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榮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高校教師學術休假的現實困境與改善路徑探析
張桂榮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學術休假作為高校教師的一項基本學術權益,在提升師資隊伍職業水平有較高的潛在價值。針對當前實行學術休假制度面臨的種種困難,要通過完善師資隊伍管理體系、科學構建教學科研團隊、規范參加學術休假教師資格遴選考核和經費支持,保證學術休假制度得以實行,提高高校教師隊伍職業水平。
學術休假;高校教師
學術休假是高校教師的一項基本學術權益。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對教學任務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師實行學術休假制度”。縱觀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學術休假制度在西方國家已實施100多年,而在國內推行這種“休養生息”的制度卻是舉步維艱。
學術休假制度(Sabbatical)是指大學教師在大學工作到一定年限后暫時離開教學或科研工作,獲得一定假期,在此假期內到國內外其他機構從事研究或者學術交流,以此來提高自身學術水平的一種制度。[1]
學術休假制度首先由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艾利奧特(Charles W.Eliot)在1880年提出,為了拓展教師隊伍學術視野,促進專業知識更新,提振師資隊伍的士氣,在他40多年治校生涯中極力主張實行學術休假制度,批準連續工作7年的教師半薪休假一年。隨著美國研究型大學興起,目前全美已有3000多所高校設立各種形式的學術休假,這一制度也被世界上許多高水平大學相繼效仿。
我國為了支持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國家教育部1997年曾實施過“春暉計劃”,由國家教育部撥出專項經費資助在外留學人員短期回國工作,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課題,開展學術活動。[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為推進教師學術研究國際化,也先后進行學術休假制度嘗試,但試行的效果均不理想。
(一)學術休假制度能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穩定師資隊伍
隨著高校在校生人數劇增,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邁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教師作為學術性職業,因繁重的教學任務而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知識更新,了解國內外專業領域前沿問題和最新學術動態,影響了教師學術創新能力發展。因長期從事教學工作,身心疲憊,自我成就感下降,時常產生職業倦怠情緒,影響教學質量。學術休假期間教師可以不從事教學工作,身心處于放松狀態,在學校以外學術環境中汲取專業知識、探索新課題,拓展學術視野,提高工作效率,延長教師的職業生涯周期。同時,學術休假申請資格一般有嚴格工作年限限制,頻繁調動會讓教師喪失學術休假資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教師頻繁流動,有利于保持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性。
(二)學術休假制度推動教師培養國際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職業能力
現代大學三大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高校教師知識創新能力是實現大學職能的重要保證,實施學術休假制度能讓教師從繁瑣的教學任務中脫離出來,走出校門或國門,有一段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有機會在國內外訪學、交流、進修、著書、講學及合作研究,也可以利用休假時間為今后教學科研工作收集資料,以此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缺陷,調整自己知識結構進行學術積累,潛心學術,激發學術靈感,提升學術創新能力。
(三)通過學術休假更新教師工作理念,處理好教學與科研關系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兩個基本活動,部分學校兩類活動的薪酬體系不一,許多高校教師重視科研,輕視教學,導致教師在學術研究和教學中時間的分攤上時常沖突。通過學術休假,培養教師更加關愛學生,激發教學興趣,使教師認識科研是豐富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式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促進科研工作深化,師生在探究學術問題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學術思想碰撞,教學相長,為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一)學術休假制度未納入高校的師資管理體系
國內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在人才選聘、職稱評審、教師業務培訓等方面都有比較成熟的工作模式,但教師學術休假制度大多游離于師資管理體系之外,對學術休假對象選定沒有一個可行標準,甚至部分校領導不能理解學術休假的重要意義,將學術休假與外出旅游、休閑劃上等號,更沒有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教師學術休假期間的學術活動。
(二)高校的教學、科研環境不利于學術休假制度實行
我國研究生指導普遍實行導師制,而不是由學術團隊指導,某一導師離校,其研究生的學術指導工作無法落實,大多教師還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國內大學課程很少采用模塊化教學,一門課程經常要講授一個學期,甚至常年性,教師一旦承擔了某項教學任務,就很難抽出一段時間外出潛心學術交流。
許多專業教師除教學外,還承擔著專業課題研究,要經常面對科研行政管理部門檢查、中期考核、成果匯報、結題驗收等諸多繁瑣環節。另外,科研項目申請中有許多“潛規則”,課題申請能否成功,往往是幾個專家評定,融入這樣一個小圈子機會來自不易,誰都不愿意缺席每一個重要場合。
(三)學術休假制度缺少信息反饋與監督機制
高校人事部門對學術休假過程中教師不能及時跟蹤管理,實施有效的監督措施,學術休假期間,教師個人學術水平是否提升,沒有明確的考核目標,更沒有出臺學術休假相應的激勵機制,使得學術休假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升效果不明顯,學術休假的實效性備受質疑。
(一)重視學術休假制度,提高學校師資隊伍競爭力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未來高校之間綜合實力競爭的核心要素,高校長期以來把教師當作管理對象,忽略教師職業能力發展。在高水平大學人才競爭的大環境下,誰能率先建立起學術休假制度,就會凸顯本校教師優厚的學術待遇,顯示出單位人才競爭優勢。好的休假項目能營造出健康的創新氛圍,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同時,教師隊伍不穩定影響著學校的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連貫性,推行學術休假制度后,增強教師使命感和對大學的忠誠度,如果頻繁流動的教師就會喪失休假資格,失去深造機會,對教師流動起到一定制約作用,有利于穩定教師隊伍。
(二)科學管理,保證教師學術休假時間安排
從教學和科研實際工作出發,統籌安排學校學術休假申請人數所占教師的人數比例,不對教學與科研秩序產生較大沖擊。學校要注重建設階梯式的學術團隊,科學地分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任務,采用專家團隊方式指導研究生,不因一名教師學術休假導致研究生科研論文無人指導。在課程教學上采用模塊化教學,縮短課程的教學周期,讓學術休假的教師有充裕的時間保證。
(三)規范遴選與考核程序,保證學術休假制度的質量
對參加學術休假的教師資格通過公開報名、競爭選拔,教師申請學術休假時須要提交學術活動目標、計劃等,由學校學術委員會專家評定,對已參加學術休假教師建立中期信息反饋制度,對學術休假期間活動范圍與工作內容進行過程跟蹤管理,如發現教師休假期間從事與學術活動無關工作,及時中止其學術休假。學術休假結束時,學校學術委員會要對參加學術休假教師進行學術能力考核,通過公開答辯,檢查其計劃執行完成情況,建立學術成果監控機制,直接與其薪金支付和下期學術休假申請掛鉤,提高教師學術休假期間的工作質量。
(四)從資金上保證學術休假制度可持續性
學術休假作為高校教師提升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多渠道籌措資金,在師資隊伍建設資金中設立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學術休假,保證教師學術休假制度順利實施,同時,鼓勵吸納社會企業在高校設立獎教金,用于教師學術休假。
總之,學術休假作為高校教師的一項基本學術權益,在提升師資隊伍職業水平有較高的潛在價值。高校工會組織應積極主動參與調研,通過教代會等途徑反映教師意愿,多方協調,讓學術休假制度盡快在高校生根發芽。
[1]楊曉輝.中日大學教師學術休假制度比較[J].教書育人,2006(9):95.
[2]教育部.關于設立“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的通知[Z].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年鑒,2007.
(責任編輯:王友才)
G647
A
1008—6153(2013)06—0111—02
2013-11-05
張桂榮(1970-),男,江蘇鹽城人,經濟學碩士,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