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白云
(海南師范大學 圖書館,海南 海口571158)
特定時期的地區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反映了相應時期某地區的社會概況,它曾是該時期人們獲取社會消息的重要渠道,如今,也能為研究某地區該時期社會發展狀況提供情報依據。由于地區舊報紙資料沒有得到充分的整理開發,讀者對圖書館的舊報紙資料的利用受到了限制,舊報紙資料的文獻利用率并不高。筆者近期在整理海南自然災害文獻資料時深深體會到,地區圖書館的舊報紙資料可開發性強,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圖書館檔案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目標是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上,使檔案工作被動的信息服務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創新服務。圖書館檔案作為不同的信息資源,統一于知識管理理念下的信息化建設。圖書館檔案資源的人為割裂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資源實現共享,不符合知識管理關于知識傳播共享的信息整合理念。而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是以新聞為主要內容(合訂本)的散頁定期出版物,內容涉及國內外新聞、調查報告、法律法規、公告、廣告等信息。
以地區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海南日報》為例(后面均以《海南日報》為例),1950-1960年代的《海南日報》,還設有副刊、天氣預報、廣播節目預告等欄目,其內容真實反映了該時期海南地區的氣候概況、群眾文化活動情況,資料豐富翔實,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史料價值。從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資料類型看,可分為新聞類資料、廣告類資料、副刊類資料、廣播節目預告類資料、天氣預報類資料、圖片類資料等。
地區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是當時社會的原始記錄,包含著原始信息。圖書報刊是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集成,記錄著人類對社會發展的思考,情報則是對社會新知識的探索和記載。圖書館檔案資源一體化是數據資源共享的需要,是信息化社會的客觀要求。圖書館檔案信息化建設需要把圖情檔資源通過信息化技術進行深度整合,使之全方位地服務于受眾的不同需求。
由于地區圖書館的舊報紙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讀者利用上有許多的不便,地區圖書館收藏的舊報紙很大意義上只是增加館藏,并沒有體現收藏舊報紙的價值。筆者在大量整理翻閱海南地區圖書館報紙資料時發現,內容豐富的舊報紙資料,類型多樣,特點各異,并都有其不同的文獻價值。
《海南日報》于1950年5月創刊,其時,國家正面臨著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種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社會結構不斷發生著變化,工業、農業、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到處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氣氛,這一時期報紙新聞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社會特點。地區報紙配合政府工作,積極參與到各種運動中,圍繞著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宣傳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1]163,對清匪反霸、肅反、“三反五反”、接管舊機關等新聞進行報導,如1950年5月7日第2版的“黎胞狂熱歡迎登陸大軍先鋒隊”,又如同年5月9日第2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口市警備司令部布告”、1月13日報道的“新民縣剿匪獲勝”、3月的“文教處奉命接管五公祠歷史古跡”等,都是海南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地方政策跟著國家的總路線走,在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完成了接管舊機關,改造舊人員的工作重點后,政府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農業合作化、城市手工業的改造、除四害、各類傳染病的治療與防治、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這一時期報紙上的各種新聞信息,主要起著政策的宣傳、政治的動員等作用。[1]164-1681950年的“海南婦聯為抗美援朝給各地婦女工作者的信”,1953年的“崖縣土地改革重點鄉已轉入劃階級”、“教師學生繼續來信表示參加土地改革的決心”,1958年的“掀起工業生產新高潮支援農業生產大躍進”等報道,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重要的側面,既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又能體現國家政治的大環境。這些紀實的文獻資料對于研究解放初期海南地區民眾的思想改造、社會經濟發展等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50年代初期的《海南日報》設有專門的廣告欄目,其廣告內容有生活日用常品、藥品、各類學校的招生、房地產買賣、地方戲院演出劇目、各類通告、公告、啟事、各種懺悔書等。這些廣告從內容上可以大體上分為生活消費品和精神消費品兩大類[2],體現出海南地區民眾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生活的不同側面。
