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權
(遂寧市環境保護局,四川遂寧 629000)
中國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初探
張政權
(遂寧市環境保護局,四川遂寧 629000)
中國觀音文化是印度佛教中的觀音信仰中國化的結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脈傳承。中國觀音文化具有慈善、慈悲特性,是大乘佛法,是和諧文化,具有普世價值。探索中國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的一致內涵,進行生態學思想理論創新,豐富生態文明思想文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觀音文化;生態文明;生態系統;初探
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礎是思想文化的復興。
1988年,全球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說:21世紀人類要生存,必須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的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指出:“挽救21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因而思想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1.1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釋道。中華文化之源包括正宗文化和民俗文化,而正宗文化就是三教九流,諸子百家。諸子百家之精要是:孔子——仁,孟子——義,老子——智,莊子——慧,墨子——實踐,旬子——自強,鬼谷子——本事。
1.2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三教中儒家的核心思想則是仁,“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即儒家思想是做人的規范;而佛家的核心思想則是“悟”,即佛是覺悟了的人,“不做人,焉為佛”;而道家的核心思想則是“道”,即宇宙人生大道之理,即規律,即是探求宇宙人生的規律。傳統文化的內核即是“做人,悟道”,人生就是體道、悟道、最后得道的過程。
2.1 觀音文化的時空特性
印度佛教的觀音信仰中國化是印度大乘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不斷交往發展的歷史凝結過程,流傳1800多年來,已經融合了中國的社會歷史環境與本土文化特征,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和文化結構。四川遂寧觀音故里,妙善公主的傳說就是觀音信仰的本土化和女性化。觀世音菩薩是觀察世界上苦難的呼聲,而來“循聲救苦”,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無畏精神與作為的境界。在大乘佛法中,佛、菩薩恒順眾生,在度己、度人、度眾生的不同時空中,她能以種種不同的化身而應化利物;千手千眼觀世音、南海觀世音是不同時空的呈現。法華經中的普門品認為觀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在《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的神力始終混同于各類眾生之中,她能“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無畏者”。楞嚴經說:“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并且得到“十四種無畏功德”,能予一切眾生無畏之施。凈空法師認為:媽祖是觀世音菩薩在海洋文明中的示現,甚至圣母瑪麗亞也是觀世音菩薩在不同時空、不同文明中以不同方式教化、度化眾生的表現。
2.2 觀音文化是慈悲文化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救護眾生離苦得樂,觀音文化具有觀音所特有的慈悲為懷的色彩。所謂“慈”即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范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所謂“悲”即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佛學中的“慈悲”即“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所謂“無緣慈”即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所謂“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大乘佛教講的是“大慈大悲”。《大智度論》中講: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大慈者念樂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憫愍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2.3 觀音文化是大乘佛法
觀音文化提倡因緣果報,提倡因果循環,倡導眾生廣行善為,積善成德,積福德、修福慧,星移斗轉,修來生佛,證無上正果。觀世音是西方三圣之一,宏揚、闡釋大乘佛法,宏法利生,大慈大悲,利人、利他,使人“脫苦”、“得樂”。大乘佛法融通三教文化,是三教真諦,能讓人明心悟性,是眾生修行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補處佛,將利益十方三世無量眾生,離苦得樂。
2.4 觀音文化是三教文化的綜合載體
觀音文化在道教文化中是慈航真人,妙善公主以道姑身份出家修道,在體道、修道、悟道中,以舍身救父的儒家傳統的孝道結合在一起,倡導孝親尊師,得道后成為菩薩。度人、普渡眾生,大慈大悲,拔除眾生出離苦難、脫離苦海。觀世音菩薩的智慧,闡發人性智慧升華的文化思想,提高了東方人對形而上的認識深度與發揮人性至善的解脫境界;他的濃縮成為一卷數百字的經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已成為東方人千余年來人生哲學的圭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使東方人能超于物性的追求與享受,而進入精神世界的升華領域,的確具有人類文化思想上的偉大而崇高的價值。三教文化在觀音文化中得到融會貫通,而三教文化的至極點是相同的,至高境界相融相通,即佛說五戒、儒說五常,道說五行。
五戒:殺、盜、淫、妄、酒。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戒、五常、五行文字不同,功能卻一。
戒殺——守仁,木氣朝元(不殺如樹木之青翠)
戒盜——守義,金氣朝元(不盜如金蘭之芳香)
戒淫——守禮,火氣朝元(不淫如欲火之消滅)
戒妄——守信,土氣朝元(不妄如土地之信實)
戒酒——守智,水氣朝元(不酒如智水之不竭)3中國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的一致性內涵
生態文明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不斷克服人類活動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制度、精神方面的成果的總和。而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的一致性內涵主要體現在:
3.1 觀音文化是慈善文化
