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榮
(湖北工程學院 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在《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中,村莊按其在村鎮體系中的地位和職能分為基層村和中心村;在《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中,中心村是鎮村體系規劃中為周圍村服務的公共設施的村,而基層村為中心村以外的村。因此,中心村具有服務意義,每一行政村都有一中心村,它為行政范圍內其它農村提供一定服務,它是有一定數量基礎設施的農村型居民點,強調其對周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中心作用。
“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難點和重點。本研究對新農村規劃建設中最基本的問題——中心村選擇,從量化角度進行具體探索,提出了具體方法。這在新農村規劃建設工作上是第一次,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它突破傳統的定性規劃,對科學確定中心村,優化我國村莊布局,節約新農村建設資源,提高村鎮規劃編制質量具有重要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對于豐富新農村規劃理論,全面、統籌、協調地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管理建設,形成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新農村規劃須改變拘泥于城市住區規劃的物質規劃型態的弊端,覆蓋整個村域,合理確定村民聚居點[1]。新農村規劃建設中究竟中心村如何選擇?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進行一定的定性分析,有的是由村民自己選定,缺乏定量指標的衡量。本研究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示精神,以大量具體的新農村規劃建設案例為基礎,從社會、空間、經濟等多方面入手,選取多個因子研究自然村間及村、鎮、市間相互聯系,探索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實際應用,提出了量化模型,從而達到科學確定中心村,以最小資源投入實現新農村建設效果的最大化。
潛力模式是一種計算空間吸引作用強度的方法,它由引力模式發展而來,可用來定量描述城市吸引力的大小。其前提是假設空間相互作用力與所用因子的乘積成正比,與其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2-4]。用引力模式分別求出這個城市與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則得出該城市的潛力大小,表示為:


式中,Iij為i和j兩城市間的相互作用量,Wi和Wj為經驗確定的權數,Pi與Pj為i和j兩個城市的人口,Dij為兩個城市間的距離,b為測量距離摩擦作用的指數,Dii為i城面積的平均半徑。
國內學者對潛力模式進行改良并對城市進行實證研究[5],但目前尚未見對村莊間聯系測度方面的文章。本文根據我們已編制的兩百余新農村規劃的實踐和已有研究,以引力模型為基礎,借鑒國內外學者的城市間聯系測度方法,探詢村莊間相互作用強度;通過潛力大小對中心村的選擇進行科學、定量界定;同時,找出模式應用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的修正建議。
主要技術路線為:(1)在實地調查、踏勘、訪談、研究基礎上,先定性分析影響中心村選擇的社會、文化、經濟、歷史、資源等方面的因素,確定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潛力等主要因子;(2)參照空間相互作用的潛力模式,構建計算中心村潛力的模型;(3)計算數據,初步選定中心村;(4)對初選中心村做進一步定性分析、論證和說明,確定中心村;(5)提出應用模型時須進一步修正、完善、或指出注意的相關事項,綜合安排,循序漸進。
炮竹村處于湖北應城市陳河鎮東北,西臨鎮區,南連梅嶺村,東接毛河村,距城10公里。地形屬平原類型,水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處全市中等水平,典型的農業地區,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其它有養豬等。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000元,多數人口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炮竹村現有7個自然灣,分別為上張灣213人,下張灣258人,陳馬灣220人,草堰灣210人,舒灣105人,大堤灣113人,炮竹灣245人,沒有明顯偏大的灣子,規模差異不太顯著,總人口1364人。外出打工488人,占總人口比例為35.8%。耕地面積1489畝,人均1.1畝。該村現公共服務建筑設施有村委會、自來水、有線電視等。炮竹村人口資料如表1所示。
規劃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注重文化發展,發展生態經濟,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區分輕重緩急,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六通六改”(通路、通電、通水、通沼氣、通電信、通寬帶、改路、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房)、“三清”(清路障、垃圾 、淤泥)。以人為本,突出特色,保留原來的建筑肌理空間,利用建筑的退讓、綠樹的掩映,以小品、花草作襯托,形成虛與實、進與退、高與矮等豐富的景觀空間,創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間。至規劃期末,將村莊傳統農業改造建設成具持久市場競爭力和能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生態農業,將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讓農民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將傳統農民改造成能適應市場經濟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質的現代農民,形成文化發展、經濟發達、土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社會、經濟、文化等資料來自2011年初實地調查。其中,人口資料采用戶籍人口,自然村占地由實測得出[6]。每個自然村為多邊形,在每個多邊形幾何核心位置定義一個點,自然村間距離以點間距離確定。自然村面積的平均半徑以公式S=πR2計算得出。如表2所示。
在充分調查與訪談基礎上,本文選取人口、距離作為影響自然村相互作用的主要因子,各自然村收入水平差別不大,村民間可以融合,不存在對立情緒。因此,由公式(1)計算出每個自然村相互間的吸引見表4。自然村潛力及其自身的引力Iii,得出每個 自然村的潛力。由表4可以看出,經公式(2)計算出的潛力數據,陳馬灣明顯高于其它灣。初步預選陳馬灣為中心村。但由表6中自然村的∑Iij—Iii數據來看,上張灣較高,炮竹灣次之,上張灣應選為中心村。

