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的文化使命

2013-04-12 18:02:46王燕華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3年5期
關鍵詞:印度文化教育

王燕華

(深圳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廣東 深圳518060)

教育與文化歷來屬于社會系統的同一層次,兩者有著密切的關聯。教育是文化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礎,文化又是構成教育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已經成為社會的軸心,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日益彰顯。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高等教育以高深知識、高端人才為媒介聯接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通過文化傳承、文化選擇與文化創新承擔社會的文化使命,影響和推動人類物質生產、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中印高等教育合作既是兩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命題,也是促進雙方經濟增長和文化發展的必要途徑。

一、文明史上的兩朵奇葩

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友誼在文明對話中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歷練,兩國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彼此的了解和認同,推進了各自文化的整合與發展。中印兩國歷史上都經歷過跨國界、跨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很多印度高僧來中國講學、做官,也有很多中國僧人去印度取經。在唐朝統治的三百多年間,亞洲的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人曾來到中國這個神秘的國度,印度文化也隨之開始大量傳入中國,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自唐朝開始中國的上流社會開始學習佛教哲學,并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逐漸形成影響深遠的禪學和中華佛教文化。與此同時,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又保存了印度的很多珍貴文明史料,以至于在研究印度歷史時,很多資料不得不從中國的史料記載中查找。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文化的中國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而印度的傳統文化也倡導“梵我一如”,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法顯的《佛國記》和《佛游天竺記》、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等著作為后世研究佛學和印度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近代以來,中印兩國都經歷了西方殖民侵略的苦難煎熬,盡管兩國因疆界等問題有過隔閡,雙方甚至形成政治上的敵對狀態,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卻從未停止過,世界文化長河的兩大支流從未停止會聚交融,許多仁人志士甚至用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喜馬拉雅山兩側的交往與聯系。傳統的中印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佛教研究,近代以后中印兩國的關系逐漸呈現出多層次和多樣化的交往格局,中印貿易、文化、教育往來以及民間交流活動已經涉及經貿、教育、醫學、科技、舞蹈等各個方面。1937年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建立,直接推動了印度漢學研究黃金時期的到來,培養了大批研究中印文化的中間人才,為中印學者進行交流提供了方便。進入21世紀后,中印文化交流逐漸滲透到教育和科技領域:印度著名的國家信息技術研究院(NIIT)早在1998年便開始與中國幾十家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印度阿博泰克公司(APTECH)與北京大學青鳥集團于2000年1月合資組建北大青鳥APTECH專業IT職業教育公司,其開辦的授權培訓中心達180余家,合作院校達500余所;成立于2004年的中印科技聯盟,也是中印文化教育交流的成功范例;2008年鄭州大學與印度韋洛爾科技大學及中印教育科技聯盟共同在印度籌建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成了現當代中印文化交流的破冰點,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印教育機構缺乏合作的沉寂。

二、交流合作:拓展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有人將大學稱之為“文化的堡壘”,是緣于大學具有文化傳承、文化選擇和文化創新的特殊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主要指對本土文化的保存、傳遞和繼承。人類從愚昧到文明的歷程就是通過自身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學習和總結,形成文化結晶,再轉化并通過高等教育的高深知識得以傳播和繼承,沒有文化傳承就沒有人類繁衍和文明進步。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主要強調對于本土文化的保存和繼承,不一定需要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與合作。高等教育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創新功能則需要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碰撞中實現。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使世界性的融合變得極為普遍,中印兩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要趕上現代化的步伐,僅僅寄希望于傳統文化的繼承是遠遠不夠的。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的價值在于實現兩國高等教育對異質文化的選擇與互補,并在此基礎上產生先進的文化創新。任何一國的文化,倘若拒絕與外來異質文化相交流,它就會變為一種僵化的、缺乏生機的文化,就不可能是一種先進的文化,也不可能影響和推動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文化的開放性需要以教育的開放性作為先導,高等教育系統必須以海納百川的開放姿態領略世界文化之浩瀚與絢麗,滿足人們不斷學習各種社會文化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使命在于促進世界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中國和印度也不例外。

