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華 李云翔 趙曉娟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張家口)
1、農村消費比重情況。截至2011年底,該縣農村總體消費水平占全縣消費水平的比重連續三年變化不大、基本穩定,從2009年起,連續三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分別為46.69%、47.01%和48.61%。此數據說明,人口占比達到80%以上的農民,其消費水平接近50%,雖然受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消費能力仍在恢復當中,但可以肯定很快就會占到“半壁江山”,由于農民消費基數的龐大,其潛力會進一步擴大和釋放,農村消費對經濟的促進和拉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2、農村居民收入情況。把潛在的消費需求變為現實的有效需求,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年來,沽源縣經濟發展較快,該縣農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近3年來農民的收入增幅更為明顯,多數農民家庭收入穩中有增。其增收主要原因:一是加大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二是積極鼓勵和引導返鄉、在鄉農民工的自主創業,尤其是拓展了蔬菜產業的一條龍生產產業,包括蔬菜的種植、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信息服務等項目,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三是注重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特別是畜牧業養殖產業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民致富。分析農民收入增長的結構和特點,主要表現在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增長上。
1、農民收入總體水平還不高。收入增長的持續性不強是影響農村消費市場的主要原因。截至2011年底,該縣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仍然偏大,由于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收入時好時壞,增收拉動作用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業基礎薄弱、抵御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不強。二三產業發展滯后,所占份額不大。多年來,農民收入增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在于非農行業就業的機會不多,現有的企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和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該縣農民家庭二三產業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效益低,農民從中得到的收入少,限制了農民的消費。
2、經濟發展基礎差,城市化水平低。
從地理位置來看,沽源縣屬于壩上邊遠地區,距離周邊城市較遠,接受輻射機遇欠佳,加之交通等基礎設施因素的影響,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該縣西部5個鄉土地貧瘠、整體工業基礎薄弱、財政較為困難是當前的基本情況,直接后果就是長期對農業投入的嚴重不足,相比之下非農產業起步晚,就意味著缺少經濟結構調整及經濟較快發展的啟動力量。同時,城鎮化水平滯后使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受到需求限制,阻礙了勞動力就業。此外,鎮村幾乎沒有企業發展,談不上工業化程度,即使個別鄉鎮有企業,仍處于小散低弱狀態,吸納剩余勞動力的數量極為有限,阻礙農民收入,進而阻礙農民消費。
3、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快,農村市場化進程緩慢。近年來,該縣積極實施以“龍頭帶基地、項目帶產業、協會帶農戶、部門帶新村”的新戰略,狠抓農業產業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業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發育程度較低,產業鏈條短而松,諸多方面還有待完善,阻礙了農村市場化的進程。調查顯示,目前沽源縣70%的農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是靠個體商販到田間地頭、農戶家里收購,20%的農戶通過集貿市場銷售;90%的農戶主要從個體商販購買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農資質量難以保證;有70%的農戶認為偏高的生產資料價格限制和減少了消費。
4、刺激農民消費的補貼政策粗放。
2008年以來的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政策旨在激發農民消費潛力,激勵農民購買欲望,利用“家電下鄉”、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農民消費,中央財政補貼金額在數百元不等。但回看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效果,可謂平平。由于數百元的補貼,收入水平較高農民的消費熱情和購買意欲立即調動起來,但收入水平較低農民消費需求表現得十分溫和,由于拿不出購買刺激消費的政策性商品所需幾百元乃至上千元資金,消費需求表現得十分冷清,只能望“補貼”興嘆,一刀切的補貼政策很難收到理想效果。因此,依據“被平均”的農民收入進行平均補貼對擴大農民消費需求作用不大。補貼政策未收到理想的效果的一大突出表現,就是補貼政策的粗放有余,精細不足,導致無的放矢,事半功倍。
5、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近幾年,雖然縣域基層農村醫療合作已全面普及,農民看病的支出省了,但由于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相當薄弱,農村居民的養老、大病醫療、子女高中以上的入學等各種問題時刻困擾著農民,特別是近幾年該縣農村青年存有攀比思想,大部分農村青年結婚的首要條件是在縣城購買住房,這使得他們和父輩兩代人,不得不節衣縮食,增加儲蓄,加上農民預期收支的不穩定,極大地限制了農民的其他即時消費。
