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俊
(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作為一個有著自身特定國情的發展中大國,我國高技術產業不可能選擇資源依賴型和對外依附型的發展模式,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根據不同的領域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穩定快速增長。
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到,在他看來,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1]。他認為創新包括技術型變化的創新和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而后在此基礎上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技術創新,并做出了不盡相同的概念定義。
我國學者傅家驥教授在總結升華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完善的技術創新概念:“技術創新就是抓住市場的潛在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產品,新工藝(方法),開辟新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新的組織,它是包括科技,自制,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2]。有很多經濟學家經過研究都認為:技術創新有一個S 形的生命周期,技術創新過程是新老產品的交替過程,在產品各個生命周期中產品銷售的活躍程度不同,已有產品的衰退期就是新產品的引入期,新產品出現處就是由于技術創新引起的。高技術產業的創新也具有這樣的生命周期,因此需要在不同的階段對其進行必要的激勵以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按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分類標準,高技術產品包括計算機和通訊、生命科學、航空航天、光電、計算機與制造技術一體化等十類產品。以這十類產品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稱高技術企業。按標準化、系列化生產該產品且能在市場上迅速擴散,并取得一定經營規模的部門稱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具有技術發展快、產品更新快、競爭國際化、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等特征,考慮高技術產業的所有問題都應從其以上四點出發[3]。
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4],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經歷產品開發期,引進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這五個時期,其中在各時期具有如下特征:1)產品開發期即從開發產品的設想到產品制造成功的時期。此期間該產品銷售額為零,公司投資不斷增加;2)引進期。新產品新上市,銷售緩慢,由于引進產品的費用太高,初期通常利潤偏低或為負數,但此時沒有或只有極少的競爭者;3)成長期。產品經過一段時間已有相當知名度,銷售快速增長,利潤也顯著增加,由于市場及利潤成長較快,該時期容易吸引更多的競爭者;4)成熟期。此時市場成長趨勢減緩或飽和,產品已被大多數潛在購買者所接受,利潤在達到頂點后逐漸走下坡路,此時市場競爭激烈,公司為保持產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營銷費用;5)衰退期。這期間產品銷售量顯著衰退,利潤也大幅度滑落。依此我們可以發現不同于傳統產業的高技術產業要想得到良性循環發展,則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在不同的階段選擇一定的戰略是其在激烈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并且在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政府也要給與相應的激勵以助我國高技術企業順利實現生命周期蛻變,從而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生命周期。
產業的發展不能一成不變,需要不斷的發展,要發展必須進行創新。技術創新模式決定著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行為,而對于不同于傳統產業的高技術產業,在創新模式的選取上有著一定的講究。
傅家驥等將技術創新戰略分為自主創新戰略,模仿創新戰略和合作創新戰略,其中自主創新戰略是指以自主創新為基本模式實現技術創新目標的創新戰略,即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核心技術或概念的突破,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創新的后續環節,向市場推出全新的產品或率先使用新工藝的一類創新行為。模仿創新是指企業已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為榜樣,并以其創新產品為示范,跟隨率先者的足跡,充分吸收率先者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通過引進購買或反求破譯等手段所吸收和掌握率先創新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并在此基礎上對率先創新進行技術改進和完善,進一步開發和生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參與競爭的一種漸進創新活動。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間或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模式多年以來一直采用的是“引進來”的發展思路,即創新模式屬于模仿創新。徐榮凱針對輕工業企業,在談到模仿創新時曾經指出:模仿創新可以利用領先創新者已創造的市場,已積累的成熟技術,從而形成后發優勢,追隨模仿者可引入領先者成熟技術,跳躍式的進行自身的技術積累,在所引入技術的較高點上下像領先者為開發的市場進軍;模仿可以在某些方面減少成本[5]。由于現在專利制度及知識產權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如果對于本國的高技術產業的創新完全依賴于模仿創新,容易造成企業的技術引進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技術追趕陷阱的惡性循環,因此發展不能機械的模仿,然而對于像我國這樣處在轉軌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高技術產品孕育和成長的初期,由于經費,技術等方面的不足導致在某些方面自主創新的成本加大,因此,在對于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模式選取上,多數應采用模仿創新模式,通過“學中干、干中學”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而在高技術企業的成長期,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和資本積累的逐步增加,應不斷增加自主創新的成分,逐步抬高企業研制新產品的起點,盡量縮小與同行之間的距離。在高技術企業的成熟期,隨著企業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應該盡量做到完全的自主創新,尤其對于關系到國家機密及有比較優勢的項目上。
高技術產業政策是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它的實質是政府通過政策,法規來引導,扶持和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目前世界各國對該產業的發展都制定了相關的政策,以促進本國高技術產業和經濟發展。
針對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我國對于高技術產業的引導和產業政策主要采取建立高新開發區、制定有利于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資金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改革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等措施。這對高技術行業進行的激勵體現了“兩手抓”原則:一方面加強物質方面的激勵,例如上面提到的稅收優惠政策,資金支持政策等,另一方面加強精神方面的激勵,例如提供適應科技創新的環境,全面提高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針體素質等。
熊彼特認為技術創新決定利潤的獲得,利潤應歸屬于技術創新者。傅家驥把對技術創新的激勵分為產權激勵、市場激勵、政府激勵,在這三種激勵中,市場激勵是基礎,產權激勵是保障,政府激勵是催化劑。[2]由于高技術企業所選擇的創新模式因生命周期的具體階段而異,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至關重要。
首先,市場激勵機制。建立規范的市場競爭制度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激勵的前提,在激烈的市場競中,良好的市場秩序也是保證大中小高技術企業大膽創新的基礎。允許分成制的技術轉讓價格和規定最低的技術供給責任也將對技術創新帶來一定的激勵。
其次,政府政策激勵機制。如傅家驥所說,政府激勵是市場激勵的催化劑,也就是說僅僅有市場調節是無法到達技術創新的最優社會供給水平,尤其是像我國這樣一個處于轉軌時期。因此,應當在調查了解基礎上摸清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實狀況,深入研究制定有利于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
再次,產權激勵機制。技術創新的過程是原有產品向新產品轉化的過程,而作為知識產品的技術創新成果,在其成長過程中,具有正的外部性,“搭便車”現象就產生了。如果不對這些知識產品給與有一定排他性的壟斷權,將使創新者的創新動力受挫,不利于技術創新的可持續化發展,由此政府應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媒體宣傳、學習等方式增加人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最后,管理激勵機制。這方面的激勵是從企業內部而言的,人是企業中一切創新的源泉,人又是一種感情動物,因此對人的激勵要做到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首先培養員工的組織歸屬感,通過學習、合作等營造激發員工主動創新的企業氛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還要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推行以績效為評判依據的多種分配制度,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結合高技術產品效益實現周期長的特性,酌情對創新者進行評價時依據項目進展情況。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p100-107
[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p7,p65-66,p340-345
[3]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芙清.信息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思考[J].國家知識產權網站.
[4]張會恒.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J].財貿研究,2004.6
[5]徐榮凱.從輕工業企業創新實踐談企業創新戰略[J].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