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12年已經在美麗中成為逐漸遠去的歷史,但2012留下的那些感人的細微與平凡、那些可愛的真實人生與款款深情,卻在歲月的花開花謝中溫暖著我們的心靈,像縷縷陽光,照亮河山,成為新年的力量:向善、向美、向好、向真、向上。且讓我們一起實干,踐行新年的人生,讓生活在日常工作與耕耘中更加美麗,更加善良,更加和諧,更加輝煌。
1月 佟麗華
每一個判例 , 都會影響農民工的未來
【回放】在六年時間里,由公益律師佟麗華領銜的中國農民工專職法律援助律師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接待農民工十數萬人,涉及金額數億元。如今,更多年輕律師追隨他們投身公益行列。
【點評】他放棄優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從一個人的創業維艱到一群人的披荊斬棘,讓公益的星星之火最終燎原全國,使許多維權無門的農民工得到了法治的救濟。
考量一個時代能在多大程度上維系公平正義,關鍵要看這個時代中,最弱勢的群體能通過法律的渠道公平地解決多少問題。
2月 劉真茂
大山里的護林衛士
【回放】湖南省獅子口大山義務護林員劉真茂,自1983年開始,守護獅子口大山已29年。這片大山里有35萬畝原始森林、7萬畝草山以及數量可觀的珍稀動植物資源。他說,“這里的每一株紅豆杉、每一頭水鹿,都是國家的,人民的,就是死,也要死在獅子口,永遠在這守著!”
【點評】獨守大山之中,不能砍樹、不能挖煤、不能狩獵,又沒有報酬,但是要面對裝備精良的偷獵者,惡劣的環境,和無盡的寂寞。“護林是共產黨員分內的事”,這是他堅守至今的理由。
事實上,劉真茂分文不取所守護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座留給炎黃后人的自然寶庫,更是一片久違的純潔的精神家園。當我們重新回到這片精神家園時,就會明白,我們以及其它人今天所奮斗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么。
3月 楊艾菁
為留守兒童換一座“夢想教學樓”
【回放】貴陽“90后”女孩楊艾菁在23天時間里,在微博上,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在全國網友的愛心接力之下,用價值200元的銀戒指,為大山里的孩子們換來一所“價值”30萬元的愛心小學。
【點評】這是一段童話般的神奇故事,以物易物,居然能為山里的孩子們換來原1500倍于原價的教學樓。
令我們感動的不僅僅是楊艾菁的執著,更是在微博上,成千上萬的網友接力獻出愛心,所有人都知道,一枚普普通通的銀戒指絕對值不上30萬元,但是愛心卻無法用任何一種貨幣來衡量。
4月 劉俊田
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回放】72歲的劉俊田在四年時間里風雨無阻,獨自義務看管侵略者的廢棄炮樓,不讓“尋寶”者從中盜取材料,而這座炮樓是侵略者驅使中國勞工修建的。
【點評】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會迎來怎樣的未來,因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保存歷史真相不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
隨著時光流逝,硝煙散去,那場戰爭的親歷者正在逐漸辭世,遺跡在雨打風吹去中漸漸湮滅,許多人證和物證變得無從找起。在不斷提升的民族自信心面前,我們更應牢記:勿忘國恥,方能振興中華。
5月 張麗莉
最美教師的感動瞬間
【回放】5月8日,當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時,在危急時刻,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語文教師張麗莉一把推開了兩個學生,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
【點評】“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韓愈在《師說》中為老師所下的定義,但是,在當下的社會,老師的作用已經不僅限于“傳道”,因為我們培養的是具有愛心的人,而非只會考試的機器。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授以真知,用滿腔的熱心哺育心靈,用博愛的價值觀導其善行,乃當下為師之道。張麗莉用危機時刻的義舉,告訴我們,何為師,何為師道。
6月 張平宜
讓被遺忘的角落沐浴陽光
【回放】張平宜曾是臺灣最優秀的媒體人之一,擁有百萬年薪、依山別墅,但她卻將這些全部拋棄。在四川涼山的麻風病康復村里堅持助學12年,讓麻風病康復村里走出了第一代小學畢業生,并致力于讓這些康復村的孩子們回歸社會。
【點評】蜀道難,蜀道難,臺灣女子上涼山。跨過海峽,深入群山,一帆風雨路三千,當年風華正茂的少婦如今已經年逾半百,早已沒有昔日秀麗容顏,卻靠一顆美麗的心靈感動了中國。
麻風病康復村,是一個被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所遺忘的角落。張平宜用12年的付出,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和麻風病的康復者們,其實一直生活在同一片蒼穹之下。
