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我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文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革命家。
作文需要熱烈、奔放的性情,治史需要冷靜、客觀的頭腦,所以近代以來,在文史兩個領域都像郭沫若這樣做出了開拓性、多方面的成就的,屈指可數。
他的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是現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作品。在流亡日本期間,他完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的學術著作。他的書法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
1958年9月,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提議創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后的20余年中,在他的領導下,中科大迅速發展壯大,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中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了郭沫若銅像。
(1)早年郭沫若
(2)郭沫若在集會上演說
(3)郭沫若和毛澤東
(4)旅日期間,郭沫若懷抱幼子郭志鴻
(5)郭沫若全家福
(6)郭沫若書法作品
(7)郭沫若在題詞
(8)抗戰期間,郭沫若在重慶(前排左四)
(9)北伐途中的郭沫若(左一)
(10)在重慶國民黨政治部處理公務時的郭沫若
(11)1941年,郭沫若在重慶天官府七號
(12)1948年11月,郭沫若(左一)、許廣平與侯外廬(右一)合影
(13)郭沫若與周恩來、陽翰笙合影
(14)郭沫若(右一)與周揚(左一)、茅盾在1949年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的合影
(15)1959年,在郭沫若家門前(左起:黃篤維、郭沫若、楊銓、王冶秋)
(16)1976年5月,郭沫若和鄧穎超合影
(17)郭沫若和豫劇名角李素芹親切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