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簡介
陶思炎:1947年3月出生于南京,先后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并任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民俗藝術學、民間信仰、文化遺產保護等。發表論文近200篇,其中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應用民俗學》《中國祥物》等10余部學術著作。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中國民協和江蘇省文聯“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4月,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來到東南大學采訪陶思炎教授。一如之前我們的想象,陶爺爺身上昭顯著“長者風范,大師精神”,他的人生經歷,他的諄諄教誨,都讓我們銘記于心。
一
陶爺爺對我們說,他是老南京人,出生在秦淮河畔,從小在老城南濃厚的民俗氛圍中長大。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慶日或者廟會,他都會跑到夫子廟或城隍廟,看燈,看各種玩具,看雜耍表演,流連忘返,樂此不疲。由歲時節令而衍生的孩童的游戲,陶爺爺也都興致勃勃地一個不落:春天的時候,登上雨花臺放自己親手扎的彩紙風箏;白雪皚皚的正月里,與鄰居的小伙伴們一起,提著蛤蟆燈,或者是拖著兔子燈,成群結隊地在街巷里巡游……南京的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的一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他的骨血里。
但從事民俗研究并不是陶爺爺一開始的職業,他是在不斷地選擇和調整之后,才最終確定了這條人生道路的。最初,陶爺爺作為工農兵學員,被保送到南京工學院,即今天的東南大學建筑系,畢業后被分配到揚州的建筑設計室,曾經設計過辦公樓、教學樓等建筑,但他還是從心底里喜歡文科。于是,1978年恢復高考的時候,他便重新做了一次選擇,考入了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陶爺爺原來有較好的外語基礎,他決心發揮自己的優勢,專攻外國文學。在大學的前三年里,他閱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并做了大量的筆記,但到了大四時,他的想法又發生了變化。隨著對外國文學領域的深入了解,他發現,由于自己對外國的歷史和人文都不太熟悉,因而在本土環境下研究外國文學,總是跟在別人后面,接受二手資料,終究難以深入,難以領先,這樣下去的話,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二流的學者。于是,他開始將眼光轉入比較文學領域,想在中外文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經過一番思考,他選擇從中外神話入手,研究神話的比較方法,完成了畢業論文《比較神話研究法芻議》,將中外神話進行對比,發現和總結其中的某些規律。由于論文題目在當時非常新穎,加之陶爺爺將他非常扎實的外國文學基礎、古文考證功底,以及嚴謹的邏輯思辨能力都融貫在論文中,使得論文非常成功,當年就被收入《全國大學生畢業論文選編》和《中國文學年鑒》,并被多次轉載,甚至還被日本西南學院大學選入教材。
二
從畢業論文開始,陶爺爺對神話有了深入的了解:原來中國神話并不只是一則則或傳奇或靈異的故事,雖然看起來每則神話都沒有多少內容,具有簡單性和片段性,但實際上它們是中國遠古人類的創作,內涵非常深奧,和西方神話相比毫不遜色。于是,陶爺爺決定專攻中國神話研究,先后發表了十幾篇關于中國神話的重要論文,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學科分類上,神話屬于民間文學,而民間文學又歸于民俗學這個更大的門類。陶爺爺向我們詳細地解釋說,民俗學研究的是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慣,既包括物質上的東西,如服裝、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也包括精神類的東西,如信仰、忌諱、避諱、巫術,等等;還包括動態的、行為性的東西,如過年過節時的一些活動;當然還包括語言方面的內容,如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謎語、笑話等通常被看作是民間文學的東西。因此,陶爺爺的研究領域,也自然地從神話擴大到了民俗學。
1987年,北京師范大學率先在全國招收民俗學博士。陶爺爺以建筑學和文學雙學士的學歷報考,并憑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師大,進入被稱作“民俗學之父”的著名學者鐘敬文先生門下學習。在北京讀博士期間,陶爺爺極為勤奮刻苦,每天都泡在圖書館里看書、寫作,連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長城、十三陵、盧溝橋這些北京標志性的名勝,他一個都沒去過。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陶爺爺便完成了博士學業,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民俗學博士。他的畢業論文《中國魚文化》后來公開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選登了該書的若干章節,《讀書》等刊物也發表了評論文章。
完成博士學業后,陶爺爺回到母校東南大學工作,并繼續自己的研究,先后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出版了《風物探幽》《中國紙馬》《中國鎮物》《中國祥物》《應用民俗學》《中國都市民俗學》等著作,在學術上取得了累累碩果。在東大,他先后任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了中國神話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等社會職務,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斷地貢獻著力量。
2011年4月,陶爺爺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從溫家寶總理手中接過聘書的那一刻起,他便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央文史研究館最年輕的一位館員。
三
雖然陶爺爺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和榮譽,但最讓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授業恩師的肯定。陶爺爺的博士導師鐘敬文先生對門下弟子要求極為嚴格,從來不當面夸獎學生。讀博期間,每當陶爺爺向鐘老匯報學業時,鐘老總是指出他的疏漏之處,并提出一些建議讓他參考。畢業七八年之后,一次,陶爺爺去北京參加一個國際性的研討會,恰逢鐘老在座,于是他過去跟老師問好。鐘老將他介紹給身旁的季羨林先生,并對季先生說:“他在南京干得不錯。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像他就好了。”得到了鐘老的當面夸獎,并且是如此高的評價,讓陶爺爺一時間既驚訝又感動。
感懷恩師之余,陶爺爺也不忘對我們進行教誨和鼓勵。他以自己為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就,需要早早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有了理想目標之后,人就不迷茫,有干勁。就算之后根據實際情況要對自己的最初目標進行調整,之前付出的努力、得到的經驗,也可以成為下一個目標的儲備資本。
另外,在少年時期,一個人可以盡量廣泛地發展自己的興趣,不要故步自封。如一開始學習的建筑學知識,對他在民俗建筑方面的研究幫助就非常大。再如,早年間,他寫論文和著書的時候,要用到圖片,可是有的文物是不能拍攝的,當時又不能上網,只能靠手繪,于是,他具有的素描功底便派上了用場。陶爺爺說,理科和文科是有相通之處的,學理科的人要同時學好文科,學文科的人也要同時學好理科,這樣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成績,不至于因無知而犯錯。
陶爺爺還建議我們,可以多看一些雜書,比如一些有關旅游和各國歷史的書,這樣可以在點點滴滴中積累對世界的認識。讀書的時候,還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要多寫些感悟,不要因為怕辛苦,就不做這些事。“年輕人不要怕吃苦。”陶爺爺強調說。
不知不覺中,我們的采訪接近了尾聲。我們在和陶爺爺的交談中獲益匪淺,在和他告別之后,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東南大學。
小記者采訪感言
石岳川(南京市樹人國際學校):“心中要有遠大的理想。”“年輕人不要怕吃苦。”陶爺爺的教誨我銘記于心。
林凱雯(南京市六合區橫梁初級中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陶爺爺不僅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更是一位可敬可親的長者。
李志清(南京市六合區橫梁初級中學):“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陶爺爺的人生經歷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思儀(南京市六合區橫梁初級中學):通過采訪陶爺爺,我懂得了:一個人要較早樹立一個較高的目標,并為之奮斗,才能獲得一個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