透過豐富多彩的廣告可以看出,不同的廣告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各種“啟事”廣告,不僅體現出報紙對城市社會改造的參與程度,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社會改造的廣度與深度,有鮮明的時代色彩。[3]如1959年1月8日第4版“廣東省海口農業學校遷校啟事”,可以作為考證某一個單位的發展變遷史的依據;“瓊山縣合作社換發證章啟事”、“一中制煙廠佛宮香煙改用潮柏油紙啟事”等能反映出一種事物的變更過程;“懺悔”啟事對人們研究當時社會思想改造的過程有幫助;不定期出現的船期廣告,如1959年7月17日的“瓊——叻——檳線船期消息”,則反映了海南與東南亞地區的交往情況;土地和房子的買賣公告,可作為現代解決糾紛的參考。其中出現最多的是各個瓊劇團的演出廣告,不難看出,傳統的地方戲深受當時民眾的歡迎,是人們文化生活的主要寄托,它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人們研究地方戲劇發展歷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到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政府的工作重點有了轉移,地區報紙的主要任務也有了變化,廣告受到了冷落,在《海南日報》中,除了刊登海口地區各個瓊劇團的演出廣告和影劇院的上演節目外,其他廣告極少,到了“文革”時期,報紙廣告基本上沒有了。
從圖書館保存的《海南日報》廣告業信息來看,50年代初,廣告內容豐富,廣告形式多樣化,到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廣告業衰落。報紙的廣告類資料,也有著很強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側面,對研究某地區社會文化生活面貌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50年代初中期,《海南日報》設有副刊“大眾園地”,后改名“副刊”,到了“文革”期間,更名為“鼓角”[1]205,欄目周期是一周一期,各期的主題基本上是配合正刊進行輿論引導,與當時政府的各種政治運動保持一致,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如解放海南后,部隊戰士參與海南建設的主題 “親愛的兄弟,我們歡迎你——獻給參加開發海南的全體退伍軍人同志們”,農業大躍進時期的主題“插秧競賽”等,都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熱點,打下深刻的時代烙印。
副刊類資料本身具有文學性,它對研究某一地區的文學發展歷程有參考價值,同時,副刊的內容又帶有地域性,對人們研究該地區的風土人情有借鑒作用。從副刊內容的特點看,副刊資料對人們研究地方的歷史也有著輔助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民眾的社會文化娛樂生活比較單調,除了看地方戲劇外,就是聽廣播,這兩個都是當時民眾文化娛樂生活的主要依托,所以,每期的《海南日報》上除了有劇院的地方戲演出的廣告外,還有廣播節目單的預告——“今日部分廣播節目”。這些廣播節目單在現在看來已是陳年舊事,但它對于人們研究當時海南地區民眾的文化生活及編寫地區廣播志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通過對地方舊報紙的廣播預告節目單的整理、匯總,能進行廣播節目資源的再利用。
報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方便人們的衣食住行,地區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對當地近期的天氣情況進行預告。《海南日報》每期都設有天氣預報欄目,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預告范圍,如“海口市天氣預報”、“海南島天氣預報”、“天氣展望”等,有時還會刊登天氣變化特征和天氣諺語,如“臺風侵襲前后的天氣特征”、“燕子高飛天氣晴”等。這類資料看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方塊,但在當時卻是人們了解天氣的主要渠道,起著安定人心,增加人們的氣象知識,指導人們生產與生活的作用。[4]在整理地區舊報紙文獻時,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部分,它們或直接或間接地記載了當時地區的氣候變化情況,這對于研究地區氣候變遷的規律和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館保存的《海南日報》上有很多舊照片資料,標識了拍攝者,并配有文字說明,內容翔實,如“海口市府城公社建立了一座建筑工程技術學校”、“金江縣太平公社鋼鐵廠的高爐群”、“飛機從大連運回海帶苗”等相片非常直觀、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活動、經濟建設情況。上述這類照片屬于檔案類資料,真實形象,是研究某地區各項事業非常重要的佐證材料,同時也是其他類型資料發展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各地區政府部門能把這些散落在舊報紙中的珍貴資料整理開發,發揮其更高的價值,將對地區社會發展、經濟建設起到推進的作用。
地區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過去,是一個地區的歷史縮影,有著非常好的文獻開發空間,透過圖書館保存的《海南日報》文獻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區圖書館舊報紙資料能反映出該地區的變遷和發展,而整理、開發地區圖書館保存的舊報紙資料,為地區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是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海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海南省志:報業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7.
[2]池麗君.20世紀30年代上海社會生活的縮影——析1933年《申報》副刊《申報自由談》上的廣告[J].莆田學院學報,2010(3):46-49.
[3]王超.《西安日報》與西安社會研究(1953-1959年)[D].西安: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
[4]鄭超然.日本報紙上的天氣預報[J].新聞戰線,1982(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