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家庭暴力發生率在29.7%~35.7%之間,其中90%以上的受害者為女性。客觀地說,發生家庭暴力的原因多種多樣,撇開施暴者患有精神類疾病或有家暴傾向的情況不說,大多數家庭暴力的發生,都或多或少地與受害者一方有一定關系,比如有的妻子在丈夫暴跳如雷、家暴即將發生時不知退讓,反而一味逞強,甚至沖上去火上澆油:“你打吧,有種你就打死我!”作為身體上的弱者,在家暴即將發生時,女人該不該充英雄硬碰硬?有沒有聰明的辦法化險為夷呢?
我老公方明是官二代,家境很好,自己辦了一家小公司。
說來也許大家不相信,結婚第三天,我就挨了方明一記耳光。按習俗,那天是回門的日子,一大早婆婆準備好了禮品,讓方明跟我一起回娘家。方明卻說:“我今天還約了人呢,讓她自己回去吧!”婆婆生氣地斥責他:“回門是件大事,咋能讓小靜自己回去呢?有什么事你以后再處理。”他沒再反駁,陪著我回了娘家。孰料,放下禮物,和我父母寒暄了幾句,他就要先走一步。我爸的臉瞬間拉長了,我媽悄悄把我拽到一邊說:“我們請了作陪的人,一會兒就來。他走了讓我們怎么交代啊?你讓他吃完飯再走吧!”我知道我媽是怕我被人議論,當地一直有圍觀新媳婦回門的習俗,如果新女婿不在,別人一定會奚落我是棄婦。方明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肯定知道這個習俗。我越想越生氣,早上礙于公婆的面子我沒有發作,現在當著我父母的面,我的委屈爆發了,對他哭喊著說:“你走吧,走了我也不用回去了!”他看了看我,竟然還是走了。
那天下午,我在父母的勸說下回了家。當晚我們開始言語沖突,他突然吼道:“給臉不要臉!”我火氣更大了,厲聲問他:“你什么意思?”他把手機“啪”地往我面前一摔說:“我沒意思。”我撿起他的手機隨手一扔,竟扔出了陽臺。他上前抓住了我的胳膊,大喊:“還我手機!”邊喊邊用力推搡我,我自然拼命反抗。就在互相推搡中,我被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我掙扎著爬起來,沖到他面前歇斯底里地喊:“你打啊,你打啊!”他愣了一下,抬手就給了我一巴掌。
最終的結局是,我半夜哭著回了娘家,他回了公司。最后雙方父母互相賠不是,連哄勸帶訓斥,我們才按原定計劃開始了蜜月旅行。
平靜下來后他告訴我,那天不是有意為難我,確實有重要的事——公司的一個大客戶出差路過我們那兒,他必須好好宴請人家。看得出,旅行期間他盡力耐心地照顧我。我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原諒了他。旅行回來不久,我懷孕了。婆婆嚴肅地告誡他:“當爸爸的人了,凡事要學會忍讓。”我媽也憂心忡忡再三囑咐我:“有了身孕別逞強,千萬別和方明爭執啊,萬一有什么閃失,吃虧受罪的是你自己。”直到我女兒出生,婆婆和我媽才算放下心來。
我第二次遭遇家暴發生在女兒滿月時,起因好像是禮金誰多誰少的問題。也許是都憋得太久了,積怨太多,一吵起來就如火山爆發。他摔了茶杯,我摔了花瓶。我說要帶女兒離開他,讓他一輩子見不到女兒。他說少拿女兒要挾他,我要敢帶女兒跨出房門一步他就讓我好看。我說除非你把我腿打斷。他說你以為我不敢。我被他踢了幾腳,他被我咬了一口。我咬牙切齒要離婚,我媽痛哭流涕地自責,埋怨自己把我嬌慣成這種性格。這次婆婆也有些生氣,對我說:“小靜,方明打你是他的錯,可你就沒有錯嗎?兩個人過日子,總是硬碰硬,能不彼此受傷?現在你也是做媽媽的人了,遇事該三思才行。”我在娘家堅持了一個星期,還是乖乖地抱著女兒回了婆家。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便顯得順理成章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演變成一場惡戰,每次吵架我都寸步不讓,可體力上畢竟處于劣勢,最終受傷的人總是我。每次我都痛不欲生,發誓和他離婚。可婚姻就像一棵韌性的藤,扯不斷,理還亂。隨著身體的復原,我心里的痛也慢慢淡化,就這樣打打鬧鬧地過著日子。
我媽苦口婆心規勸我,讓我別太強勢,說男人都是順毛驢,你激怒他,他便尥蹶子;你順著他,他便聽你差遣。我知道我媽說得有道理,方明自幼家境優越,現在又管理著一個幾十人的公司,自然有些脾氣,我應該適當忍讓,盡量不讓戰爭升級。可一旦起了沖突,我就會把這些拋到九霄云外。
多次親歷了我和方明吵架場景的女兒,性格有些乖戾。她兩歲時,一次我們吵架,她突然抱著方明的腿惡狠狠地說:“壞爸爸,大壞蛋!”我俯身去拽她,女兒同樣惡狠狠地說:“壞媽媽!”那次我和方明破天荒地都住了手。我突然意識到,家庭戰爭傷害的不止是我們,還有孩子,而且孩子受傷害更深。
回顧這幾年的經歷,我也突然發現自己好愚蠢,不懂得夫妻吵架的藝術,總逞一時之強,以致圍城內硝煙彌漫,自己屢屢被打,身心俱疲。
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夫妻有了爭執,若一個進一個退,“仗”就很難打起來,家暴也就無從談起;反之,針鋒相對,以硬碰硬,沖突必然暴發。妻子盡管總是家暴的受害者,但也應冷靜反思:自己有沒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