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玲芝 王長亮 耿 平
(1.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保定;2.滄州廣播電視大學 河北·滄州)
民間借貸是指未受到金融主管部門規制,在個人和非金融企業主體間直接進行的一種自發的、互助的金融交易行為。相對于從正規金融機構借貸,民間借貸手續簡單,一般采取利息面議,直接成交的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民間借貸市場較以往更加活躍,呈現出借貸規模擴張化、借貸用途多樣化的特點,在補充正規金融、滿足中小企業發展資金需要、推動經濟較快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和2012年宜信公司發布的《2011年小微企業調研報告―經營與融資》報告說明,民間借貸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同時,民間借貸的發展對金融業的影響也日漸加深,河北省也不例外。然而,我國正規金融一直處于壟斷地位,民間借貸始終處于灰色地帶,形成不和諧的金融二元格局。目前,民間借貸普遍存在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民間借貸法律化、陽光化已是大勢所趨。國家或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民間借貸法規,以規范、保護并引導民間借貸走上正常的運行軌道,同時創建多層次的民間金融監管體系,促進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并對借民間借貸形式達到非法目的的行為,如高利轉貸、集資詐騙、高利借貸賭博等進行法律制裁,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隨著河北省經濟的日益發展,民間借貸也愈來愈活躍。從近年來民間借貸的發展狀況來看,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
(一)民間借貸規模變化。調查顯示,河北省2012年民間借貸額增幅明顯。以往的民間借貸多用于家庭“救急”,因此借款數額比較少,且很少約定利息。而當前的借款款項多用于“投資”,故此類款項的數額與以往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萬元的借款數額比比皆是,且基本明確約定利息,而利率則大體為月息2%~2.5%左右,更有甚者以種種隱性手段約定高于法律規定的利率。據統計,2012年前三季度,僅唐山路北法院受理的197件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標的額為上百萬的案件就有65件,約占收案總數的33%。
(二)民間借貸的主要原因變化。與傳統的民間借貸多以家庭生活困難為由形成借貸關系相比,當前借貸關系的成因明顯呈多樣化。一方面城鄉居民個體民間借貸的目的,已從滿足應急消費為主轉向以盈利為主。自然人家庭生產經營性借款占比不斷提高,反映了隨著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家庭收入能夠基本滿足消費、看病、上學等日常開支;另一方面企業民間借貸的主要原因仍是融資難。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難度太大,門檻太高,手續繁瑣。因此,中小企業只能求助于民間借貸來滿足自己的資金需求。
(三)民間借貸利率水平的變化。從總體上看,中小企業民間借貸利率上升明顯,自然人借貸利率變化不大。城鄉居民個人因生活急需而進行的借貸為零利率。而以盈利為目的的個人借貸以及企業民間借貸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受近兩年貨幣緊縮政策的影響。調查顯示,企業間借貸金額越大、期限越短、利率越高。
民間借貸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我國快速膨脹起來,河北省也不例外。但不規范的、盲目的民間借貸迅猛發展,由于缺乏應有的法律制度保護,出現了一些風險隱患,這將會對企業的正常生產、甚至區域經濟金融產生不利影響。
(一)民間借貸尚未有法律保障。我國調整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還不夠規范,使得民間借貸風險難以控制,出現一些借款人鉆法律的空子,惡意逃避債務。我國民間借貸的法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調整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少而分散,且以司法解釋為主;另一方面是已有的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不夠明確,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法律法規對區分正常的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等規定不詳,導致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合法民間借貸與非法民間借貸的界限。另外,相關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法律法規。目前,河北省民間借貸的法律規范更是處于空白。
(二)民間借貸尚無有效的監管。目前,國家尚未形成對民間借貸制度性的調查統計制度,央行只是對民間借貸進行監測,銀監部門沒有能力對民間借貸監管。現有的分業監管模式下,監管主體不明確,責任履行不到位;監管對象集中于對申請主體的審查,忽視對民間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方向和運行態勢的分析;監管力度側重于正規金融;監管內容重合規性監管,忽視風險性監管;監管服務上對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缺乏足夠的融資信息幫助和融資指導,民間借貸游離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這不僅干擾正常的金融秩序,影響區域金融穩定,且會滋生高利貸或非法集資甚至詐騙等非法行為,而且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從而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