首先,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為中印文化交流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援。文化交流離不開人,人才是一種文化“凝結物”,一旦他進入社會便很快形成點狀的“文化源”,這種點狀的“文化源”很容易集結成片狀或體狀,構成社會的知識群體或知識階層,從而起到強大的文化擴散和輻射作用。[1]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才和傳遞文化。人才培養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人才接受的是高層次的知識熏陶,他們心智和品德的培養強調內在自覺自發的感悟而獲得的價值判斷,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感悟。大學擁有不同于社會其他組織的獨特文化氛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必定滲透了社會最先進、最具引領性的文化內涵。因此,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高層次人才交流實現高層次文化融合。比如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方面,兩國都有強烈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愿望,都不同程度地倡導和推行了相關建設計劃,盡管迄今為止兩國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大學,但相似的國情和相同的目標,兩國必定在這一問題上積累各自的經驗和教訓,雙方開展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必將共同受益兩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其次,中印高等教育合作促進兩國文化的深層次交流。“教育傳播的文化是深層次的文化”[2],進入教育合作領域的文化都是兩國的主流文化,是經過千百年的實踐檢驗和時間洗禮而形成的深刻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淵源,是兩國優秀文化的精髓。與其他方式的文化交流不同,國際間的高等教育合作在文化傳播方面的程度更深。按照美國學者克拉克洪(C.Kluckhohn)的分析,文化包括人的行為方式及活動等方面的外在文化,即淺表層次的顯性文化;文化還包括較深層次的隱性文化,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學術思想、政治理念、科學理論等等,這些深層次的隱性文化唯有通過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充分傳播,它們既是高等學校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也通過高校教師這一高水平學術群體的文化中介作用得到傳播。隨著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科學技術蘊含的巨大力量使科技成為主導其他文化的重要基礎性力量。高等教育的內容中逐漸增加技術性、科學性的文化成分,使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特色。比如印度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和印度理工學院的工程技術教育的精英化培養模式均可為我國高等教育所借鑒和學習。又如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面,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啟動早,相關項目建設的實施速度快、效果明顯;印度的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啟動比中國晚,相關項目建設的啟動和實施速度緩慢,其14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維持在較長時間的醞釀探討階段,這體現了兩國明顯不同的政治文化差異。中國世界一流大學的投資和建設主體是政府,且完全由政府和教育部門實施決策和管理;印度則由政府與私人高等教育機構、外國高等教育部門或高校共同籌辦,多元化的投資和建設主體負責大學建設的決策、管理和監督。[3]中印高等教育可以通過項目合作、人才交流、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學習和借鑒對方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方法和行政文化,彌補各自不足。

再者,中印高等教育合作拓展兩國民間的文化滲透,彰顯東方文化之魅力。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和知識創新的源泉,中印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都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轉變時期,中印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將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①據《常州日報》2011年7月12日報道: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總人口達13.397億人。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印度總人口數已達12.102億。中國和印度兩國的人口相加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人口將在今年10月達到70億。的兩國普通民眾提供進行廣泛而深入了解的平臺與契機。中印兩國雖然有著幾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但兩國普通民眾之間的了解依然相對缺乏,多數印度人對中國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幾十年前,中國人對印度的了解也可能只是氣候炎熱、交通擁擠、宗教意識強等。高等教育合作伴隨著科技進步必將帶來資源、人才的自由流動,尤其是高素質、高學歷和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動,他們在異國工作、學習甚至安家置業,這意味著中印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文化融合有了更普及和深入發展的空間。在全球化和國際化浪潮帶來西方文化占主流地位的今天,擁有古老而燦爛文明的東方文化暫時蟄伏,高速發展的科技文明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以政治和金錢為核心的社會系統侵占了以人和文化為核心的生活世界,由此出現了諸多問題。這種環境下,中印高等教育合作帶來的兩國民間的文化滲透,有利于促進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整合與振興,凸顯東方文化的優勢,這對西方科技文明所帶來的問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也有利于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壟斷,打破中印兩國的“巨型邊緣化”危機。

三、求同存異:彰顯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

中印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點,中印高等教育合作能夠激發兩國文化中的潛在互補性。兩國文化的共性和個性是形成文化互補性的基礎,共性為兩國的文化融合提供契合點,個性為二者的文化選擇提供創新的空間。只有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下挖掘兩國的文化契合點與文化創新點,才能促進兩國文化互補性要素的生成。

