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讀過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定會被海倫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打動。在南京盲人學校,有一批孩子,他們有的完全看不見眼前的世界,有的只能隱約看到一點影像,但他們也都同海倫一樣,努力、執著地學習,積極、熱情地融入社會。
在“觸摸”中學習
普通孩子可以學會的知識與技能,盲校的孩子同樣也能學會,比如使用電腦,打乒乓球等等。如果你還有些懷疑,就隨我走進他們的課堂了解一下吧!
電腦課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盲校的電腦課堂,一起來看看他們用的電腦——
看上去是不是和一般的電腦沒什么不同?盲校學生所用的電腦,特別之處就在于有一個“點字顯示器”,或者叫“盲文顯示器”。顯示器上有幾排針狀突起物,可以起伏升降。當電腦屏幕上的閱讀框選定某個區域后,盲文顯示器上的針就會自動升降,把屏幕上的文字“翻譯”成盲文。隨著閱讀框的移動,盲文顯示器也會不斷刷新。這樣一來,盲校的學生就能不受阻礙地瀏覽屏幕上的文字,還能與網絡親密接觸,享受高科技帶來的現代文明。
乒乓球課
乒乓球是我們的國球,簡單的器械,小小的場地,讓很多普通人都能感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由于無法看到,盲校學生只能用耳朵捕捉乒乓球的蹤跡。他們用的乒乓球是特制的,里面含著小鋼珠,球無法彈跳,只能從網下的空隙里鉆來鉆去。盲人球員在球桌上把球推到對方區域,算完成一次進攻。球桌四面立著邊框,如果沒有把球擋回去,讓球撞到己方的邊框,就算輸了一分;如果推球的時候碰到了球網,或者飛出球桌,也算失分。盲校的學生訓練非常認真,還曾站上全國大賽的領獎臺。
攝影課
你有沒有想過,盲校學生也能夠拿著普通的相機攝影?也許你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不過他們真的做到了。在十幾位大學生志愿者的輔導下,盲校的學生也學起了攝影。他們遵照“先摸后聽再摁快門”的攝影步驟,創作出的攝影作品質量還挺高呢!這些作品曾先后在南京先鋒書店、南京圖書館展出過。學會了攝影,你知道他們最想拍攝什么嗎?那就是他們的校園、老師,把他們拉扯大的父母,以及身邊一直關心他們的人。
盲校的孩子們無法親眼觀察外面的世界,只能以手代眼,通過觸摸,描繪事物的大致輪廓。他們對生活的樂觀,對學習的熱情,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以行動贏得尊重
盲校的學生因為眼睛看不見,而得到了很多人給予的熱心幫助。同時,他們也都有一顆閃光的心,竭盡所能地將愛和溫暖回報給社會。
剪紙募捐
五年前,當汶川發生地震時,盲校的十余名學生每人胸貼“加油中國”的紅心,手腕上系著為災區人民祈福的黃絲帶,來到市中心,通過現場制作剪紙來募捐。他們心無旁鶩地專注于手上的動作,吸引了來往的行人駐足。觀看的人們紛紛解囊為災區奉獻愛心,有的小朋友在家長的引導下,用小手將紙幣塞進桌前的募捐箱里。
義務推拿小分隊
在盲校,有一支活躍的隊伍——義務推拿小分隊,經常走進社區,為人們義務做推拿。為了把每一個穴位都拿捏準確,小分隊的成員克服了常人所無法想象的艱辛,見縫插針地把每一點空閑時間利用起來,甚至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在苦練技藝。如今,他們穿起干凈整潔的白大褂,用專業的手法、耐心的講解為社區居民服務,總是能得到一片稱贊。
盲校的學生是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懷,但是他們不愿由于這個原因被“特殊”地看待。他們在“接受”的同時也在努力“給予”,像普通人一樣融入這個社會,也贏得了應有的尊重。
用行動傳遞愛心
親愛的小讀者,你有沒有蒙上過眼睛,試圖體驗“假如給我三天黑暗”的生活?
瞧,有這樣一群小學生,他們來到南京盲人學校,戴上眼罩,拿起盲杖,小心地試探著行走。在體驗了“黑暗世界”后,他們都表示,盲人太不容易了!別說三天,在眼前一片漆黑的世界里,三分鐘的時間都是漫長的!同學們向盲校學生贈送了自己喜歡的書和光盤,還與他們交上了朋友。
值得一提的還有那些可愛的大學生志愿者,他們和有視力障礙的孩子結成對子,每周用固定時間看望和輔導,并準備長期堅持下去。他們還說,要把“接力棒”傳給自己的學弟學妹呢。
你愿不愿意有一天也接過這接力棒?讓我們充當起盲校孩子的眼睛,幫助他們更好地看到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