表1 自然村人口資料(2010)

表2 自然村面積的平均半徑(Dii)

表3 自然村間距離(2010)

表4 自然村潛力

表5 自然村Iii

表6 自然村∑Iij—Iii

圖1 炮竹村居民點現狀圖
那么,如何選哪個自然灣進行定性分析?自然村本身吸引力Iii數據在潛力中占到很大比重。由計算Iii的公式可以看出,若自然村人口越多,占地越少即越緊湊,則數據越大即吸引力越大;但在實踐中,在相同人口下,空地越多,村莊發展、建設可占用農地較少,發展潛力愈大,越有可能被選為中心村。因此,Iii數據與實際不符,可舍去。本行政村中,上張灣位置適中,又是現村委會所在地,人口較多,我們認為一些主要道路旁,與市、鎮及各自然村聯系方便的村莊,宜選為中心村。據此,自然村的∑Iij—Iii數據比較接近實際。從∑Iij—Iii數據來看,上張灣、炮竹灣和下張灣數據較大,上張灣與炮竹灣間較近,且炮竹灣也處于村莊主要道路旁。因此,本文最后選定上張灣、炮竹灣作為中心村積極發展(見圖1)。
4.1.1 影響因子的選擇
從社會、文化、經濟中選取人口、距離、現有公共服務設施、年平均收入及發展潛力、文化認同等因子作為影響中心村選擇的主要因子。不同行政村影響的因子可能不一樣,同時,不同因子影響程度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4.1.2 潛力計算公式

式中,Iij為i和j兩自然村間的相互作用量,Pi,Pj為i和j兩個自然村的人口,Dij為兩個自然村間的距離,b為測量距離摩擦作用的指數。
4.1.3 自然村組合
若相近兩或三個自然村的潛力加起來高,則可以選為中心村積極發展。
4.2.1 需實證統計研究
本研究得出的潛力計算模式基于一定理論和典型實證,需在廣域范圍做進一步的實證統計研究,以驗證模式的廣泛適用性。
4.2.2 是否需做定性分析
量化研究結果出來后需做定性分析,以確定結論的官感性?抑或是不做定性分析,將文化認同、已有設施、經濟發展潛力、與市鎮聯系等其它因子轉化為量化指標,對模式進一步修正,完全由定量確定。
[1]洪光榮.村莊住宅集聚建設可行性研究——基于梅嶺村住宅規劃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3):1568-1569.
[2]許學強.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8-155.
[3]Wills J.Political economyⅡ:the politics and geography of capitalism[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4):641-652.
[4]Tinmermans H.Analysing space-time behaviour:new approaches to old problem[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2(2):175-190.
[5]鄭良海.基于引力模型的關中城市間聯系測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1(2):80-84,107.
[6]宋小冬.村莊布點規劃方法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2010(5):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