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爺,您怎么把一兒兩女都告上法庭,是他們不孝,不常回家探望您嗎?”“他們回不回家看我,無所謂,但他們不給我酒錢,不準我喝酒,就是不孝。”這是法官與一名66歲當事人的對話。
不給老父親喝酒錢,不準老父親喝酒,到底算不算不孝?2013年7月底,這例奇特的“酒”官司,在湖南省芷江縣人民法院調解結案。近日,筆者專門到法院翻看案卷,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父親:
寧可食無肉,不可飲無酒
湘西南芷江縣66歲的老人陳宏杰,酒齡將近50年了。酒伴隨著老人走過了青年、中年,走到了人生的晚年。與酒相伴,老人一路風雨一路艱辛,有歡樂也有憂愁,可以說,酒就是老人的命,提到酒,老人的眼睛能一下子亮起來。
“我喜歡喝酒,我這輩子都離不開酒。”2013年6月的一天,陳宏杰老人來到芷江縣人民法院立案,在法官的詢問下打開了話匣子。老人出生于解放前,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他自然子承父業,靠在地里刨食過日子。干農活很辛苦,他每天頂著太陽出工,夕陽西下才收工回家,渾身筋骨都酸痛不已,晚餐時喝一兩杯酒,既能解乏,又能助眠,睡一個好覺,第二天便又恢復了元氣,力壯如牛了。十多歲的時候,他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每天到生產隊里干活,掙著工分,并在父親鼓勵的目光下開始喝酒。也就是從那時起,陳宏杰與酒結緣,而酒量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不斷提升。芷江縣屬于五溪之地,流經境內的舞水河是沅水上游的五條主要支流之一,這里還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境內居民多為侗族、苗族,酒風甚盛,酒量好的人也頗能贏得人們的尊重,是人們眼中的“英雄”。“年輕時,我的酒量在村子里數一數二,沒有人敢跟我叫板。”陳宏杰老人回想起當年喝酒的榮耀,依然十分驕傲。
有著好酒量的陳宏杰也有著好姻緣,剛過20歲,他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宋慧,與他年齡相仿,勤勞賢惠,干農活、持家務,樣樣在行,更重要的是,妻子對他喝酒不干涉,頂多也就是勸他少喝幾杯,碰上他喝醉了,任勞任怨地服侍,從無怨言。如此寬松的環境,讓陳宏杰喝酒時沒有絲毫顧慮。當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里,根本沒有多少機會能夠開懷暢飲,醉酒,一年也難以碰上一回,因為酒而鬧家庭矛盾更是少之又少。結婚后不久,陳宏杰的女兒陳梅出生了,隨后,兒子陳龍和次女陳菊又先后降臨,這個家庭一下子熱鬧起來,家庭負擔也隨之加重,酒,對于陳宏杰來說,變得更加稀罕了。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酒不再是奢侈品,陳宏杰與酒的親密接觸越來越頻繁。在湘西南一帶,有著釀酒的傳統,用自家稻米釀出來的米酒純正醇和,口感上佳,價錢卻不貴,是當地人的至愛。陳宏杰喜歡的就是這種自家釀的米酒,為此,他還特地置辦了一套釀酒的用具,每個月都要燒上兩缸,一日三餐,就算自斟自飲,也樂在其中。喝著酒,哼著歌,陳宏杰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然而,喝酒當有度,陳宏杰無節制地飲酒,身體慢慢提出了抗議,特別是他60歲以后,常常是看到酒就喝,一喝酒就醉。
“我離不開酒,沒有酒,活著還有什么意思?”陳宏杰老人喝了一輩子的酒,到了晚年,他說,自己面臨無錢買酒的境地。三個兒女,家境都還不差,但是,卻結成聯合陣線,要斷他的酒錢。
