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寫下8萬字抗癌日記的上海復旦大學博士于娟,她與癌癥抗爭的精神感動過很多人。而前陣子于娟被曝曾接受過“神醫”的饑餓療法,而后病情惡化去世的消息也讓人震驚。治療癌癥的方法中,真的有“饑餓療法”這一說嗎?如果真有,“饑餓療法”真的能“餓死”癌癥嗎?為此,何裕民教授為我們進行了解答。
饑餓療法不是“餓”著
本刊記者:于娟博客中記錄了“神醫”的治病方法:“饑餓療法”加中醫治療。“饑餓療法”是放棄正常飲食與其他營養補給,只吃芋艿和葡萄。這種做法有醫學上的依據嗎?
何裕民:癌癥能否被餓死?這個問題很復雜。餓死癌癥這個觀點至少有三四十年了。“餓”有兩個含義,第一是一種治療手段,稱為“饑餓療法”,通過把癌細胞內豐富的血管堵死,使其缺乏足夠的營養,從而抑制癌細胞擴散。據美國專家研究,在化療期間隔一天一進食,半饑餓狀態可提高化療效果;餓的第二個含義則是節制飲食,優化膳食結構。
若說“神醫”宣揚的理論一點道理都沒有也不盡然。但他們往往把有一定道理的東西無限擴大。“饑餓療法”里的饑餓并不是斷絕飲食,或極端地只吃一點,應是適當控制營養,調整營養,優化膳食結構,而于娟案中的“神醫”走向了一個極端。
總體來說,腫瘤不可能完全靠饑餓就消滅,它是一種習慣的調整,我們談的饑餓療法的兩個含義里,都沒有斷絕飲食這樣的極端含義,這種做法首先會擊垮身體,在無法保證身體正常運轉的前提下談癌癥被餓死并無意義。
本刊記者:那真正的饑餓療法到底是怎樣“餓死”腫瘤的呢?
何裕民:饑餓療法的誤會來源于翻譯問題,繼而產生了望文生義的各種錯誤概念。國內外醫學界現較多采用“抗腫瘤血管生成+抗腫瘤細胞增殖”的治療方案,以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
腫瘤的治療我們為什么不太主張用活血化淤藥?因腫瘤的生長需大量營養、大量血液。血液是由血管提供的,造血管需要血管內皮,很多活血化淤藥會促使血管內皮增生,反而讓腫瘤有了肆意增長的保障。所以國外的扼制腫瘤方法,實際上不是阻斷營養攝入,而是阻斷對腫瘤血管的大量供應,因為正常組織不需要大量的增生血管內皮。
營養過剩易得癌
本刊記者:錯誤理解“餓死癌癥”的人會不會是想到癌癥是吃出來的這個理論?
何裕民:從營養角度分,癌癥分成兩大類,一大類就是富營養化導致的,這一大類占主導的癌癥有: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肺癌和肝癌也有一點關系,近年來此類癌癥發病率直線飆升;還有一部分是相對營養不良的癌癥,即營養匱乏,如:食道癌、陰道癌,這些癌癥過去占主導,但當今已不是主導。今天在城市里的大多數人患癌癥,前期往往是胃口比較好,營養過剩。有的人說我吃的不多,但這類人消耗得也少。于娟的病有一個基礎,正如她在自傳《此生未完成》里講到,自己是胡吃海喝,吃太多了,沒節制。
現在的大城市里,營養過剩、代謝失常是患癌癥的主要因素。所以“吃出癌癥來”這句話不假,35%~40%的癌癥是吃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干事長,香港的陳馮富珍博士曾說,發展中國家特別像中國目前的情況,優化膳食結構,改善飲食,管好嘴,可控制40%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
維持基本生命是前提
本刊記者:那就是說,實際上控制營養攝入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何裕民:理論上講癌細胞攝取營養的能力比正常細胞要強,所以癌癥病人拼命吃肯定是錯的,癌細胞會長得更快。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于娟生前最后一段時間,僅以少量葡萄和芋艿為營養,本就瘦得皮包骨頭,還大量限制飲食,這完全是搞垮身體加速其走向死亡。中醫講節制飲食、控制飲食、優化膳食結構,不是叫你絕食。以前有一本很神乎其神的書——《把吃出來的毛病吃回去》,真吃得回去嗎?控制飲食、調整飲食是對的,但走向極端不可取。要強調一個“度”,你必須維持基本生命。在基本生命維持的前提下,對正常生理有最大好處、對腫瘤有最大限度控制的前提下才是好的。
寶塔形營養結構不能照搬
本刊記者:那膳食結構怎樣才算合理呢?
