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京海
(遼寧省環境保護廳,遼寧沈陽 110033)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前我國已進入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有效防控環境污染突發事故的形勢十分嚴峻,并成為國家“十二五”以及未來中長期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取得長足發展。
隨著我國環境管理工作的不斷發展,2002年原國家環保總局成立了“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負責領導和組織全國環境應急與環境監察工作。2005年,“松花江”事件使我國政府對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次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將環境執法監察和環境應急工作分離,再次明確了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職能,進一步強化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全國省級環境應急管理機構框架基本建成,相當一部分省級行政區域都成立了獨立環境應急管理機構,特別是江蘇省設立了編制達25人的獨立事業單位—— “江蘇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專門負責環境應急管理工作。
得益于我國社會對環境應急工作認識的不斷深入,200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設置了專門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條款,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設置了水污染事故處置專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的第三十一、三十二條形成了有效補充,有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提供了可靠法律依據。2006年,《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發布,對突發環境事件分級和應對指揮機制和工作程序進行了定義,標志著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步入正軌,依此為藍本,全國各級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陸續出臺。2010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2011年《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的出臺,有效規范了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提高了應對效率。
為提高進一步全國環境應急能力,2010年環保部下發了《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在全國全面開展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并將江蘇、遼寧兩省分別列為標準化建設“示范”和“試點”省。三年來,環保部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大力支持全國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使全國部分重點地區環境應急裝備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2012年沈陽市在全國率先通過了環保部組織的環境應急能力驗收,達到國家規定的市級一級建設標準要求。
隨著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不斷深入進行,各級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成功預防和處置了一系列有重大社會影響的突發環境事件。例如:妥善應對2008年南方低溫冰凍雨雪災害,汶川、玉樹、雅安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環境問題,完成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的環境安全保障任務;成功處置“7.16大連原油泄漏事件”、“12.30中石油蘭鄭長輸油管道渭南支線柴油泄漏事件”等一批由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
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進行,石化、化工等高風險源企業數量的持續增加,我國已進入突發環境事件高發期。今年5月底6月初,東北三省連續發生三起重大火災事故,所幸的是這幾起突發環境事件都得到了及時控制,沒有造成嚴重的環境后果。近年來,在以“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苯胺泄漏事件”、“廣東茂名石化湛江輸油管線泄漏事件”、“貴陽柏絲特化工廠原料燃燒泄漏事件”為代表的部分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和處置過程中,暴露出環境應急工作人員信息報告不及時、應急處置業務不熟練、環境應急人員責任心不強等問題。同時,也暴露出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忽視環境安全隱患,環境安全措施建設不到位,應急物資準備不足,以及日常環境管理薄弱等問題。因此,面對嚴峻的環境安全形勢,當前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任務之重、壓力之大,前所未有。
當前我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存在嚴重不平衡現象,省級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強,市、區縣等基層環保部門應急能力弱。機構建設上,雖然大部分市環保局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環境應急管理機構,但普遍存在著機構小、編制少的問題,沒有配備專職環境應急管理人員,區縣一級環保部門應急管理機構幾乎為空白。在人員素質上,普遍存在專業素質不強、業務水平不高、工作經驗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過程中,很多環境應急管理人員不能及時上報信息,不懂處置工作的程序,不會自我防護。在裝備配備上,普遍存在著裝備不全、落后問題,嚴重制約著環境應急能力的充分發揮。
一些地區在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不能嚴格落實環境風險評價制度,對企業環境風險防控措施的審批要求不到位,項目建成后遺留環境安全隱患。特別是,公眾參與環節流于形式,群眾對建設項目環境風險的意見和建議得不到反饋,遺留環境隱患和社會不安定因素。在日常環境管理過程中,環保部門又不能主動排查企業環境風險隱患,對群眾舉報和日常檢查中發現的環境風險隱患不能一抓到底,往往敷衍了事,或以罰代改,對環境隱患一壓再壓,一旦爆發將造成嚴重環境后果。
近些年的突發環境事件折射出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欠缺,環境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問題,是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和缺乏有效應對的重要原因。在環境風險防范設施建設方面,企業普遍存在風險防控設施不完備,未建設和落實相應風險防范措施及必要應急設施。在應急物資準備方面,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只重生產安全防護,輕應急處置物資儲備及管理不到位,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往往無從應對。在預案管理和應急演練方面,預案編制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可實施性、可操作性不強,應急預案演練走過場。