兒子陳龍在浙江工作,按當地習俗,孝敬父母主要是兒子的責任,可自從去年底,兒子就不給他寄錢了,過年回家,酒也不孝敬一瓶,讓他年都過得不開心。開口向兒子討要,兒子卻把責任推給他的姐姐妹妹,說錢寄到了她們那里。他向兩個女兒討要,女兒卻一分錢的現金也不給,不讓他買酒喝。現在,他雖然食有肉,卻飲無酒,就像塌了半邊天似的,日子過得沒滋沒味。把三個兒女告上法庭,陳宏杰表示,他完全是迫不得已,自己年老體衰,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物質上、精神上都沒有依靠,每天喝點酒,不僅是身體上的需要,更是精神上的需要,做兒女的不能干涉父親的愛好,不能克扣父親的酒錢,故請求法院判令三個兒女每月給付贍養費500元。
兒女:
不是不讓喝,而是不能喝
接到法院送達的應訴通知,陳宏杰的兩女一兒心里都特別委屈。“我們不是干涉父親的愛好,完全是為了父親的健康著想。父親年紀大了,喝酒沒有度,完全由著性子來,醉酒是常事,因為醉酒還住了兩次院,他的身體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我們不是不準父親喝酒,而是父親的身體不能再喝酒;也不是不給父親贍養費,而是怕父親把錢花在買酒上。”陳梅、陳龍、陳菊三姐弟的回應完全一致。
陳梅40多歲,早已為人父母。作為長女,打懂事的時候起,她就對父親喝酒很擔心,只是當時父親年紀輕,身體好,再加上母親不管,她也沒有說話的份兒。后來,陳梅嫁為他人婦,但心里還是惦記著父母,回娘家的時候,常常勸父親喝酒要適量,年紀大了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不加節制。可父親從來就把她的話當耳邊風,不予理睬。陳龍、陳菊跟姐姐一樣,也都時常規勸父親少喝些酒,可不喝酒就仿佛要了命似的,陳宏杰哪里肯聽!
在陳宏杰眼里,不喝酒便沒有了人生的樂趣。尤其是年老后,兩個女兒出嫁,兒子遠赴浙江工作,就他們老兩口留守家中,日子過得十分寂寞,也就靠著喝點酒,聊以打發晚年的時光。原來有老伴在身邊還好些,可這幾年老伴到浙江給兒子兒媳帶孫子,把他一個人扔在家中,日子更加難以打發。陳宏杰打發時光的方式只有一種——借酒尋樂。但是,身邊沒有一個人規勸,他心情不好時喝悶酒,經常飲酒過量,長醉不起。更嚴重的是,由于老人一個人獨居,喝醉了酒身邊也沒有一個人照顧,時常是歪歪斜斜往床上一躺,湊合著就是一晚。醉酒一次如同大病一場,60多歲的人了,身體哪里受得住?陳宏杰原本就不好的身體在酒精的作用下,每況愈下。
“陳梅,你爸在醫院,你快過來。”2012年8月的一天上午,陳梅接到了父親家鄰居的電話。原來,前一天晚上,陳宏杰多喝了幾杯,半夜里頭痛欲裂,腹痛難忍,熬到第二天早上實在熬不住,敲開鄰居家的門,央求鄰居將他送到醫院。陳梅火速趕到醫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又心疼,又氣憤。陳龍遠在浙江有心無力,伺候的重任完全壓在陳梅、陳菊身上。好在病情不算太重,花了2000余元醫療費,住了一個星期的院,陳宏杰出院了。
“爸,這酒您不能再喝了。再喝,會喝出事的。”接父親出院時,陳梅對父親下了“戒酒令”。“是啊,醫生特別叮囑,您一定要聽醫生的話,從今天開始就戒酒。”陳菊也在一旁幫腔。
“好吧,這酒我少喝點。”給兩個女兒添了麻煩,陳宏杰也有些愧疚,不過,要從此戒酒,他辦不到,只是允諾少喝點兒。
然而,就是少喝點兒,也是空頭支票,沒過兩個月,陳宏杰又因為喝酒過量再一次住進醫院。
怎么辦?不能由著父親的性子喝下去了,可酒杯在父親手里端著,他們實在想不出什么好辦法。把父親接到身邊時時監督,父親不肯過來,搬到父親家里,又分身乏術。思來想去,陳梅、陳龍、陳菊痛下決心,只保障父親生活物資所需,不給父親現金,父親沒有錢買酒,自然也就喝不了酒。然而對于老人來說,寧可食無肉,不能飲無酒。斷了酒,他哪里肯依?因為無錢買酒,陳宏杰經常與兒女們打口水戰。然而,兒女們一個個都鐵了心不松口,陳宏杰老人沒了辦法,為了喝酒,一紙訴狀,把三個兒女全部告上了法庭。
公堂PK:
“酒”官司,誰的錯?