何裕民:膳食結構不合理總體指富營養化,不僅僅癌癥,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都和這個有關,所以我倡導一個觀念:“少吃一口多活一點。”三四十年前我們吃的粗茶淡飯,三十年后一下子就大魚大肉,肯定受不了,所以控制是對的,但不需要一點葷腥都不碰,因身體維持正常代謝還需要一些基本的營養素,包括脂肪與蛋白,只是需要控制,以低脂肪與適量的優質蛋白為佳。
本刊記者:合理的膳食結構是不是可按照美國所熱推的寶塔形的營養結構來調整?
何裕民:寶塔形營養結構是美國所推崇的營養方法。我覺得也未必適合中國人。一來我們的體型本與美國不同,二來美國也不是一個健康的國家,肥胖人群占總數的百分之四五十,各種慢性病高發。所以不能照搬這個結構,將其打六到七折就是中國人的標準。
雖每個人情況各不相同,但一般推薦以下膳食結構:一天一個蛋,以蛋白為主,加半個蛋黃(或兩天吃一個蛋黃);二兩魚和家禽;豆制品二到三兩為準;碳水化合物吃七分飽;蔬菜500克,不強求到這個量,但多多益善。這樣的飲食結構更適合黃種人。腫瘤患者不主張一點都不吃葷腥,全吃素,正常的細胞代謝也需脂肪、蛋白質、微量元素及必要的氨基酸支撐。
這里提一點,我們所說的優質蛋白是指魚的蛋白,尤以海魚為佳。患者通常有個誤區就是不吃海魚,有人會認為海魚是“發”的,這是誤區。中醫講的“發”是過敏,因海魚的蛋白與我們人類的蛋白比較,結構同源性可能差一些。如果吃海魚沒有過敏情況,那么即使得癌也不妨礙吃海魚補充優質蛋白。
肝癌不能吃大閘蟹
本刊記者:那請何教授具體講講各類癌癥應該如何飲食吧。
何裕民:好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多多少少和雌激素有關,而雌激素的合成又和蛋白質有關,所以應適當控制蛋白。現在認為,很多過去推崇的補品,像阿膠、蜂膠,這些動物來源的補品對乳腺癌患者而言都要謹慎,因這類患者必須控制雌激素含量,包括卵巢癌也是如此;對腸癌患者來說,十有八九是原來應酬很多,卡路里多了,比較肥膩。所以對腸癌患者來說更強調多吃點富含纖維素的,幫助腸道排泄。
肝癌和胰腺癌尤其要講究飲食調理。著名藝人沈殿霞就是吃了幾個大閘蟹去世的。我手頭死于大閘蟹、甲魚的病人很多,一下子吃進去太多這樣的東西,消化有激素的要求,需要胰腺和肝大量分泌胰液、胰蛋白酶之類,就很可能引起急性梗阻,進而導致死亡。
胰腺、胃、肝和膽,這類消化系統腫瘤的患者,都更應該吃得清淡一些,慢一點,易吸收一點,同時煮得爛一點也非常重要;肺癌方面,也要注意蝦蟹的攝入。我以前有個寧波病人,他喜歡吃蝦,本來身體恢復很好了,但他因放療過,呼吸道本身有疤痕,吃了半斤蝦當天晚上發作了。我還有個病人是肺癌,沒手術,他每次吃一塊海魚都咳嗽。所以呼吸系統得癌的病人要注意對海貨的控制,海貨會引起異體蛋白過敏。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主張吃海魚,可是一旦有咳嗽就一定要控制,不要貪嘴。
據統計,40%以上的癌癥病人死于營養不良,足見補充營養的重要。所以保證營養與控制腫瘤同樣重要。
(摘自《家庭科學·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