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芳,李長春,戴余軍
(湖北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蓮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古老植物,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出土的蓮化石推測,在距今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的北半球許多水域地區都有蓮的生長分布。蓮文化是指人類在認識蓮的歷史進程中所創造出的有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國是蓮的原產地之一,古人在長期植藕賞荷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蓮文化”。
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出于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沼澤附近,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蓮的主要分布區域。在這里,我們的祖先把蓮作為食物之一,并觀察到它獨特的形態特征和生殖繁衍現象,產生了原始的圖騰崇拜思想,從而與蓮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我國出土的文物來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處,發現室內臺面上有炭化的糧食和兩粒蓮子,經C14測定,這兩粒古蓮子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可見在新石器時代的氏族公社階段,人類已經與蓮結緣了。[1]
我國的歷史進入有史時代后,從殷商的甲骨文到古代的許多書籍都記載了不少生物學知識。在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詩經》和《周書》中已有關于蓮(即荷花、芙蓉)的記載,如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寫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彼澤有陂,有蒲有荷”的語句;[2]《周書》上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的記載,可見在遠古時代中華大地上有水澤的地方已有蓮的生長,并且當時的野生蓮藕已成為食用蔬菜了。[3]從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來看,其上刻畫有荷花與被神化的龍和仙鶴等圖案,這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二千五百年前的我國四大古典美女之一的西施十分喜愛荷花,她入宮成了吳王夫差的寵妃后,夫差特地在靈巖山(今江蘇吳縣境內)的離宮為西施修砌了“玩花池”,種植野生紅蓮,這可能是我國最早人工植蓮賞荷的先導。[4]戰國時期的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將蓮荷賦予了美麗、高潔、芳香的含義,使蓮成為了美好、純潔的象征。中華悠久的蓮文化就是形成于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
先秦時期,蓮從湖畔、沼澤進入了先民的田間池塘,開始得到栽培和利用。秦漢時撰寫的《爾雅》上記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5]這部最早解釋詞義的書將蓮的各部分器官確定了名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蓮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它逐漸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和藝術等各個領域。漢朝神農氏在嘗遍百草后摸索出一系列治病良方,編成《本草經》,其中就有蓮藕藥用保健功能的描述。東漢時期的華佗是我國醫學史上的神醫,他在給病人動手術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藥膏,四五天后傷口便可以愈合。在西漢和東漢時期,蓮藕的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漢朝以前,我國的荷花品種均是單瓣型紅蓮,到魏晉時期出現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時期又發展出千瓣荷花,并開始出現了盆蓮,如一千六百年前的王羲之在《柬書堂貼》中,記載了他家栽培的多盆重瓣荷花盛開了二十余朵花。從西漢開始,中國的官營和私營商業迅速發展,南方的蓮藕通過商市進入北方,促進了蓮荷的傳播。據記載,東漢靈帝在洛陽宮廷花園植藕的種藕為“南國所獻”,這既表明蓮荷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已作為禮物贈送,也反映出當時遠距離包裝、運輸和移栽技術已相當成熟。兩漢時期,人們開始用蓮荷表達對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得蓮文化的內涵得以擴展。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專門介紹了“種藕法”,中華大地栽培蓮藕的地域不斷地擴大,各地采蓮的風俗盛行,漢朝以來,樂府歌辭中出現了許多優美的采蓮曲謠。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蓮荷的形象也在建筑、雕塑等領域大放異彩。
