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陜西省高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西安 710200)
小麥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疾病,該病分布范圍極廣,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近年來,隨著矮稈小麥品種的推廣、栽培群體密度的加大、水肥用量的不斷增加,導致田間郁熱,致使白粉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小麥種植造成很大影響。小麥受到白粉病侵害后,養分被掠奪,光合作用降低,植株呼吸作用提高,蒸騰強度雖大,成穗率降低,造成小麥葉片早枯、分蘗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5%~10%,嚴重的麥田可達20%以上。
近年來,由于秋冬季及早春氣溫偏高,這對小麥白粉病的侵染及菌源基數的積累十分有利,秋季特別是冬前氣溫偏高,可延長小麥在入冬前的生長時期,也延長了白粉病在入冬前發生侵染時間,當溫度在0~25℃時其中分生孢子均可萌發,15~20℃為發病最適宜溫度。當溫度在18℃左右,相對濕度越高,分生孢子的萌發率也越高,病害發生就越嚴重。
多樣化的栽培管理措施也對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產生一定影響,在病菌越夏地區秋播,早播要比遲播田發病率高,平原地區若群體過大也容易誘發白粉病的發生,另外,在土地肥沃的地方,氮肥含量過高,植株生長過茂,貪青徒長,一方面增加了田間濕度,小麥植株生長過快,組織幼嫩,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菌的快速繁殖和侵染,另外一方面是栽培管理不當,氮肥用量過大或水肥不足,土地干旱,小麥生長衰弱,細胞缺水失水膨壓,抗病力降低,也容易導致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據調查發現,有些農戶秋收后立即播種,過高的氣溫使小麥旺長現象嚴重,個別嚴重的地塊甚至在年前就出現拔節現象,有些種植戶播量過大,這樣直接導致田間小麥群體密度過大,致使透氣性降低,形成了病黑工程滋生蔓延的溫度。
小麥白粉病菌存在極其復雜的變異性且生理變異速度快,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使用年限的延長,或在一個地區長期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均會使品種的抗性降低,這也是近年來白粉病日趨嚴重的原因之一。
小麥生長的季節多雨,這對于白粉病的流行創造一定有利條件,報道稱,根據氣象資源與白粉病病葉率的關系,4~5月份的降水量與5月下旬白粉病病葉率呈直線正相關,相關性顯著。一般多陰雨天氣,田間的濕度明顯增大,加之氣溫較高,另外,光照不足也是小麥白粉病嚴重流行的主要環境條件,有利于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產生和傳播。此外,小麥白粉病菌是專性寄生菌,必須在活的寄主組織上才能生長發育,病菌分生孢子還可隨著氣流遠距離傳播,擴大再侵染。
一是農民對白粉病缺乏了解,防治意識不強,由于往年白粉病零星發生,發病較輕,一般得不到重視,但是,當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葉片時才開始防治,由于白粉病菌菌源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傳播侵染速度相當快,到了后期氣溫度,菌量大,危害加重,就錯過了有效的防治時間。二是藥物預防不到位。白粉病發生時多從數下部開始發生,然后向中部蔓延,但于由于小麥群體過大,噴酒的藥液很難噴透,這樣以來防治效果較差。
小麥白粉病在小麥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白粉病主要發生在葉面上,病害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莖桿和穗部,一般情況下部葉較上部葉片被害重,正面的病斑比葉背面的多,其病癥特點是病部表面覆蓋一層白粉狀霉層,菌絲層覆蓋麥株表面,使麥株呼吸作用增高,蒸騰作用加強,碳水化合物積累和輸送減少,光合作用效能降低,病部最先出現分散的白色絲狀霉斑,逐漸擴大并,甚至互相聯合成長橢圓形的較大霉斑,嚴重時可覆蓋整個葉片,霉層可達2mm 左右,隨著病情發展,到了后期,霉層逐漸由白色變為灰色乃至褐灰色,而且上面呈散在黑色顆粒,如果植株發病早而重,根部吸收能力則會降低,影響根系發育,從而減少千粒重,使產量明顯下降。
加強小麥白粉病監測預警,準確、及時掌握白粉病發生動態,不同地區的相關部門要落實聯合、協同的策略。及時通報該地區白粉病發生情況,并且通過網絡、電視、廣播、會議及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向種植戶發布病害發生動態,為指導大田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3.2.1 適期適量播種。因地制宜,選用比較抗病的豐產種子,以及要根據品種進行合理搭配及更換,以免病菌優勢小種的形成,注意好播種時間,在白粉病菌越夏區或秋苗發病重的地區可適當晚播,播前盡可能消滅自生麥苗,以減少菌源降低秋苗發病率,秋播應控制在10月中旬左右,根據土壤墑情,每畝掌握在8~10kg,切忌加大播種量,以防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相對濕度增加,易倒伏等,在小麥收割后要及時翻耕,以消除殘體和自生麥苗。
3.2.2 合理施肥。根據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狀況等控制好種植密度,合理施用氮、磷、鉀等肥,避免氮肥施用量過多,適當增加磷、鉀肥,以促進小麥的發長發育,增強其抗病能力。
3.2.3 合理灌溉。合理灌水,降低田間濕度,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冬季,要土壤墑情進行適當冬灌,盡量減少春灌次數,以降低春季發病高峰期間田間的濕度。
3.2.4 藥物防治。(1)種子處理。小麥在播種前采用藥劑抖種進行預防,可用15%三唑酮50g 拌種50~80g,切忌用藥量過大,否則會影響出苗率,使用唑酮拌種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而且殘效期可達2 個月以上,還能有效預防小麥根部病害。(2)噴霧處理。小麥白粉病流行性很強,在春季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10%或病情指數達1 以上,要及時進行噴藥處理,常用預防白粉病的藥物有: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使用三唑酮和烯唑醇時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易導致貪青遲熟。一般噴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殺菌劑還有40%多-硫、50%硫磺、70%甲基硫菌靈等,這些藥物對小麥白粉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這些藥劑殘效期較短,用時需噴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