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今天亞云要帶你們去了解可以吃的藝術。可能你們要問,藝術怎么吃啊?別急,等下你們就知道了。
南京夫子廟的廣場上,一大群人圍聚在一起。我艱難地擠進人群,原來是三位藝人師傅正在展示他們的絕活呢。
一勺一鏟走江湖
這位“一勺一鏟走江湖”的師傅可不是廚師。他是一位“糖畫”師傅。
話說,這糖畫距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它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據考證,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
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里,就講明了原因:明朝新年祭神,人們就會用糖稀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祭品,因為人物很像文臣武將,所以戲稱為“糖丞相”。
后來,藝人將皮影、剪紙等工藝的手法,融入了糖畫之中,不用印鑄模具,直接用小勺舀糖液繪出圖案,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據說糖畫還讓大詩人陳子昂升官了呢!
我轉動了王師傅的羅盤……運氣不錯呢!箭頭指向了龍。只見王師傅拿著小勺就開始作畫了。
王師傅說:“可別小看這個小勺,它可是我不可缺少的搭檔!”
只見王師傅拿出糖塊,用小火將它融化。糖塊是用冰糖、白砂糖和蜂蜜事先熬制冷卻成的。
接下來是倒糖。這一步難度比較大。王師傅說,糖畫沒有底稿,畫稿全存在大腦中,而且“畫”時不能擦。其次,糖畫是一筆成畫,還要注意筆順。再來,一筆要多少糖稀,舀糖時自己心里也要估測好。不僅如此,由于糖畫非常容易凝固,因此必須趁熱一氣呵成。王師傅說,自己平均每分鐘能“畫”6個糖畫。
只見王師傅快速給“龍”點上眼睛,粘上竹簽,再用小鏟子將它輕輕鏟離臺面。等它凝固后,一條活靈活現的“龍”就出現在大家面前了。
小勺在王師傅的手中靈活地舞動著,隨之流下來的糖稀,轉眼間就變成了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得大家拍手叫絕。
不僅如此,王師傅還將自己的祝福蘊藏在了糖畫之中。看看右邊的“小猴子”,它手上捧著的是什么?你猜出王師傅的祝福語了嗎?
欣賞了糖畫,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絕活。
一面在手走天下
只見兩位師傅正緊張忙碌著,桌子上已經放了不少成品。
“這是橡皮泥吧?”有位游客問道。
“不是,這是面人,也叫面塑,是用手捏出來的,原材料是糯米面、蜂蜜等。它可是橡皮泥的老祖宗呢!”劉師傅回答道。
面人絕對稱得上是橡皮泥的老祖宗。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面人距今至少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諸葛亮還是我們的祖師爺呢!”劉師傅又打趣地說道。
相傳諸葛亮征伐南蠻,在渡瀘水時,忽然狂風大作,機智的諸葛亮隨即用面團制成人頭與牲禮來祭拜江神。神奇的是,軍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了南蠻。從此諸葛亮就成面塑藝人們的祖師爺了。
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所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是能吃的,稱為“果食”。
劉師傅說,現在的面人可不能隨便亂吃。因為,面人分為兩類:一類專用于收藏,因為面塑具有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的特點;一類是可以吃的,是用澄粉、生粉等制成,而且捏制中特別講究衛生。
劉師傅雖然跟大家交談著,可手上卻沒閑著。
幾經捏、搓、揉、掀,再經工具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衣裳,可愛的小貓就“出爐”了,真是巧妙。據劉師傅說,他們5~10分鐘可以捏一個構造比較簡單的面人。
如果捏人物,那么就要注意——“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瞧,這位美女有著纖纖細腰,身材不錯呢!
再看看,老壽星的腰板兒也挺硬朗的。
面人取材廣泛,婀娜的美女,天真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等,都能成為藝人的素材。不僅如此,一些具有時代感的新成員也加入了面人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