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在印第安人的村莊里,一個印第安小男孩,正在收拾學校的書本。講故事的時間到了。現(xiàn)在他的爺爺疤臉,將給他講很久以前的故事。
“來吧,爺爺,”小男孩說,“給我講講您小的時候都做些什么,給我講講您是怎么打獵的。”
下面就是爺爺講的故事。
一天,爸爸從森林中打獵回來,說:“流星,準備搬家。樹上的堅果很多,松樹的皮毛很厚,野鴨也向南方飛去,這一切說明冬天將又冷又長。我們一定要準備很多的食物和獸皮,我們必須到森林深處,在那里我能打獵和捕魚。
于是,媽媽從棚屋里拿出了所有的東西,鍋碗瓢盆和獸皮。她把這些東西打成一個大包裹,在我身上系上一個小背包,然后我們就出發(fā)了。
爸爸在前面帶路。他拖著獨木舟,媽媽背著大包裹,我背著小背包。
我們在森林深處走了很多很多天。每天晚上,爸爸找到一個露營的地方后,媽媽就找來木塊,點燃篝(gōu)火。在火上,她烤著爸爸在白天捉的兔和魚。
晚上,媽媽把放嬰兒的背包掛在低低的樹枝上。靠近樹旁,我們鉆進毯子里,開始睡覺。
許多天后,我們來到一條小溪邊,爸爸停住了。“就在這里,”他說,“我們將在這里待上一個冬天,那邊可以搭棚屋,樅(cōng)樹將擋住寒冷的北風。這里有干凈的水可以喝,在小溪邊,我還可以打獵和捕魚。”
媽媽馬上開始搭建棚屋。她砍下一些小樹,把他們削成柱子。然后她又在地上畫了一個圓,繞著這個圓,她把柱子深深地插進土中。所有的柱子在頂端會合,媽媽把它們捆在一起。最后,她把鹿皮搭在柱子上,棚屋就搭成了。
媽媽正在棚屋前點爐火,爸爸在挖陷阱,我拿上弓箭走進了森林中。很快,我看見一只兔子在我面前跳,我緊跟著它。
一步一步地,我走進了森林深處。我想盡量靠兔子近點兒,好射中它,但是很快它就跑不見了。
我轉(zhuǎn)身想返回住地,但是卻記不清住地在哪里。我迷路了。
我不停地走啊走,天變得越來越黑。最后,我來到了一條小溪邊。我想起來我們的棚屋就在小溪邊,也許就是這條小溪吧。我沿著小溪走,走了很長時間,我看到了火光,也許就是我們家的篝火吧?走近一看,果然是。
當我到達棚屋的時候,媽媽正在往火里放干樹枝,以便照亮我回家的路,爸爸也到森林中找我去了。當媽媽看見我后,她像鷹一樣發(fā)出一聲長長的、響亮的口哨,這是告訴爸爸我已經(jīng)安全到家了。
(有刪節(jié))
雖然愛斯基摩人和印度安人住在不同的地方,可是他們到了冬天,都要搬家過冬,這是為什么呢?愛斯基摩人的“艾格廬”和印第安人的“棚屋”又有什么不同呢?聰明的你,自己去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