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石崗,宋曉萌
(河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天津市 北辰 300401)
學習型農村建設的五項修煉
馮石崗,宋曉萌
(河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天津市 北辰 300401)
人類社會的學習是社會性的實踐和創造活動,自覺地有計劃建立學習型組織,人類社會將更高更快地健康發展。學習型農村建設,一要激發村民自我超越,促進農村跨越發展,二要引導村民更新觀念,促成農村觀念變革,三要組織村民規劃愿景,打造新農村共同體,四要通過團隊學習凝聚智慧,激發農村創新活力,五要學會宏觀考量系統思考,新型農民全面發展。
管理創新;社會主義現代化;學習型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立鄉村有光明愿景,村民廣泛積極參與,共同謀劃跨越發展,人人正向貢獻能量的學習型組織的過程。學習型農村建設能夠激發廣大村民正能量,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
“學習型農村”是從管理學的“學習型組織”借用過來的一個范疇,“學習型組織”是管理學中的一個范疇,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論之一,出自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的暢銷書《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 i f th Discipl ine)。[1]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積極進取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健康持續發展的組織。[2]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中闡述了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包括: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實現心靈深處的渴望。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新世界。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的愿景——打造生命共同體。第四項修煉:團隊學習——激發群體智慧。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見樹又見林。[3]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適用范圍很廣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隊和一個家庭,建設學習型農村可以借鑒管理界稱之為圣吉模型的學習型組織建設“五項修煉”法,[4]結合我國農村實際進行。
借鑒圣吉模型的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實現心靈深處的渴望。對于我國農民而言,主要是指通過學習了解自身的不足和潛力,尋求自身能力的擴展,從而獲得自我超越。要在廣大農村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調動農民學習的熱情和自覺性,必須讓他們了解和欣賞與本地條件相似相近的國內外、省內外農村農業的先進經驗和成就,也要讓他們了解與本地條件不同的國內外、省內外城鎮工業、商業、信息產業、教育科研機構等先進經驗和成就,在比較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和潛力,激勵農民發展自我,培養農民主動競爭的意識和追求自己選擇的目標,在學習中激勵農民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一項關注個人成長的修煉。追求自我超越,是要使農民客觀認識現實和自身的能力,通過集中精力的學習逐步厘清并加深個人內心的愿望;是要鼓勵農民不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愿望。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只有激勵農民積極追求“自我超越”,才能不斷滿足他們心靈最深處的渴望。整個農村的學習氛圍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基于農村的每個成員對于學習的意愿與能力。
借鑒圣吉模型的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新世界。心智模式即思維模式,是認知心理學上的概念,指那些深深固結于人們心目中,影響人們認知世界,以及影響人們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和印象,是思維定勢反映。心智模式不僅決定人們如何認識世界,還影響人們如何采取行動改造世界,往往能夠影響人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是非成敗。一般來講,一個人的心智模式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在長期生活和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積淀起來的,根深蒂固地深植于人們的心中的。由于是長期積淀起來的,所以改變很難,一般說來可以改善;因為是后天的,不是絕對不能改變。在構建學習型農村中,要在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中自覺引導農民改善心智模式,關鍵是要使農民正確認識自己,破除那些把個人的生活和工作與集體發展脫節思考的“獨立”意識。通過學習自覺把個人融入集體,正確認識農村是由一個個農民構成的利益共同體,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農村的繁榮發展人人有責,農村的進步成果大家共享。要牢固樹立每個人積極進取共同為集體進步貢獻力量的集體主義意識,發掘每個人內心世界的潛在能力,并無私的把這些能力表現出來貢獻出來。改善心智模式要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進行,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民學習活動,啟發大家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形成每個人都能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其他人的想法的民主氛圍、和諧局面。
借鑒圣吉模型的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的愿景——打造生命共同體。共同愿景的制訂是在學習、討論、比較、研究中完成的,村民要通過向先進、發達的組織學習,深刻領會黨和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實質,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構思本村的中長期發展愿景,制定具有本村特色的新農村發展規劃,謀劃本村又好又快地發展路線。愿景的構思過程、規劃的制定過程和路線的謀劃過程就是統一思想、群策群立的學習過程和創造過程,它要求發動農村中不同階層的人自愿表達他們最關心的事情,據此融合勾勒出共同的愿景,這個愿景遍及農村各方面活動,并使各種活動通過共同的愿景融會。全體成員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使命感與價值觀,繼而在集體中形成一種奉獻精神,才能使農村的全體成員凝聚在一起,為了實現大家共同勾勒出的目標,而主動認真地學習和參與各種活動。好的共同愿景可以為村民學習和實踐提供共同的興奮點與正能量。
