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人們對于近前的事情渾然不覺,就像發生在遙遠的另一個國家。
一次紐約亞洲協會舉辦的《紐約時報》歷屆駐華記者討論會之后,同樣作為聽眾的美國國務院政策顧問Dustin Pinschmidt跟我聊了聊中國。我突然失去了向他人講述自己國家的興趣,有點跳躍地反問他:“你知道紐約二大道的地鐵修了多久了么?”他愣了一下:“大概快十年了吧。”
答案是94年。無意“挑釁”。只是當我突然有一天發現居所附近這個“城市的秘密”時,也有些意外。
我總覺得地鐵工程師就像是社會改革家,地鐵通暢之地,往往商貿繁榮,人群熙攘,平地起高樓。至于24小時不間歇運轉這一點,正是紐約這個城市永不眠的最佳注腳。
二大道地鐵線的工程師Michael更加深了我的這種想象。這條地鐵至今仍在修建當中,預計2016年通車。因為最近的超市在6個街口外,我每天都要在二大道上步行一段,一來二去和他熟悉起來,有時會被引到近一點的內側通道。轟鳴的噪音,飛揚的塵土,擁堵的交通,面對這些,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這條地鐵線到底修了多久了?
“多久?一百年?!彼f。
最初我以為他把問題理解為我在問紐約地鐵的歷史。有必要簡單說下,如果剛來紐約,對這里復雜而龐大的地鐵網絡感到眩暈完全可以理解。誕生于110年前的紐約地鐵如今擁有468個車站,呼嘯奔向曼哈頓、布魯克林、布魯克斯、皇后、斯坦丁島5個轄區,見證著數以百萬計人終日的喜怒哀樂——名人、怪人、有趣的凡人……
做了番功課才發現,他此言不虛。1920年,為緩解曼哈頓擁堵的交通問題,工程師丹尼爾·特納龐大的地鐵計劃正式出爐,包括6條南北方向、8條穿城方向的線路,首次提及二大道地鐵線,并命名為“主干線”(Trunk Line,T線因此得名)。十年后,這項計劃被交通管理委員會批準,但不幸正趕上大蕭條,8600萬美元的項目資金瞬時蒸發。又過了十年的1939年,二戰爆發再次攪亂了進程。等到戰爭后期的1944年,重新修訂的計劃提出,這條地鐵線在1957年運營。計劃再次生變。共計5億美元的整體預算中,大部分資金用于提升其他線路的運營效率,二大道地鐵線又成了“棄兒”。1957年的《紐約時報》上也感慨,“讓二大道的地鐵線變成現實,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一語成讖。越戰后建筑材料價格攀升,1970年代的金融危機令人們搬離城市回到鄉村,直到20年后經濟轉好,城市人口才開始激增。2005年,3.37億美元的隧道挖掘預算正式批準,歷盡世事滄桑,第二大道地鐵線終于不再只是一張效果圖。
你會發現,并非技術難題或政敵阻撓,而是20世紀頻仍的戰爭和經濟危機,成為這條地鐵線遲遲難以兌現的關鍵。和近一百年前相同的是,挖掘隧道依然要運用炸藥,大量的炸藥。我已經習慣了在家中聽到突然而至的爆破聲,幸好它往往發生在白天。和一個世紀前不同的是,巨型鼴鼠一樣的隧道挖掘機成為地下作業的“利器”。按照Michael的說法,那個“大家伙”最重的達100萬磅(合90千克),長800英尺(合137米),一天可掘進約18米。工程完成時挖掘出的巖石碎渣將多達數百萬噸。當然這并非機械挖掘,其間還得有地質學家的參與,來應付可能出現的化石、遺跡、貴金屬,以及對隧道、管道和電纜進行妥善安置。
預計2016年通車后,這條飽受挫折的地鐵線每日將運送20萬市民,從曼哈頓北側的哈林區貫穿到南端的休斯敦街。一個饒有意味的事實是,紐約大約用7年建成其中3.2公里的一條路段,而同樣的時間,在中國武漢,224公里的地鐵網也差不多建好了。
(選自《第一財經周刊》201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