觀音文化提倡善道、廣行善道、善行天下、并實踐善道,教化世人一心向善,廣結善緣,與人為善。有劣跡者改惡從善。完善人們的道德、心理、道德人格。善具有原始性、廣泛性、現實性和永恒性,能不斷傳承、與時俱進、長盛不衰,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音文化提倡不殺生、放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不盜一草一木。觀世音菩薩用楊柳枝將凈瓶圣水灑向人間,救護眾生、護持萬物,愛護、凈化水源,使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
3.2 觀音文化是普世文化
觀音文化提倡眾生平等、博愛、大愛無疆,觀世音菩薩能觀十方法界六道輪回一切眾生的種種際遇,隨緣給予救助。不拘形式,“或慈或悲,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宇宙自無始(無極原始)以來,人之靈性即是由無極生化之后,生長于太極界,故萬類同根同源,同此靈性,而分降各地,始有不同人種、言語、膚色,認為若天下只有一色,則單調無趣,運五行化五色而生五欲、五濁。道化三千,運行日月,原靈歷經萬劫轉生之后,動極思靜。宇宙萬物同為一體,都應該和諧共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威德,只要是中國人,或是韓國人、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乃至西方世界,都或聞或頌,少有不知其圣號者。觀音文化的慈悲與仁義,與西方文化的博愛,都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并無太大的差異;這與觀世音菩薩化身千億的意義,體現出了人類文明共有真、善、美的屬性,因而消除各種文明之間的隔膜與沖突。觀音文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具有普世價值,是普世文化。
4.1 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觀音文化生態學
從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的一致性內涵可以看出。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要更加系統而深入地研究觀音文化與生態文明的共有屬性,發掘生態文明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觀音文化生態學應運而生,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思想文化基礎。
4.2 道家文化與生態文明——道家生態學
道家文化在探求宇宙人生發生、發展及演進中不斷總結其思想文化體系。道家認為自宇宙大爆炸以來,即無始以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演化了浩瀚無垠的三千大千世界。因而太極圖、八卦圖揭示出了宇宙人生的總規律。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映了道家中和的自然觀。“大道無為,無為無不為”。即道家的修身就是修心,根本在心上下功夫,真正的道家是提倡清心寡欲的。“天道不如地道,地道不如王道、王者之道替天行道”,即人道合于天道則天地人和,體現了道家中和思想,即宇宙生態平衡定律。陰陽、五行、九宮八卦、奇門盾甲則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陰陽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家、五行家為風水學即建筑環境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即人與宇宙萬物、時間、空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即為風水學。道家養生術和中華傳統中醫藥學均提倡:天地人和,調節陰陽,運化五行,跟天地而動,隨四季物候而生,以提高人體系統免疫力、適應力、生存力,使中華民族繁衍生息。
4.3 佛家文化與生態文明——佛家生態學
佛家提出眾生平等,廣施善行,因緣果報,慈悲護生,凈心向佛,即心靈環保。戒律之道——不殺生(放生)體現了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懷,萬物皆有靈,眾生皆有佛性。宇宙萬物和諧共生,是統一的整體,主張“人、神、仙、佛”與“鬼、怪、妖、魔、”都是有情眾生,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六道眾生都是統一的整體,是一,不是二,是謂“不二法門”。而大乘佛教倡導的西方凈土則是理想的生態王國,也是凈化的心靈王國。即眾生心靈的皈依之所。
4.4 儒家文化與生態文明——儒家生態學
儒家是治世之道,倡導修齊治平,以儒釋道加在一起,把人間、人生、人心都管起來,使人間、人生、人心都向真、向善、向美。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今天構建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孔子的仁、孝悌的“天人合一”思想由“遠”及“邇”。孟子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和“萬物皆備于我”就是人與萬物一體的思想,董仲舒的天與人交相感應及宋明理學的“天人合一”思想都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了理論根據。
從前所述,根據佛教生命思想理論——眾生平等和生命輪回,根據緣起論觀點,萬事萬物都是天地陰陽緣聚緣滅而產生和存在以及消亡,宇宙的生命,實質上是一個整體,正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英國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持有與此相同的觀點:“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大地、空氣、水、巖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嚴性,就等于侵犯了我們的尊嚴性”。而地球地質歷史中,地球生態系統的多次毀滅都是外星體造成,因而我們人類應有“天地同根,萬物共生”的宇宙生態系統觀。而生態系統內不斷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宇宙生態系統中星體之間,萬物之間不斷地交換全息能信息,從而控制宇宙星系之間、萬物之間的動態平衡即輪回。而探索宇宙人生奧秘的兩大突破點即是多維時空與超光速。
[1]張世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07).
[2]張海山.佛教文化與生態文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3):80-82.
[3]刑莉.觀音信仰在我國西南四川遂寧地區的傳播——兼談觀音信仰在四川遂寧地區的本土化及女性化特色[J].民俗研究,2010,(02):172-188.
[4]王炎平.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問題[J].觀音故里,2012, (03):1-10.
[5]南懷瑾.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1-40.
責任編輯:周哲良
B948
A
1672-2094(2013)05-0051-03
2013-07-20
張政權(1965-),男,四川安居人,四川省遂寧市環境保護局信息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四川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環境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從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