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明
(宜興 214221)
所謂“福”,在過去是指“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祝愿。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和吉祥象征物,便是這美好意愿的一部分載體。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許多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圖案和象征物,這些圖案或象征物巧妙地運用人物、走獸、花鳥等,寄予了人們美好的向往與追求。例如,紫砂“喜氣洋洋壺”就是以豬的造型來設計的(見圖1),它很好地詮釋了中國人傳統觀念上的“福”文化。

圖1 喜氣洋洋壺
紫砂“喜氣洋洋壺”是一款以“豬”為造型的紫砂壺器,觀其壺身飽滿渾圓,平蓋纖柔輕盈,蓋面的弧度與壺身線條相融,點、線之間見出魅力;壺嘴塑造成豬頭的造型,有大耳、豬臉等輪廓;壺流是豬嘴巴的形狀,骨肉亭勻、簡練大方,制作頗見功力。“喜氣洋洋壺”的壺柄略微上抬之后,優雅滑落而下,形成一條圓潤飽滿的弧線,樸雅大方,恰似一條向上卷起的豬尾巴;壺器的底部有四足,酷似四只豬蹄。最為別致的是,“喜氣洋洋壺”的壺鈕雕成一只精致的小豬,造型酷似壺身,生動有趣。紫砂“喜氣洋洋壺”采用原礦清水泥制作而成,整器線條流暢、比例得當、清心醒神,給人以喜氣洋洋之感。
中國的仿生藝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智慧的積淀與精華。紫砂壺的仿生藝術造型,是陶藝人根據諸多方面對實物原形進行大膽想象,用藝術手法提煉加工再創造的結果。因此,紫砂壺的藝術造型是陶藝人對實物原型的造型重新認識后的再創造,從原生態的造型中尋找視覺元素的一門藝術,這也是藝術深化、提升的結果。將原生態的物形進行重新設計,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把“喜氣洋洋壺”便是從動物身上獲取靈感后設計的一款仿生紫砂壺器。其形象生動有趣,頗有喜感,故以“喜氣洋洋”命名此壺。
紫砂“喜氣洋洋壺”以“豬”為造型,根源于中國傳統的福文化。首先,漢字“家”與豬有著直接的淵源。“家”是會意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現在看到的“家”字上半部分為“宀”,下面半部分為“豕”,“豕”即為豬。豬(豕)乃六畜之首,無豬不成家。古代生產力低下,都在屋子里養豬,豢養豬者表示家境殷實,有肉可食,代表這家人有福氣。古時家中養豬的多少是博取女人芳心的重要砝碼,于是房子里有豬就成了“家”的標志。因此,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養豬的人家意味著有錢,有錢也就有福了。其次,豬文化是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古的時候,豬是衡量勇敢的尺碼。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內養豬,就連當時的社會活動也以與豬有關的事為中心。例如,“事”甲骨文像雙手舉長柄網捕捉豬或野豬之狀。而人的素質也是以豬事為坐標來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豬以示勇敢之意,那么不能捉豬便為怯懦的行為。野豬性情兇暴,善于搏擊,基于這一特點,野豬便含有“勇往直前”的意思。第三,家豬憨厚老實,安分守己,從不去加害于任何人,并為人們帶來經濟上的富足,成為農民百姓的“聚寶盆”。家豬全身的每一個器官,從頭到尾都是人們百吃不厭的美食。因此在中國文化里,豬給人們帶來食祿。人們喜愛豬、頌揚豬,并把豬“吃飽睡、睡飽吃”的生活狀態看作一種福氣。紫砂“喜氣洋洋壺”以“豬”為造型,似乎也沾染了這種福氣,從而滿足人們對福文化的精神需求。
中國的紫砂文化從誕生起,就是多種文化混合的典型代表。豬,作為福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家畜,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紫砂“喜氣洋洋壺”的仿生造型,不僅從視覺上帶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在精神上滿足人們對福文化的向往與追求。這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認知與利用的過程,也是紫砂陶藝發展的自然結果。
[1]北京紫砂藝術館.恭王府福文化[J].藝術市場.2012(17):116-119.
[2]黃利飛.農家不養豬,好比秀才不讀書[J].三湘都市報.201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