7月 京港澳高速公路農民工
感動城市的義舉
【回放】7月21日,北京天降暴雨,導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處的南崗洼鐵路橋下嚴重積水,水深平均4米,最深處達到6米,數十輛汽車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脅。
險情發生之后,附近工地的一百多名農民工兄弟,立即奔到現場。大雨中,他們拋下救生圈,結起繩索,為被困的人們,搭起了一條生命線。
【點評】事后,有農民工說,當他們將被救助者們背到安全地帶時,被救助者的一聲聲謝謝,讓他們感到,自己得到了這座城市的認同。
很多人是在這場大雨之后,才發現這些他們不愿在地鐵中碰到,不愿在公交上接觸的人,恰恰是在危難之時一群最可愛的人。其實,這些城市的建設者們,一直在為這片土地的現代化付出自己的汗水,并將人生的未來融入于此。認同他們,感謝他們,也是這座國家化大都市包容精神的體現。
8月 李博亞
勇敢的學警
【回放】“那個跳下去的人怎么樣了?”這是學警李博亞重傷后被推進手術室前,問的最后一句話。
在河北昌黎火車站一站臺,正在駛向站臺的由德州至哈爾濱的1547次列車進站時,一名旅客跳下站臺,值班的學警李博亞跳下站臺,舍己救人,欲將旅客推出鐵道,結果被列車撞倒,左小腿和右腳被軋斷。
【點評】事發之前,李博亞是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學警,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微博上開著玩笑。
就是這樣一個平凡人,因為勇敢,而成為英雄。而讓他在危急時刻鼓起勇氣沖上前的,是一種利他的信念。對素昧平生的人,給予最大的關心和保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而這種利他信念,在當今這個過于追求物質的時代,彌足珍貴。
9月 郝倫
困境中的鮮血“狀元”
【回放】這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獻血狀元,這也是一個曾多年待業在家的青年, 獻血197次的北京小伙子郝倫,卻因為自己的獻血經歷,被用人單位和女朋友屢屢拒絕,甚至受到當眾非議。
【點評】當獻血狀元用足以挽救上百人的生命的滾滾熱血,不僅不能換來一份工作,甚至被譏諷為“神經強迫癥”時,我們不由得應當反省,如何讓好人不失尊嚴地堅持下去。這不僅僅是對善舉的回饋,更是激勵更多人奉獻愛心的契機。
讓好心人不再受委屈,不僅需要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吁,更有賴于有關部門在體制和機制上不斷完善,在為行善者提供更多從善渠道的同時,也讓他們的人生再無后顧之憂。
10月 李成環
雪域天路上永遠的新娘
【回放】金秋10月,一對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憧憬美好的未來。1個多月后,懷有身孕的新娘李成環放棄度蜜月,與丈夫及其它愛心人士為青海玉樹孤兒送去用自己積蓄買來的物品,返回途中越野車翻車,25歲的李成環最終傷重不治身亡。
【點評】沒有人會想到,剛剛新婚的李成環,生命將定格在25歲。后來,生前為代課教師的她被追認為烈士,網友們將她稱為“真正的志愿者”,因為她用生命詮釋了何為志愿精神。
我們對在鎂光燈下,沽名釣譽做慈善的富賈們早已麻痹,卻被一位貧寒新娘為了愛心而犧牲生命而震撼。每一個踏上雪域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潛在的危險,可能的代價,而明知如此,依舊義無反顧甚至不懼獻身者,是當之無愧的“凡人英雄”。
11月 姚啟中
寫出北漂家史的“賣姜叔”
【回放】來自安徽農村的賣姜菜販姚啟中,在北京菜市場的攤位上撰寫出20萬字的“草根家史”,用洋洋灑灑的“家貧史”,來激勵更多打工者實現北漂夢想,“知窮而后勇”。
【點評】有時候,我們總是喜歡把文字留給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人物,認為這些大人物的輝煌與成敗,就代表了當下的世界,卻發現那些就在我們身旁的小人物,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悲喜交集。
讀懂小人物的故事,也就是讀懂了我們這個社會。關注他們的生存環境,給他們以更多上升空間,既是幫助他們,也是幫助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人。
12月 鋼都中學
播散善良的星星之火
【回放】湖北省武漢市鋼都中學的師生,在9年的時間里自己動手收集廢棄飲料瓶,湊足16萬元善款捐助給貧困生。
【點評】16萬元的數目并不多,但它的教育啟示意義卻非同小可。在許多學校,一提及捐款,便要求學生從家長處索要。而鋼都中學,卻帶領學生用勞動換來善款,既教會孩子何為“善”,又教給他們如何“行”。教育一代代學生們既知道何為善舉,又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將其實現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相信每一位在過去的9年中身體力行籌措善款的學生,畢業之后走向社會,也能成為播撒愛心的星星之火。
(阿慶摘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