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華
(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濰坊輸油處,山東 濰坊 261000)
以人為本與推進和諧文化建設
劉蘇華
(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濰坊輸油處,山東 濰坊 261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加強和諧文化建設,就要以建設和諧企業、和諧社區為宗旨,在不斷加大硬件設施上投入力度的同時,倡導創新理念,在打造安全文化,創新意識、社區環境和和諧氛圍上下功夫,進而將企業建成和諧、歡樂、文明的大家庭。
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秀的文化能夠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能夠推動經濟各方面發展進步。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建設“和諧社會”,就是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和諧的本質,就是人際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或生態的和諧。而在企業建設和諧文化,就要以加強和諧企業、和諧社區建設為宗旨,不斷倡導創新理念,努力將企業建成和諧、歡樂、文明的大家庭。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道德觀念、大一統思想、愛國主義精神等等。在新中國經濟社會改造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又汲取世界文化的優秀內容,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我們的管道文化就是在融合了“三老四嚴”的大慶精神、“東八三”長輸為業、管道為家、野戰為樂、艱苦為榮的管道精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先進的管道文化引導職工前行,占領職工思想文化陣地,用管道文化培育員工的歸屬感,讓員工享受文化的樂趣,從中間學到知識,體驗成長、服務社會的快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牢固樹立三種意識,即精品意識、策劃意識、立體宣傳意識。精品意識,就是進一步拓寬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思路,在形象生動、新穎獨特方面下功夫。結合管道生產生活實際,為職工群眾介紹和提供文化精品。策劃意識,即文化宣傳上有計劃、有思路、有亮點,結合生產經營管理、職工代表巡視、學習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等工作重點,策劃“一轉雙創”基層組織建設年系列宣傳報道,增強宣傳的系統性和持續力度。立體宣傳意識,就是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和學習手段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網絡,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實踐證明,先進的企業文化能夠凝聚職工、激勵職工,具有規范行為、引導前進的作用。推進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既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要求,也是新的時期、新形勢下職工的切身需要。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職工、關注職工,激發職工個人的潛能,促進職工崗位成才,努力提升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生活品質,為職工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廣闊的平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企業文化實踐活動中,還要堅持統籌規劃、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和有效利用各種文化資源的作用,形成合力,形成規模,形成優勢,創出精品,不斷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廣大職工積極為企業貢獻力量。
企業要以開展“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緊密圍繞生產經營實際,以贏得客戶員工雙滿意為目標,深入調查研究,充分查擺問題,審慎制定整改方案,切實提高服務質量,落實一系列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贏得職工群眾的高度認可。通過活動切實改進工作,建立優質、高效服務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在企業周邊單位、職工群眾中營造和諧的生產生活氛圍,推動企業更好更快發展。企業要在服務上求實效,在爭創上做文章。為突出員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要以人才通道建設為載體,激勵員工愛崗敬業,崗位成才,根據企業新員工較多的實際,要發揮老員工的“傳幫帶”作用,通過技術培訓,技能大賽、“師傅帶徒弟”等形式提升新員工技能水平。要關心新員工,及時了解職工群眾所需所想,積極落實“最好一餐在食堂”的承諾,做好扶貧幫困工作,推廣親情互助制度。通過幫扶通道、健康通道、文化通道建設把為民服務落到實處。企業根據勞務承包任務的增加以及輸油管線點多線長的特點,以及部分職工家庭存在一人留守或倒班工作、老人孩子需要照顧等困難情況,在各黨支部、各生活社區成立互助組織,倡導職工互幫互助,確保每一家的困難都有人知、每一家的老人孩子都有人管、每一家的難處都有人幫,成功建立暖心社區、親情站隊,從而解除了職工的后顧之憂。有的企業一直堅持“濃濃生日情、親親一家人”生日祝?;顒?,員工生日都會收到企業送出的溫馨祝福和生日蛋糕,感受到組織的溫暖。企業各相關科室,技術部門發揮專業優勢,按職工需要開辦為民服務專題網頁。例如,汽車隊把有關車輛維護維修知識、乘車人安全責任和車輛行駛安全常識等內容,組織編寫印刷《行車實用錦囊》,發給駕車及乘車人學習借鑒,有力地促進了安全駕駛和行車平安。
幸福是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祥、平和、滿足時的心理狀態。作為一級組織、一個團隊要努力幫助職工改善心態,同時創造職工感到幸福的外部環境。企業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提升幸福指數。要深入做好社區特困幫扶工作和開展好“送溫暖”活動,努力做到對困難職工群體的問題及時知情、及時報告、及時協調,重點關注勞務職工家庭困難的解決;扶持和支持民間互助組織,倡導職工之間、居民之間相互幫助,力爭在各社區和各單位都能涌現出一批樂于助人的好心人、熱心人,做到每一家的困難都有人知、有人管、有人幫;充分利用企業的場地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提高職工居民的參與度,增強歸屬感和自豪感;善于發現和尊重每名職工的特點和特長,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幫助職工提高成就感、實現自我提升;教育引導職工和社區居民正確面對自身的內在需求,區分合理和不合理的訴求,從而正確取舍。此外,還可依托居委會加強對居民社區其他群體和團體的引導幫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通過共同努力,營造幸福和諧環境。
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區是社會的細胞,是職工生產、生活的中心,也是各種利益關系相互交織、各種矛盾沖突比較集中的地方,因而社區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只有把社區建設搞好了,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加強和諧社區建設要堅持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關鍵,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社區居民要以“增進鄰里感情,構建和諧社區”為目標,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步清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冷漠、排斥等不良情緒,強化社區團結意識,重建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接納意識,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親情感、溫馨感,努力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區環境。
總之,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離不開鄰里間的友好親善、互幫互助;同事之間光明磊落、以誠相待,才能形成心情舒暢、工作效率提高的良好氛圍。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社會,做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就能產生眾人劃槳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企業的發展創新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責任編輯:張希宇)
D61
A
1008—6153(2013)06—0084—02
2013-11-08
劉蘇華(1962-),女,山東臨朐人,大學學歷,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濰坊輸油處離退休職工管理站企業文化主管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