各級環保部門應借助當前國家將不斷加大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投入的有利契機,積極推進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使環境應急工作水平再上新臺階。市、縣兩級環保部門要積極主動與地方政府機構編制、財政等部門協調溝通,爭取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盡快成立環境應急管理機構,配齊人員和必要裝備。省級環保部門應發揮人員與技術優勢,跟蹤指導,為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做好服務工作。在環境應急物資儲備方面,應以政府儲備、委托儲備和協議儲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逐步實現與民政、水利、衛生等部門應急儲備物資的共享,降低綜合儲備成本。在環境應急隊伍建設方面,應以大型化工企業和固廢處置企業為依托,組建專業環境應急專業隊伍。同時,還應強化應急科技支撐作用,推動專用應急監測車、指揮車和無人機遙感系統在環境應急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及處置能力。
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安全形勢,省級環保部門必須加強對基層環境應急人員的業務培訓,著力提高一線同志的業務素質。廣大環境應急和環境監察人員應加強自學,多掌握一些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執法水平,以適應當前工作需要。基層環保部門還要針對本地區的產業特點,有針對性的組織應急演練,找出自身的缺點不足,并加以改進。
各級環保部門應抓緊制定或修訂本轄區總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并發布重要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跨國省界區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充分發揮環境應急預案在突發環境事件預防、應對工作中的綱領性作用,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做到科學、規范應對。同時,有條件的地區可嘗試制定并發布應急物資、人員、專家及隊伍建設與管理制度,規范應急準備工作,并為應急能力建設打下良好基礎。此外,還應充分發揮消防、交通、水利等部門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作用,建立并強化應急聯動機制,提高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獲取與處置效率。
3.4.1 認真執行建設項目風險評價制度
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按照環保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文件精神,組織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工作,把好建設項目驗收關,對環境風險防控設施達不到要求的、衛生防護距離內居民搬遷工作未完成的建設項目,堅決不予驗收。對環境風險隱患集中、群眾投訴集中的企業和區域,環保部門還應將組織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以全面了解環境安全狀況和環境影響,特別是要對各項環境風險防范措施進行重新評價,主動應對環境風險和潛在的社會穩定問題。
3.4.2 加強日常環境管理
要加大對重點監管企業的日常環境監管力度,轉變工作作風,狠抓工作落實。對查處過程中發現的環境違法問題,及時下發環境監察通知書,做到留痕執法。要將企業現場執法和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結合起來,除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外,還要注重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應急能力建設等情況的落實情況。各級環境監察部門應建立《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臺賬》,做到“一源一檔”、“一案一檔”,落實“誰排查、誰落實”的責任體系,環境風險隱患要一抓到底,不能完成整改的企業必須要求停產。各級環保部門負責人還要高度重視對群眾舉報環境風險隱患的查處工作,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認真核實,對發現的環境違法問題和環境風險隱患要絕不姑息,一定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3.4.3 抓好企事業單位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工作
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備案工作是提高環境應急能力的重要抓手,全面開展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備案工作,可以在有效提高企事業單位環境風險意識的同時,對企事業單位的環境風險進行全面的評估,對應急處置程序加以規范,對相關部門、單位、人員的責任加以明確。做好預案備案工作對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救援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具體實施方面,各級環保部門的預案備案工作要有專人抓、專人管,要嚴格按照環保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做好預案備案工作,還應將環境應急預案監督管理作為日常環境監督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對轄區企事業單位應急準備情況的核查,并逐步實現環境應急預案在各級環境應急管理平臺上的共享。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6):5-8.
[2]夏光.以法治推進綠色城鎮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8(2):5-6.
[3]陳建鵬,李佐軍.新世紀以來中國環境污染治理回顧與未來形勢展望[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8(2):7-11.
[4]王毅,趙景柱.探索新時期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36(3):5-8.
[5]吳鵬.試論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法律制度不足及完善[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36(4):57-60.
[6]于文軒.美國環境健康損害賠償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36(3):57-62.
[7]傅學良.論環境污染導致健康損害的公共化補償制度[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36(3):53-56.
[8]劉駿,劉馳.我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的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0,35(6):37-38.
[9]付學良.論環境信息公開管理體制的立法改革和完善[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8(1):61-64.
[10]程春明,溫雪峰.探索引入第三方機制的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新道路[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