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聶春雷
(1.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3;2.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北京 100035)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兩百多萬年的自然原始的采獵文明,又稱原始綠色文明;二是始于一萬年前的過渡開墾后的農耕文明,又稱黃色文明;三是三百多年污染嚴重的工業文明,又稱黑色文明;四是半個多世紀的信息文明,又稱灰色文明;五是正在萌芽與壯大的生態文明,又稱綠色文明。近現代以來,黑色工業文明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巧取豪奪和對生態環境的肆意踐踏,人類生存受到威脅。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中葉,以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暴發為標志,黑色工業文明開始走下坡路。痛定思痛,一切有良知的人們在呼吁猛醒和反思,呼吁建立一個以環境保護為標志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社會。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寫進了報告。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在黨的十七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號召下,我國范圍內,上上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蓬勃興起。建設生態省市、生態區縣、生態行業、生態企業等等各種生態文明創建模式順勢而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積累了“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八大,史無前例地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立為國家未來發展戰略,闡明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布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可以說,黨的十八大唱響的“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時代強音,不但照耀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凝聚起舉國上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發展豪情,而且指明了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布局。在這個“五位一體”的宏偉發展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大建設”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要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其他“四大建設”之中,貫穿到建設與發展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這一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創新性表述意味著生態文明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主題,中華民族也將以生態文明引領人類的未來。
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現實背景條件下,企業生態文化建設既迎來了明媚的春天,又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加強企業生態文化建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生態文化體系,探索、建立符合國情和產業發展特點、具有地域和行業企業特色的企業生態文化培育和構建機制已經成為擺在廣大企業經營管理者和企業文化理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非常現實、十分緊迫而又極其重要的課題。
企業生態文化就是以生態文明為企業發展的責任追求,將生態文化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它是以促進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綠色營銷為目的,以滿足需求為動力,形成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則,最終實現員工、企業、環境、大自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營文化。企業生態文化的這一內涵充分將企業文化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同時兼顧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對企業生存與發展、責任與義務的新要求。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企業的經濟行為與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密切相關,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給人的行為方式和觀念、企業的運營模式和理念都帶來了十分深刻的變革,在企業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更廣的發展空間的同時,企業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建設企業生態文化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發展先機、獲取發展空間的重要保障。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指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代價,來換取現在的發展,滿足現在利益。建設企業生態文化,充分考慮企業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企業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的最主要途徑。在完成企業經營目標的同時,實現兼顧社會和生態的發展,以保證企業在追求自我生存的過程中實現永續發展。企業生態文化建設將為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企業作為當代文明社會的經濟支柱,決定和構成了整個社會的組織結構、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企業是社會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再也不單單是企業自己的事情,而是關系到社會乃至整個地球村的發展和未來。環境保護是時代賦予當今社會的歷史責任,更是一個好的企業公民應盡的職責。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戰略管理體系,積極完善企業生態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把實現自身利益、社會期望和環境效益作為企業價值的核心內涵,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存共榮、兼籌并顧。
在綠色浪潮風靡世界的今天,世界各國競相制定越來越嚴厲的環保標準,企業要擴大出口,參與國際競爭,不達到所規定的環境標準是行不通的。此外,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消費者越來越關心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從企業自身來看,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控制排放、綜合利用更是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因此,從各個角度考慮,企業要順應綠色消費的市場潮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作為企業綠色管理哲學的核心,企業生態文化的建設勢在必行。
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及其員工的價值取向,是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標準。企業價值觀是把所有員工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不管社會如何變化,產品會過時,市場會輪回,新技術更是層出不窮,但企業的價值理念不會改變,將會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戰略的實施中充分體現。企業的生態價值觀就是以生態觀念為指導思想的價值理念。在這一價值觀的指導下,企業和員工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會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不只把經濟增長作為自己的唯一目標。