父親與兒女對簿公堂,雙方各執一詞。這場奇特的“酒”官司究竟誰對誰錯?因為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這一關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贍養官司一時引發關注。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有一大特點,在重視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同時,特別關注讓老年人老有所樂,也就是特別看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該法第18條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一方面是兒女們能經常探望,讓老人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另一方面,也表現為老年人的興趣愛好能夠得到兒女們物質上的幫助、思想上的認同。就說陳宏杰的喝酒愛好,也的確屬于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但是,喝酒須有度,適量喝酒有益于健康,過量乃至于酗酒就有百害而無一利了。承辦法官認真分析案情后,認識到要妥善處理這起糾紛,首先要對老人的身體有個客觀科學的認識,看老人的身體是不是還允許他喝酒?還允許他喝多少酒?而辦法就是給老人進行一次全身體檢。
法官的提議得到了陳梅、陳龍、陳菊三姐弟的贊成,他們硬拉著父親到當地醫院,強迫父親做了一次體檢。幾天后,陳宏杰的體檢結果出來了,結論讓陳宏杰有些難以接受,他的血壓偏高,還有高血脂,如果喝酒的話,容易引發腦溢血等疾病,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在喝酒問題上,醫生給出的結論十分明確:禁酒。
看了體檢結果,法官對案情心里有了底。老人說的是實話,他愛喝酒,飲酒傷身也不管不顧,兒女們不讓他喝酒,他為了討要喝酒錢,便把兒女們告上法庭;兒女們講的也是事實,為了父親的身體,為了讓父親戒酒,不得已中斷了對父親的現金供給。看來,兒女們并非不孝,他們都深深地愛著父親。既然充滿著愛,這父親與兒女的糾葛就沒有解不開的結,承辦法官決定對這起糾紛進行庭前調解。
2013年7月31日,在芷江縣人民法院審判庭,陳宏杰老人與三個兒女坐到了一起。調解在法院專門的調解室進行,沒有莊嚴的審判臺,也沒有刻意地去區分原告、被告,這就是一家人,法官有意淡化了打官司的對抗情緒,營造著溫馨和諧的氛圍。
“大爺,你身體還好吧!”“唉,不好,經常住院。”“每餐能喝幾杯酒啊?”“年輕時一斤兩斤不在話下,現在老了,不行了,喝一點就醉。”調解在法官與老人輕松的對話中開始。談著談著,法官話鋒一轉,向老人表明了態度,希望老人尊重醫生的意見,聽從兒女們的規勸,珍惜自己的生命,把酒戒掉。
聽說法官要自己戒酒,陳宏杰老人思想上想不通,為了喝酒,他把三個兒女告上法庭,哪料,法官組織調解,卻站在兒女們一邊,他這個原告倒成了“被告”。可事實面前,他又無法辯解,兒女們為他著想,法官也是為他的健康著想啊。經過法官一個多小時的耐心說服,陳宏杰老人終于同意戒酒。老人的疙瘩一解開,糾紛的化解水到渠成,老人與三個子女的調解協議很快出來了:陳宏杰自愿戒酒,三個子女每月各自給付生活費200元。
官司調解后,陳梅、陳龍、陳菊擁著父親走出了法院。想著從此就要與相愛一生的美酒說再見,陳宏杰心有不甘,試探著問兒女道:“如果養好了身體,我還能喝一點酒嗎?”“爸,您把身體養好了,醫生允許喝酒了,我們孝敬您一瓶好酒,讓您慢慢喝。”陳梅、陳龍、陳菊齊聲回答。而在他們的腦海中,一直回響著法官叮囑的話語:老人年紀大了,平生就喝酒這一個愛好,現在酒不能喝了,你們要經常去探望父親,有空沒空都要常回家看看,這是你們的孝心,只有這樣,父親的酒才能真正戒掉,才能真正地老有所樂……
老有所養,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保障,老有所樂,則是老年人生活質量上的更高追求。如何老有所樂?讓老年人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關鍵還在于子女。但是,現實生活中,子女好心辦不好事的情況時有發生。就像本案這樣,陳梅、陳龍、陳菊三人,為父親的健康著想,強迫父親戒酒,結果卻惹得父親與他們對簿公堂。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遇上了一個嗜酒如命的犟父親,不過,他們父親一個人留守家中品味孤獨,或許正是父親愈來愈愛酒的誘因。“常回家看看”已經寫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子女們需要的,正是常回家看看。
〔編輯:潘金瑞〕