的永遠》,李尋歡的《迷失在網絡與現實之間的愛情》,這些都是與《第一次親密接觸》有相似的套路,都是寫了男女在網上聊天產生好感,最后相戀,然后在現實生活中近一步發展。這些作品也沒有《第一次親密接觸》那樣紅極一時。所以任何作品的暢銷都并非偶然,他既有作品自身的內在因素,也有媒體,市場等外部因素,只有內外相結合,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次親密接觸》雖故事簡單易懂,但卻深入人心,這種時尚型的文本與時代的發展潮流相適應,觸動讀者心弦。
2.1 故事情節的移情效應
《第一次親密接觸》情節簡單,一個大學男生與年輕女生由網絡走進現實,開始了一段非常短暫的戀愛史,當女孩去世,男孩才發現女孩對自己的真情。在這樣一個個性張揚的年代,浮躁與濫情似乎已經充斥著年輕人的世界,擾亂著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文章是1999年流行與網絡的,這個時代正是商品時代,當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更多的人開始摒棄陳舊的觀念,追求新鮮刺激的經歷與感受。新興的青年拋棄瓊瑤式的純情和執著,開始追求如同網絡游戲般新鮮刺激的人生。同時與之相伴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信任的危機,就如文章中有一個人物“阿泰”,這個人算是接觸網絡流行于社會的“先進”典型。阿泰是一個很“痞”的人,對“痞子蔡”宣揚各種戀愛技法,作為一個情場老手,阿泰認為戀愛并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心心相印,而是需要運用各種戀愛技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用談及信任和真愛,更多的是要采取措施獲取。作者把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放入作品中,與名字為“痞子蔡”但為人很老實的理工科男生做鮮明的對比。對比顯示,這種“痞子”其實并不“痞”,在本質上是一個良好青年的形象,痞性的外邊有著純潔的內心。這樣的人物經過對比與塑造,贏得了那些在社會洪流中前行卻沒有忘卻自己本質人的追捧。當下的社會,一部分人開始進入經濟與欲望的洪流中,但跟多一部分人,仍在面臨困惑,不知前方是何種風景,他們對“安全”的要求總是得不到滿足和確定。
現實的人們一受傷就會跑到網絡上去尋求安慰與排解。但是網絡上又是各種不靠譜,很多感情都是所謂的“見光死”。人民渴望真情卻不知何處尋找。而這樣的一種狀態正好與主人公“痞子蔡”相符合,很容易得到青年人的認同,痞子蔡對感情態度認真專一又純情,正好讓迷茫在當下,對待感情不知何去何從,卻仍保持純真本質的年輕人做出了向導。因此《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出現,與受眾的這種精神需求想契合,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移情效應,將其看成是自己本質的影子和精神的寄托。讀者可以把小說中的人物假設到現實生活中來。這也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情節簡單卻受人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打破傳統準則的陌生化語言
《第一次親密接觸》出現在網絡文學剛剛興起的時代,整篇文章的語句表達十分簡短。這樣的簡短詞句實際上是與傳統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相背離的。但蔡智恒說:“我并沒有很多閱讀經驗,但是,文學不能永遠像科學般的枯燥及照本宣科,必須要實用,要讓讀者能接受。所以我覺得能讓讀者閱讀得很輕松、單純,就是一個好作品。”②一般的文學作品都是力求句子完整,多為長句,這樣往往能看見作者的文字功底,但作者所處的社會,社會發展的步伐逐漸加快,閱讀節奏也逐漸變快。作者在這里就是將長句分成很多的短句和小段落,文章每個句子也是長短不一,這樣新穎的表述也很符合年輕人的口味,比如在小說最后,輕舞飛揚又以幾乎同樣的一個詩體plan結尾:
如果我還有一天壽命,那天我要做你女友。
我還有一天的命嗎?……沒有。
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從天堂飛下來看你。我有翅膀嗎?……沒有。
所以,很遺憾。我從此無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個浴缸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
整個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嗎?……
可以。
所以,是的。我愛你……③
這樣的短劇容易快速理解,且感情真摯獨特容易讓讀者接受。
于此同時,作品中充滿了符號語言的特點,這種網絡語言給小說帶來了陌生化的效果,這也是網絡語言的魅力所在。比如:本壘就是已經濃&@☆了(驀于網絡青少年性侵害防治法規定,此段文字必須以馬賽克處理),(用濃&@☆表示有關性行為的罵人話)。不怪我吧}y.....:P(用:P表示吐舌頭頑皮的笑)。這些符號給人視覺上的觸動和較強的視覺刺激,從而引起讀者的注意。這也符合當下讀者追求新穎奇特的心里。
而小說的標題也是設計的非常吸引讀者。這個書名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容易引起讀者的遐想。書名中的“第一次”,“親密”等詞語都容易引發讀者的情感沖動,有所謂的“色情”意味,這就是一個網絡上吸引讀者的“賣點”。很多讀者看到這樣的標題,往往會好奇文章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雖然整個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親密接觸只是手指的觸碰,文章純情感情又真摯,并非閱讀者開始所想。但這樣的題目確實吸引了更多的讀者進一步了解這篇文章。
可以說《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內力與外力合謀的一篇文章,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后面很難有文章再超越它,獲得更大的反響,也與時代因素和社會的推動有關。
3.1 網絡文學興起時的先入為主