1.共性——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的契合點。中印兩國在文化、教育和基本國情方面有著許多共性,同屬發展中國家,同是文明古國,又是人口大國,印度獨立(1947年)與新中國成立(1949年)時間相近,兩國的發展階段相仿,都處于政治、經濟和教育的高速發展時期,都急切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來創造更多的教育機會,培養更多的高端人才,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盡管中國和印度的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但其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還與世界一流大學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中印兩國政府都特別注重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自獨立后,教育成為其擺脫貧窮落后、脫離對英國長期依賴并向發達國家轉型的有效工具。為了發展先進知識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能力強的勞動者,獨立后的印度政府全面發展和完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高校設置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大學中所開設的所有專業,可見政府和社會對高等教育發展寄予厚望。印度的一些理工學院、技術學院、管理學院和醫學院每年提供世界頂尖的工程學、管理學、技術類和醫藥類的大學教育,這些專業為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培養出的人才遍及世界各地。印度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科技人才庫。印度政府“百萬軟件人才”計劃培養了大批世界頂尖級的軟件人才。目前,印度在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任職的人達數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無論是在辦學規模還是在教學質量上都有了快速的發展。1998年中國高校招生規模僅為108萬人,2011年達到67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百分之26.9%。無論是建設“985”、“211”工程還是實施高等教育強國計劃,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政策傾斜和經費支持力度都在不斷加大,高等教育發展有了長足進步。“十五”期間,高校的科研經費僅占全國科研經費的一成,但高校在中國科技“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卻占據了半壁江山,以較小的投入做出了較大貢獻。中國高校的學科水平、社會服務水平和科研水平等顯著提高。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兩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都處于從精英化向大眾化和普及化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在現代教育模式上借鑒西方經驗,不斷探索如何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合理借鑒西方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兩國高校都以公立學校為主,都有強大的政府監管以確保教育質量。目前兩國高校都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入學率和教育質量,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兩國政府都將高等教育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來予以重視,都在努力實施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計劃,并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了強力支持。兩國都意識到是否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不僅是衡量一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更是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實力等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通過比較中印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發現,兩國高等教育發展存在很多共識,這些共識為兩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契合點,同時也是中印承繼千年之久的文明對話與文化交流的基礎。

2.個性——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的互補空間。中印兩國文化存在很多共性,但兩國文化各具風采的個性也非常突出。印度是一個宗教意識很強的國家,種姓制度和等級觀念至今依然濃厚,因此印度的普及義務教育效果不佳,而高等教育方面也更注重高層次的精英教育,教育發展相對不平衡。中國歷來以儒家傳統文化為主流,講究世俗倫理,注重中庸和合,雖然古代也有等級制度,但相比之下沒有印度的等級制度那么森嚴。作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教育方面強調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普及教育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經驗,高等教育在大眾化發展及教育公平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中印兩國不同的國情和文化理念,也讓中印在當今世界的定位大有區別。以中印的產業結構為例,中國制造業占國民經濟的54%,且工業制成品大量出口,被譽為“世界工廠”;而印度的服務業撐起了整個經濟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服務領域擁有“世界辦公室”的美譽。這種產業差異也為兩國人才培養提供互補合作的空間。此外,印度的計算機和軟件業非常發達,這源于印度的“軟件之父”柯理很早將軟件概念引入印度。當70年代許多國家集中開發電腦硬件,認為軟件是附加的免費物品時,柯理認識到了軟件巨大的潛在價值。同時,柯理發現開發硬件需要基礎設施和資本,而印度沒有足夠的條件來開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因此,印度很早開始致力于軟件開發和相關的知識與技術積累,最終形成強大的學科實力,許多中國學生前往印度留學也大部分是學習軟件專業。另一方面,印度來華學習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截至2009年年底,在華學習的印度學生約有8500人,中國也在積極地為其提供各種學歷來保持這個數字的增長。

