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這個用大篆字體書寫的字嗎?它其實就是——
讀音一:hěn
古時候“哏”不僅等同于“狠”,指兇惡的樣子;它還等同于“很”,指非常的意思。
讀音二:gén
①滑稽,可笑,有趣。例如:這話真哏。
②滑稽有趣的言語或動作。例如:逗哏。
【倍兒哏兒】
在天津方言中還常將“哏”(gén)兒化,變為“哏兒”,又常與“倍兒”連用為“倍兒哏兒”,意為“特別有意思”。
相聲作為一種民間曲藝,它是語言的藝術,也是笑的藝術。聽一段相聲,觀眾們時而會心微笑,時而捧腹大笑,那可真是——
倍兒哏兒!
相聲中有好多的行話都跟這個“哏”字密不可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相聲中的那些“哏兒”吧!
相聲與“哏都”
“哏都”是老百姓對天津的一種玩笑式的美稱。說起來,“哏兒”可是地道的天津話。
天津人幽默樂觀,愛說“哏兒”。天津是著名的曲藝之鄉,被認為是相聲的發
源地之一,在天津成長并成名的著名相聲演員可真不少!馬三立、蘇文茂、高英培、馮鞏……相聲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哏都”天津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嘛,相聲中出現那么多的“哏兒”也就不奇怪嘍!
逗哏兒和捧哏兒
同學們,相聲是幾個人說的?兩個?呵呵,不準確。還有一個人說的相聲,叫“單口相聲”,比如劉寶瑞先生的《連升三級》,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兒》;三個以上的人來說,就叫“群口相聲”,馬季先生就曾經帶著他的學生表演過《五官爭功》,特好玩。當然嘍,最常見的還得算是“對口相聲”,也就是兩個人說的相聲。
“對口相聲”中的兩個演員,主角叫逗哏兒,是主要敘述情節的演員;配角叫捧哏兒,是配合逗哏兒,起穿針引線作用的演員。
右邊這些著名的相聲藝術家,他們之中有逗哏兒,有捧哏兒,你認識嗎?
平哏、文哏、唱哏
平哏,一般以講故事或者談論為主,沒有令人驚奇的一氣呵成的“報菜名”,情節平穩,“包袱”不是特別多。
文哏,就是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的段子,說起來比較文雅,含有知識性,如《批三國》等。
唱哏,也叫“柳活”,特指相聲“說學逗唱”四項基本功的“唱”,也就是學唱其他的藝術形式,比如學唱京劇、評劇、地方戲、歌曲等等。侯寶林先生的“唱哏”就特別棒,例如《關公戰秦瓊》。
真是倍兒哏兒!
推薦欣賞:侯寶林、郭啟儒 《戲劇與方言》
想一想:在這段相聲中,誰是“逗哏”,誰是“捧哏”?有“唱哏”嗎?
(責任編輯: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