1999年,正是網絡剛剛發展的時代。那個時候的網絡沒有今天這么發達和普及,網絡文學作品也是更少見。蔡智恒就巧借了網絡的東風,若無網絡的普及,這篇文章也不會廣為人知。對此蔡智恒說:“如果沒有網絡誰知道我呀?”④當時接觸網絡的人多為年輕人,以及一些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網絡興起的時候就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和了解世界。而網絡文學在當時也是更為少有,所以蔡智恒創作了這篇小說會受到青年網民的關注與宣傳,且小說通俗易懂,描寫的是純真的愛情故事,很符合網民的性格特征。因為網民多為追求真愛或者是渴望愛情的大學生或者是剛進入社會的青年,對于愛情處于向往的時期。這樣的文章會引起網民的興趣,同時因類似的文章在網絡上出現較少,先入為主,因而占據了有力的地位,即使后面有更好的作品,也不能超越這樣一篇率先占領網絡文學市場的作品。
可以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創了網絡文學的一個時代。在網絡上發表作品,讀者還可以跟帖對作品進行評價,甚至在作者未將結尾創作出來的時候已經設想出更美好的結尾。網友給讀者鼓勵和相關建議,一定情況下促使了小說的成功與發展。如:
發言人:wangcuo時間:2000-08-11
我哭了。
我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已經是個沒有淚的人了,但我錯了。就在我看完輕舞飛揚給痞子蔡的用咖啡色信封裝著的蘭色的信的那一刻,我的淚水和痞子蔡的一起滑落,我敢保證,他的沒有我的多。
發言人:y z bby時間:2000-07-26
為什么作家筆下美麗的愛情故事總是以悲劇結尾?讓人讀完總是覺的哀傷、惋惜!蝴蝶,這種美麗的小昆蟲,看來是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的“寵物”,或許生命的意義是人類對自然認識的總結升華。這不禁讓我想起梁祝的美麗而又悲涼的愛情故事,當我讀到“凌晨三點一刻……從醫院里飛走了一只咖啡色的蝴蝶……”,耳邊仿佛響起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凄涼婉轉的旋律……人間因此少了一段美麗愛情故事的延續,如流星劃過夜空,當我們為它的美麗而動容時,它卻一閃而過,留下的只有我們無盡的遐想和一廂情愿的各種假設……
更多的讀者看完文章,再看這些讀者應時應景的評價,可以帶動其對文章的再次解讀和思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傳文章,增強了這篇文章在網絡上的影響力。
3.2 網絡與商業的合謀
蔡智恒小說在網絡上被一群青年網民追捧,走紅網絡,最后迅速被出版社看中,出版成冊,在網下得到更大的收益。可以說這是網絡與商業合謀的結果。
這也是帶有一種機緣性的。出版社是本著賺錢的目的來對這部作品進行推銷,知識出版社搶占先機獲得出版權,他們對讀者有精確定位,考察到有很大一部分中學生,大學生,和青年是其銷售的人群,在出版小說的時候,出版社又根據文章標題的特點裝幀出相符合的封面,封面追求“奪目”,“突出”,充滿活力,并用純正的顏色使這本書在眾多書本中突出出來,結合作品的名字引起讀者注意和購買。這樣的書本,給購買者第一映像就是好奇,有特點,于是跟多的人購買此書,擴大了小說的出版和銷售。
如果說作者的創作是在網上完成的話,媒體的介入則對這篇小說進行了更為廣闊的宣傳和二度創作。可以說“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⑤
網絡的宣傳畢竟有限,眾多的媒體盯上了網絡當紅小說這塊“肥肉”,都愿意將其改頭換面,成為賺錢的契機。《第一次親密接觸》出版后,又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等,通過電視媒體又再次進行廣泛的傳播,這就讓座這部作品更加廣為人知。這也是《第一次親密接觸》火爆的重要外在原因。
蔡智恒《第一次親密接觸》本質上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悲劇愛情故事,但卻在網上和網下紅極一時,開辟了網絡文學的一個新時代,也是網絡文學走入傳統文學的一個新的進步,作品出版后之后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夠超越,也是內在原因與外在原因相互結合的產物。作品本身需要有吸引人的地方結合網絡的普及和商業的發展以及媒體的介入,這才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成功的真正原因。文本不僅要有情采,有吸引讀者的亮點和能引起讀者思考和共鳴的“共振”,還需要一定的“巧”的機緣和時代來對其進行操作和推動,這樣才能做到情采斐然巧奪人心,獲得難以超越的地位。
注釋:
[1]徐鋒.《<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火爆書界“網上文學”嫁接圖書有待觀察》《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29日.
[2]蔡智恒.《雨衣》,北京:知識出版社,2000,229.
[3]ht tp://read.anhuinews.com/system/2005/03/02/001-001146786.shtml.
[4]盧燕,《蔡智恒我和痞子蔡可不一樣》,《北京青年報》2001年12月6日.
[5]〔美國〕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5月第156頁.
[1]徐鋒.《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火爆書界“網上文學”嫁接圖書有待觀察》《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29日.
[2]蔡智恒.雨衣[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0.
[3]盧燕.蔡智恒我和痞子蔡可不一樣[N],《北京青年報》, 2001-12-6.
[4]〔美國〕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
[5]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文學史·緒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6]蔡智恒.我的世界沒有籠子[N].中華讀書報,2003-0 -19.
責任編輯:周哲良
I206.7
A
1672-2094(2013)03-0052-03
2013-04-25
王曉旋(1989-),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