(三)民間借貸出借人的風險意識不強。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會嚴格執行審查制度,而民間借貸出借人缺乏金融風險意識,借貸手續簡單,也不具備審查的專業手段,具有盲目性、不規范性。另外,借貸雙方責權意識較弱,在還款及收款方面常常很隨意,推遲還款、提前收款等行為時有發生,容易產生民事糾紛。一旦發生糾紛,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支持,部分出借人會通過暴力收回借款,聘請吸毒人員、艾滋病人或涉黑團伙代為收取債務,借貸雙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從而使矛盾升級,轉化為刑事犯罪行為。
對民間借貸來說,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完善民間借貸法律體系,加強引導管理,防范法律風險,優化法律環境,從而規范促進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河北省民間借貸的發展也不例外。鑒于我國現行法律對民間借貸的各種規定散落在不同的法律規范中,不成體系,專門法律規范缺失,法律之間系統性、協調性考慮不足,司法實務中指導性不強,執行操作難度大,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建立規范河北省民間借貸的法律體系:
(一)制定民間借貸法律制度。只有明確的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的法律法規,才能形成民間借貸的法律監管環境,才能使民間借貸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河北省應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民間借貸法律細則,主要從放貸人主體資格、業務范圍、資金來源、放貸利率上限、健全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明確法律責任等方面來進行規范。要制定民間借貸法律,首先需要界定民間借貸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區分民間借貸合法與非法,應明確如下判斷標準:1、兩者目的不同。民間借貸目的是明確的,一般是為了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急需資金,而非法民間借貸目的多為非法獲利。2、兩種行為的對象不同。民間借貸的對象有特定范圍,如親戚朋友、熟人之間、業務伙伴等等,涉及面一般不超出本地范圍;而非法集資是針對不特定公眾進行的借貸行為,涉及面往往跨越多個行政區劃。3、兩者的資金來源不同,合法的民間借貸以放貸人的自有資金從事借貸活動,非法的借貸資金往往來源于國外熱錢或者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
(二)加快民間借貸征信體系建設,加大監督力度。將民間借貸納入征信系統有其必要性。以法律的形式強制規定民間借貸的雙方承擔的職責和權利,讓民間借貸的運作更加透明化,防止出現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風險、道德風險。可將民間借貸機構視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納入征信系統,把民間借貸雙方的信用信息數據一并納入征信系統,有效擴大征信系統的覆蓋面。這樣就有利于將民間借貸納入金融統計監測范圍,以減弱民間借貸對宏觀金融調控效果的沖擊。加強各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和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全方位做好民間借貸監測。金融監管部門應制定嚴格的管理規定,給予民間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對自發形成的有組織的金融活動加強監管,做好民間融資各項管理工作。各級金融機構要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積極主動地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和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加強貸款的跟蹤管理,防止被挪用于民間借貸或企業集資。
(三)建立放貸人機構自律機制。參照銀行業協會的自律模式,成立由放貸人機構、其他民間借貸者自愿參加的民間借貸行業協會,建立自律規則,營造規范的自律氛圍,對民間借貸主體進行規范引導,將民間借貸主體置于國家監管和行業自管的雙重范圍,從而保證民間借貸的正常管理和使用。
(四)政府應切實改善投資環境。政府應切實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引導民間資金直接投資。要加大投資體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儲蓄投資轉化核心機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速度,積極為民間社會資金順利進入投資領域拓寬渠道、掃除障礙。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為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五)加強法律宣傳,引導規范民間借貸。要加強組織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活動,提高民眾的風險意識,法律意識、證據意識、警惕意識,減少無憑無據的借貸現象,切實增強社會公眾對非法活動的鑒別能力,引導民間借貸當事人按照《合同法》規定使用書面合同進行融資,有效預防法律風險,減少糾紛的發生。工商部門要加強對各種形式民間借貸的業務宣傳、廣告的管理,防止借其他名義開展非法融資活動。宣傳部門要加強輿論引導,形成對非法金融活動保持高壓嚴打的社會氛圍。通過各種渠道揭露非法集資活動的危害性,切實增強社會公眾投資風險意識和對非法集資活動的抵御能力,引導公眾依法理性投資。
[1]王恩飛.民間借貸法律特征探析[N].江蘇經濟報,2011.8.3.
[2]陳蓉.論民間融資法律規制理念的反思與重構[J].貨幣時論,2011.7.
[3]Jessi Hempel:Peer-to-peer lender Prosper.com isback in business.Fortune,April,2009.
[4]劉爽.關于民間借貸監管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論叢,2011.10.
[5]馬翹楚.民間借貸網絡平臺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