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走進奇妙的瓶中世界,去看看瓶中的“風景”。可能有同學要問,瓶中有什么“風景” 可看啊?亞云先不告訴你們答案,你們自己去發現吧。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瓶中哪些美麗的風景?有沒有人知道它是哪種民間工藝呢?
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它是內畫,它“住”的這個瓶子叫鼻煙壺。可別小看了這個鼻煙壺,它與內畫可是有著莫大的淵源呢!
刮出來的靈感
相傳清嘉慶、道光年間,一個外地小吏到京城述職,寄宿在廟里。他看鼻煙快用完了,就用煙簽刮煙壺中剩下的鼻煙。煙簽在壺的內壁留下很多刮痕,廟里的一個和尚正好看到,發現刮痕很有國畫的線條感,就將其拓展成了內畫技藝。
不過,據專家考證,內畫的發明者并不是和尚,而是嘉慶年間南方的一位年輕畫家。跟小吏一樣,他看到鼻煙快用完了,也用煙簽刮瓶子,刮著刮著,一個靈感突然間冒了出來。他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壺內晃動,將內壁磨出細紋,然后以帶有彎鉤的竹筆蘸上顏色,在內壁反向作畫。
內畫就這樣被“刮”出來了。這位畫家叫甘恒文,現存甘恒文最早的內畫壺制于1816年。
經過不斷發展,內畫成為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如今,內畫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也被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
想不想更加細致地了解瓶中繪畫呢?咱們一起去請教內畫大師紀愛華老師吧。
實踐中的創新
瞧,紀愛華老師正在聚精會神地畫內畫呢。
仔細一看,原來在水晶球上有一個小孔,紀老師手中的工具從小孔中伸進去,在球的里面畫著畫。
原來,內畫是這么“住”進去的。
紀老師說,甘恒文的瓶內作畫方法一直被廣大內畫藝人沿用著,但藝人們也在實踐中尋求更好的作畫方法和工具。
改工具 在紀老師的右手邊,我就發現了,紀老師用的畫筆已經不是竹筆了。
紀老師說,最初的畫筆是用竹條、柳條制成的。但是由于竹條、柳條比較生硬,而且使用壽命不長,于是,藝人便開始尋找更好的工具。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黃鼠狼和老鼠。大家第一反應是不是認為它們都是壞動物,人人喊打呢?
其實,它們對內畫可有著巨大的貢獻呢。黃鼠狼的尾毛和老鼠須細膩而且有韌勁,鑲在銅絲的前端,便成為內畫界普遍使用的內畫毛筆,藝人操作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拓載體 內畫的“住所”已經不再僅限于鼻煙壺,還出現了球、如意、水杯、茶壺等等。如今的內畫更具有觀賞性,咱們一起來欣賞下吧。
增畫風 在不斷的實踐中,藝人還將西方的繪畫元素納入到咱們傳統的內畫工藝中。看看左邊的油畫,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精顏料 內畫的顏料質量也更加上乘,選用無毒的顏料,因為有不少人還是很看重內畫壺的實用性的。
雙重身份的內畫藝人
反手畫家 看著這些美麗的瓶中風景,有同學可能要問了,內畫藝人有沒有事先在內壁上打底稿呢?
絕對沒有。紀老師說,內畫是不可以打底稿的。因為內畫是從透明的載體內壁反向畫成,底稿會對畫面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藝人必須事先根據載體的形狀來構圖,想好怎么讓畫面自然,不出現明顯的界限和連接處,怎么通過顏色來勻染、映襯等。往往還沒下筆,藝人腦海中已經出現了成品的樣子。
只要提起筆來,那就不能有一點兒錯誤。只要有一點兒瑕疵,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這絕對考驗了內畫藝人的反手繪畫功底。紀老師說,自己一般畫一幅簡單的內畫,需要消耗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要畫一幅復雜的圖,那就得花上好幾天。
書法高手 再看看左邊的這兩幅內畫,這些字可都是內畫藝人寫的喲!亞云覺得,內畫藝人一定是書法高手。你們是不是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呢?好了,今天的“瓶中之旅”到此就結束了,如果你們還想了解更多的內畫知識,請去查閱資料吧。
(責任編輯:司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