1、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擴大農村消費,首先要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拓寬農民增收門路,同時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拓寬農民的就業領域;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勞務市場體系,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創造良好環境。加強農民工的培訓,讓外出務工人員掌握一技之長,這對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是要繼續推進城市化進程,將農村勞動力更多地轉移到城鎮來。
2、大力發展錯季蔬菜種植、畜牧業養殖產業。蔬菜種植、畜牧業生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從長遠看,它雖然不是該縣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卻是穩定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一方面應當把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畜牧業養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積極鼓勵農民從事蔬菜種植、畜牧業生產,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另一方面要著力調整生產結構,發展規模特種蔬菜種植、畜牧業養殖、特種養殖和畜產品加工業,及時捕捉市場信息,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增加農民收入。
3、采取階梯式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補貼。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討論首先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居住在不同區域的農民,收入大不相同;同一地區的農民,收入也有較大差別的問題。二是應認識到不同收入農民的人群購買不同價位和品質的商品的問題。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民在幾百元補貼的刺激下,購買刺激消費的政策性商品,享受國家的優惠補貼政策,得到更多的經濟實惠,但這部分農民只占農民總數少部分;而收入較低農民只能用于基本的生活、生產和消費,基本上無經濟能力消費更多的刺激消費的政策性商品,消費意愿調動不起來。一概用平均補貼與平均收入水平來制定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政策與現實相悖。
作為反映農民生活現狀的收入統計數據,要避免“平面化”、片面化的數據,必須建立多維度、多角度的立體化數據統計體系,才能既體現他們宏觀環境的大勢所趨,又體現他們生活疾苦的輕重緩急。尤其在當前形勢下,基于農民階層、區域差異,導致收入差距擴大,農民問題中的不平衡性相當突出,對于調查統計中的“平均數”誤區要慎重使用。因此,按市場經濟游戲規則的要求,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入手,解決農民收入不平衡問題,應對農民實施階梯式的補貼政策,探索和建立對農民補貼來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4、改善農村消費軟環境。要完善和健全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村的醫療保險制度,穩定農村居民支出預期。目前,農村居民遇到大病醫療、子女高等教育、養老等重大支出時主要還是靠自己平時積累的積蓄,或者向親戚朋友借用。如果能夠盡早建立健全一套適宜于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居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支出有一定抵御能力,減少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自然就可以有效地刺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其起到的經濟促進效應將是無法估量的。
5、出臺相應的抵御農民經濟風險的保險政策。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保險政策,加強農民抵御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據調查,農民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十分擔憂,特別對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憂心忡忡,經驗告訴他們,自然或市場風險來臨,經濟損失較大。所以,他們往往居安思危,對未來可能遭受的經濟風險未雨綢繆,其應對方法就是捂緊錢袋,盡量減少消費。農業是一個弱勢行業,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中間還有一部分到現在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并不是他們不勤勞,而是地域、機制等歷史原因造成這部分人的貧困。要想解決弱勢群體收入,解決消費增長緩慢等問題,應從政策和資金方面解決增加收入和抵御風險問題。
[1]中國統計年鑒 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胡放之.論解決內需不足的關鍵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啟動農村市場[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8.
[3]中國人民銀行通遼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啟動欠發達地區農村消費市場的難點與對策[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8.8.
[4]白雪.2009中國農村家電消費調查報告[N].中國青年報,2009.3.23.
[5]陳熙.新形勢下農民增收的新思考[J].中國發展觀察,2009.2.
[6]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農村經濟綠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