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可以用來作畫嗎?當然可以了!許多高明的作家就是善于用語言來“畫畫”的。
古詩里的“畫兒”
唐代駱賓王寫了一首《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讀后你的眼前一定浮現出這樣的畫面: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趾掌劃起清清的水波。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難想象這樣一幅畫面:近處是彎彎曲曲的小路,遠處是重重疊疊的山巒,到處都被雪覆蓋著,白茫茫的一片。在蒼茫的江面上,漂浮著一葉小舟,一位漁翁披著蓑,戴著笠,正坐在船頭,悠閑地垂釣。再如李清照的《如夢令》:“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們看到的畫面是:黃昏時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遠遠望去,是綠油油的葉子。荷葉叢中,幾只白色的沙鷗正在棲息。突然,一只迷路的小船駛進荷塘,打破了原有的寧靜。那幾只沙鷗,聽到喧鬧,“哦”的幾聲,撲騰騰一齊飛向天空。這是一幅靈動的,充滿生機的畫面。可以說,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古詩里有畫,現代文也可以用文字來作畫。
靜態的“畫”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碧綠的面,淡綠的底。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是著名作家葉圣陶筆下的《荷花》。你瞧,荷葉、荷花、花苞描摹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就如一幅清新脫俗的水彩畫一般。
動感的“畫”
“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投入刺槐林。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它們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伙伴會合。”這是五年級課文《灰椋鳥》里的片段。這段文字描繪了一幅動態感十足的群鳥歸林時的情景。作者先摹其“形”——灰椋鳥飛回時的樣子,再摹其“聲”——灰椋鳥歸林后的鳴叫,畫面層次分明,有聲有色。
“慢鏡頭”的“畫”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一篇回憶他父親的文章中有一段著力描寫父親買橘子時過鐵路的情形。“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而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將朱自清的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過程描摹得細膩而生動,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一般,浮現在我們的眼前,畫面上那父親清晰的背影,深深地打動著我們。
同學們,用語言來“作畫”,你學會了嗎?用你的眼睛細致地觀察,用你的心靈敏銳地感受,你也能成為用語言“畫畫”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