國際合作方面,印度從1854到獨立前一直移植英國的教育模式,印度是世界上說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因為絕大多數印度人從上學開始就同時學習印度語和英語,英語是印度迅速融入國際教育交流的先天條件。這一歷史傳統造就了印度是一個對于異質文化具有較高開放度的國家,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也相應較高。政府對公立教育機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給予大力支持,私立教育機構的國際合作也有較大自主權,他們與國外知名大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與國際教育界、學術界交往密切,尤其注重積極尋求與西方大學特別是美國大學(如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的合作。中國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方面也有所發展,主要體現在科研、技術、學術、人才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但在政府起主導作用的合作項目中一般很少涉及資金、權力份額的劃分,實質是一種體制外的合作,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合作辦學。印度高等教育開放式的國際化教育模式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應該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國際化人才,為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奠定人才基礎。

3.互補性——中印高等教育合作的著力點。作為世界上的兩個人口大國和兩個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中印兩國的高等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在遭遇高等教育大眾化、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等諸多挑戰。兩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具有相似性,但兩國的經濟結構、文化背景和國情等方面又有差異性,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和印度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兩國高校應加強交流和溝通,共同探索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共性與個性,從比較優勢中挖掘互補性,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推動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必然要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相聯系。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這為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前提。一方面,中印經濟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構方面有很大不同,其中第二產業方面中國和印度之比是50.9∶26.9,第三產業方面中印之比是33.2∶48.2,[4]說明中國在制造業和硬件方面的發展具有明顯優勢,印度幾乎只是中國的一半;而印度的軟件產業及與之配套的服務業比中國有明顯的優勢。這種經濟結構的差異性不僅能夠催生雙方經貿合作的縱深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中印高等教育的優勢互補。中國可以借鑒印度高校培養和培訓軟件人才的經驗,為中國的軟件服務業提供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印度則需要學習中國的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制造業實踐操作能力的技術人才。

另一方面,中印兩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增加了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兩國具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系統,在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上雖然與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有差距,但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是具有一定優勢,兩國通過高等教育合作能發揮雙方的疊加優勢進行強強聯合。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兩國政府都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課程內容開發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兩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吸引力不斷增強。印度高等教育在軟件產業、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領域已在世界享有崇高的聲譽,在醫藥、航空航天、育種、乳業等方面也具有突出優勢;中國高等教育通過實施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劃、高等教育強國計劃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戰略,開展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逐漸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2010年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最佳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名第47位,清華大學排名第54位;[5]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名第37位,中國科技大學排名第49位,清華大學排名第58位[6]。印度高等教育在國際化、職業化、市場化等方面具有優勢,印度理工大學嚴格的精英化人才培養理念,以及NIIT標準化、信息化、項目化的先進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可為我國大眾化的高職教育精練內涵、強化質量、更新模式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3]中國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改革經驗和行政管理效率,使高校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體制多層次的改革逐漸深化,實現了高等教育不斷滿足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多樣化、多層次需要,滿足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盡管目前中印高等教育合作面臨層次低、形式單一等困境,但已有的經濟和文化特性使兩國合作的時機和條件正在逐漸成熟。兩國的共性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契合點,而差異性又使雙方有了互相學習和借鑒的空間。中印高等教育合作是兩國加深了解、相互吸收先進文化并開展其他合作的先導,有利于提升兩國高等教育水平和吸取優秀文化滋養,對兩國乃至全球的教育進步和文化發展都有很大促進作用。中國和印度應該面對本國的現代化需要,利用雙方的地緣優勢和文化優勢獲得互補性,這不僅造福兩國,還將惠及亞洲和全世界。

[1]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8.

[2]徐小洲.高等教育論——跨學科的觀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5.

[3]傅小強.中印經濟發展誰更具潛力[N].中國青年報,2006-09-28(5).

[4]何紅中,劉志民.中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11(7):102-109.

[5]U.S.News & Word Report.World’s Best Universities:TOP 400[EB/ OL].[2013-03-20].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rankings/top-400-universities-in-the-world.

[6]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 Wor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0[EB/ OL].[2013-03-20].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0-11/world-ranking.

猜你喜歡
印度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强伦|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免费黄|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www.99在线观看| 在线va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免费高清毛片|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91色在线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午夜a级毛片| a亚洲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aa视频| 亚洲欧美天堂网|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va在线| 婷婷丁香色| 天天色天天综合|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99久视频|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尤物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