要在整個生產和實踐中確立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避免只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因此,企業只有首先確立良好的生態價值觀,形成生態文明發展目標體系,才能使企業在自覺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發展。
生態文化是人類社會綠色文明意識的體現,本身就具有精神文明的屬性,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生態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精神風貌、文明形象、文化品位的重要標志。打造生態型企業,建設企業生態文化是一項為民造福的崇高事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居住水平的千秋大業。
今天,我國的產業、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鏈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制造”逐步在國際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國內企業長期積存的環境管理問題依然非常突出,比如我國企業的環境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甚至有一些企業把環境管理看作是為了應付環保標準而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對優化環境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使其生產的非綠色產品在世界貿易市場上屢遭挫折。
企業環境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首先要確立環境管理的戰略地位,再從經營管理的角度,拋棄傳統的末端治理模式,采用源頭控制的管理方法避免污染的產生,最后通過綠色營銷的方式來加強消費者的綠色意識,積極引導他們進行綠色消費,從而使企業的環境管理效益在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產品制造、產品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實現最優化。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環境管理壓力,引入綠色競爭手段,強化綠色經營理念,注重企業的環境管理,樹立整個企業的綠色形象,是當代中國企業主動挑戰環境危機、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拓展企業生存發展空間的現實選擇。
一方面,隨著我國的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生態品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另一方面,隨著環境保護的觀念在全球深入人心,生態品牌會讓人們產生對其產品好的印象,獲得信任和好評,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從而提升產品的品味和市場銷量。比如“低碳”理念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碳足跡”、“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低碳技術”等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政策也應運而生,低碳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傳統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產品結構整體優化與企業全面升級勢在必行,誰能在向低碳轉型的大潮中取得先機,誰就把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對于企業來說,服從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生態經濟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要使企業在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受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受益者,當今的企業管理就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生產過程和產品對于環境的影響,打響生態和綠色的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為企業的自身生存和發展贏得更為廣闊的空間,通過綠色和生態戰略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開拓生態企業新市場。
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既是國家大政方針的要求,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滿足社會期望的需要。企業生態文明可劃分為兩個密切相關而又緊密相連的兩個方面,即建立生態產業和產業的生態化,其最終完全體現在企業生態文化體系中。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選擇無疑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加強企業生態文化建設,將會成為推動企業高速度、快腳步地邁入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的強大內生動力和光輝前景引領。
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廣,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已成為企業發展無法回避的現實選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環境矛盾非常突出,企業界受到的沖擊更大,在承擔環境責任上也面臨著更多挑戰:一方面企業界直接或間接受到國際環境標準的嚴格約束;另一方面綠色消費的興起、企業價值評估重心的轉變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發生了改變。因此,及時調整企業戰略,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是應對環境責任挑戰、培育可持續的責任競爭力的最佳戰略選擇。
綠色技術創新是將技術創新與企業環境責任相結合,在創新過程的每一階段加以環境責任考慮,以實現產品生命周期總成本最小化的活動。逐步構建企業綠色技術支撐體系,以應對生態文明時代企業經濟效益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這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為企業發展戰略的規劃開拓了新視野。企業生態文化建設將成為實現企業目標、推動企業戰略制定與實施的重要基礎。比如實施綠色生產戰略,一方面要求企業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求企業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業態,建設生態產業。只有實施更環保、更生態的綠色技術創新戰略,才能使企業在產品、技術和服務等方面比競爭對手更勝一籌,才能快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現實效益。同時,實施綠色生產戰略,才能為企業開發和儲備未來的潛在商機,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持久的支撐作用。
加強企業生態道德建設,核心是對于企業員工群體的生態文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只有每一名企業員工的生態文化素質真正得到提升,愛企業更懂得愛社會、愛勞動更懂得愛環境、愛產品更懂得愛資源,才能真正形成企業生態文化的道德氛圍,才能夠真正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自覺意識,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生態文明發展義務。建立健全各項環境生態管理制度,對企業及員工的生產經營行為起到積極的制約作用,促使企業生態文化建設逐步實現由強制到自覺的轉化,由他律到自律。這一轉化過程,也正是企業生態道德建設發揮成效、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
[1]余謀昌.生態倫理學—從理論走向實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周占文.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3]王琪.企業生態道德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探討[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3).
[4]徐杰.企業生態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林業企業,2004(9):41-43.
[5]周純,吳仁海.環境政策手段的比較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23(3):216-219.
[6]余謀昌.生態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J].長白學刊,2007(2).
[7]田景洲.從生態文明看企業生態責任[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