借鑒圣吉模型的第四項修煉:團隊學習——激發群體智慧。學習不是純粹農民“個人”的事情,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快速進步的客觀要求,與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乃至每個農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決不能不負責任地放任自流,一味地“無為而治”。組織農民的團隊學習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最基礎的一項修煉,農村要想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不被時代所拋棄,不能僅靠幾個村干部或幾個鄉村精英,而是要通過調動農村的團隊精神增強農村的整體實力。團隊不一定是正式的長期的行政組織,更多的是根據工作任務、研究課題、共同目標和志向形成的短期系統,團隊由共同的愿景指引,由具體的發展任務激勵,由共同的利益所驅動而競相努力學習。當農民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形成團體學習風氣的時候,團隊成員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全面發展、競相提高,就會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和效應,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事業建設會產生實質性的跨越發展。團隊以信任和坦誠為基礎,在團隊中結合生產生活實踐、圍繞攻關創新課題、為了共同發展目標而開展激烈討論和深度會談,逐漸形成相互探討和切磋研究的集體思考技巧。團隊中的學習活動為每個成員打開心扉自由地交流、展現自己的才華為團隊做貢獻創造了條件。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不是個人,因而,加強團隊學習越來越重要。
借鑒圣吉模型的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見樹又見林。系統思考是學習型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農民長期生活在被土地禁錮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活方式下,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組織松散、生活節奏慢、與外界聯系少,造成了農民較之城鎮市民的眼界不開闊、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安于現狀、與世無爭、崇尚平均、羞談競爭、嚴于律己、不議他人、重視局部、忽視整體等。農民很少把自己或自己的家庭看作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社會發展組織建設的高度思考為社會做貢獻,往往是事不關己、名哲保身、得過且過、能忍自安,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也不想多為社會多做事。一言以蔽之,農民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環境造成了缺少整體意識和系統觀念。所以,從列寧到毛澤東都特別重視農民的教育問題,都想通過集體化道路讓農民從個體家庭向集體團隊過渡,用集體主義意識和共產主義意識取代小農意識和狹隘觀念。學習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其中的核心內容就是培育緊跟時代步伐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引導農民辯證思考問題,形成系統思考的思維方式,把農村發展和國家利益、世界動態、未來發展聯系起來,從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背后的結構,從看局部到縱觀整體,從靜態的分析到認識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進而結合農村實際在發展競爭中尋找動態的平衡。學習型農村需要農民學會系統思考,知道如何更有效地改變系統,如何行動才能使農村與世界的自然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保持一致。
學習型農村建設的修煉之道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問題,更是中國現代化在農村實現的實踐問題,“修煉”過程是農民自我超越和創造歷史的實踐過程。
[1]Peter M.Senge.The F i f th Discipl ine一 The Ar 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 ew York. Cur rency Doubleday,1990.
[2]周德孚.學習型組織[M].上海:上海對經大學出版社,19 98.
[3]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TheFiveWaystoConstructtheStudy-typeCountryside
F EN G Shigang SO N G X iaomeng
(Hebei Universityof Technology,B eichen Tianjin,300401)
Learning in our human society is social practice and creative activities,human society wi l l develop higher and faster i f we planned to establ ish study-type organization consciously.The const ructionof study-type count ryside,first ly it should stimulate the vi l lagers' sel f t ranscendence,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secondly it should lead the vi l lagers to update the concept,to promote rural idea change,thirdly it should organize thevi l lagers'planningvision, to create new rural community,four thly it should gather teamlearningwisdomto stimulate the rural innovation vital ity,f i f thly we should learn macro considerations of system thinking to overal l develop new farmers.
M anagement Innovation;The Socialist M odernization;Study-type Society
D422.64
A
1672-2094(2013)02-0014-03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3-01-22
馮石崗(1955-),男,河北冀州人?,F任河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哲學、科學技術社會。
宋曉萌(1988-),女,河北邯鄲人,河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