隋唐時期,蓮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荷花憑借它別樣艷麗、婷婷玉立進入了園林景觀,例如都城長安的皇家園林中建起了“芙蓉苑”、“蓮花池”,并逐漸普及到私人庭苑,“并蒂蓮”在當時被視為瑞兆。蓮荷在詩詞、繪畫、雕塑和寺廟的佛座等工藝中大量出現,尤其是經過“貞觀(唐太宗)之治”后,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荷花成為工藝美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那時期的瓷器、銅鏡等的裝飾多采用荷花花紋,金銀器上,尤其是盤邊緣多飾以富麗的荷花瓣紋。在飲食文化中,蓮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例如唐代徐堅等人撰寫的《初學記》一書中稱食用“芙蓉”可以“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可見蓮的藥用價值已得到了一定認識和肯定。宋元時期的染紡業較唐代有了更高的水平,著名女畫家兼工緙絲人朱克柔創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獨具特色,為當時之絕作。南宋畫院吳炳的著名畫作《出水芙蓉圖》,生動細膩地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成為我國繪畫史上的一幅藝術精品。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的《愛蓮說》,熱情地贊美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將蓮文化的內涵提升到君子品格的高度,影響極其深遠。明清時期,南北各地植荷、賞荷、詠荷、畫荷之風盛行,相傳農歷6月24日是荷花的生日,人們特地在這一天約會賞荷。[2]當時的木版年畫多采用“連(蓮)生貴子”,“連(蓮)年有余(魚)”、“和(荷)合二仙”等蓮荷吉祥圖案,以此來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5]清朝嘉靖年間,楊仲寶《缸荷譜》一書問世,它記載了33個荷花品種,首次提出了荷花分類標準,并總結了當時江浙地區民間盆蓮栽培技術,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蓮荷的專著。
自19世紀中葉進入現當代后,中國蓮文化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孫中山先生酷愛蓮花,他大力提倡發展蓮文化,并把友誼的種子傳播到友好的鄰邦。1918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感謝日本友人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支持,將9顆象征君子友誼的中國古蓮子親手贈送給田中隆先生,田中隆家人一直把這9顆古蓮子作為傳家之寶珍藏。1930年,田中隆先生委托日本荷花育種專家大賀一郎博士將古蓮子培育開花,并命名為“孫文蓮”。1979年4月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時,大賀一郎博士的學生委托“唐招提寺”的住持將“孫文蓮”以及中日兩國專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蓮”、“中日友誼蓮”等珍貴蓮花品種作為國家禮品送給鄧穎超副委員長,請她轉交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表示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從現代的繪畫來看,中國畫以荷花作為夏天的標志;現代瓷器、臉盆、地毯和戲服上也常繪有荷花;荷花是各種建筑裝飾、雕塑工藝以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圖案紋飾和造型。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特別偏愛荷花,人稱“荷癡”,他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還不斷創新,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大千荷”。新中國成立以后,對蓮的研究蓬勃開展,蓮藕栽培繁殖技術不斷提高,現已培育出春、夏、秋、冬四季均可開花的荷花及“太空蓮”等。目前我國各種蓮荷品種已達600余種,蓮在食用、藥用、觀賞和對生態濕地保護等方面的用途越來越廣泛,與廣大民眾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蓮文化的內涵也更加厚重。當今,用蓮藕、蓮子、荷葉等制作的蓮類食品,集營養和藥用價值與一體,成為人們喜愛的營養保健功能食品;荷花成為了美化人們生活,陶冶人們情操的名貴花卉,在1987年經中國傳統名花評選委員會評選,荷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目前以荷花作為市花的城市有山東省濟南市、濟寧市,湖北省孝感市、洪湖市,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許昌市,廣東省肇慶市;另外,荷花是臺灣花蓮縣的縣花,是澳門特區的區徽標志。1987年以來,我國先后在濟南、武漢、北京、上海、杭州、合肥、成都等許多地方舉辦了“蓮藕節”、“國際蓮花節”和“中國蓮文化節”等活動,以蓮命名的風景名勝、地名和品牌則不勝枚舉。上述這些,對蓮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蓮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荷與“和”、“合”諧音,如今,中國蓮已成為和平、和諧、合作、友誼、高尚、廉潔、吉祥、美好的象征,并逐漸形成了以“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思想為核心,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的品格來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用荷葉“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來倡導奉獻精神,以及將荷花“不與桃李爭春風”,“碧水潭泮默默香”作為象征和諧社會美好的中國蓮文化思想體系,經過五、六千年漫長演變形成的中國蓮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1]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中國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
[2]郭榮梅.試析蓮花文學意象的起源與發生[J].開封大學學報,2007,27(4):29-32.
[3]柯衛東,李峰,劉玉平,等.我國蓮資源及育種研究綜述(上)[J].長江蔬菜,2003(4):5-9.
[4]唐湖湘.中國蓮文化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17(2):29-32.
[5]唐家路.中國蓮紋圖譜[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